坚持我的信息技术课改,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2014-04-09彭玉兵
彭玉兵
摘要:我校于2009年明确了构建“高效课堂”新思路,并于2010年正式实行,三年来课改效果明显,可是,“信息技术”作为学校边缘化的一个科目并没有及时参与到课改中来,但三年来,我一直坚守着我的“信息技术课改”,始终在思考,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我终于尝到了一点甜头。在这里,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结合我校课改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探讨的“独思-共议-导拨-评价”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新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 信息素养
一、创设适当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疑难处学会“自主提问”,不仅能帮助他们拓展思路,反映出学习的方向性,更是学生“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变的关键。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问题由谁提?由谁答?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逐渐地将“学生问教师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
另外,在具体、真切的情境中提出任务,为后面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对学、群学等探究学习营造课堂氛围。
二、“独思”——让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
让学生围绕导学案自学,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同时思考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学习困惑,我把这个阶段称为“独思”。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去探索、去思考,才能达到最佳的自学效果。
导学案的编写重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旨在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下是我设计的导学案模板(见附表)
三、“共议”——围绕导学案对学、群学
让学生围绕自学找出的困惑进行对学、群学,在小组中、小组间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展开充分议论、实践,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使困难在小组内解决,使探究因共同的议论更深入、更开阔,我把这个阶段称为“共议”。“共议”能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在共同议论的过程中,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差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优、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内化。此外,共议还能有效解决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教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面辅导等难题。
在教学中,要以“小组解决问题”作为每节课的核心任务,给学生共同议论、充分创意的空间。具体操作时,教师通过范例重点讲方法、讲原理,学生实践时首先需要去发现、去思考所学内容能够应用到什么地方,可以用来解决身边的什么问题,并构思作业内容,确定目标,然后再应用所学去实现既定目标。
四、“导拨”——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在“独思—共议”后,小组“展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学习成果。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我们称之为“小组展示”。如在讲“多媒体作品制作”的时候,让学生把作品组在屏幕上展示給大家,广泛听取大家意见或建议,会使展示的作品更加完美,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是对他们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为他们主动学习提供了情感支持。在“小组展示”时,教师检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再组织全班“大展示”。有些问题虽然学生没有提出异议,但学生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认识而自己没有发现。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也应做必要的讲解。最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时学习的主要内容,把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网络。教师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课时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展示知识的网络关系。
五、“评价”——关注学生参与,改进教学评价
对学生独思效果的评价以个人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基础,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充分展开。共议阶段的评价要看互动的程度、拓展的宽度、生成的高度,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合作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沿着乐学、会学、善学的道路健康全面地发展。
教师要查看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看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学生参与的质量如何?“质量”指标体验在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书写板书、是否有知识性错误。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使学生真正自己驾驭课堂。
六、设置好巩固练习,让学生自主创作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还不能在课后做作业,为了抓好巩固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上做作业。应该将巩固练习与课后作业合二为一、有机结合。练习不能出得太简单,否则学生不会有太大兴趣,也不能太难,课堂没有太多时间。
学生自主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想”和“做”,因此,教师要尽量花最少的时间把需要讲授的新内容与学生一起探讨清楚,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中途尽量不要打断学生。只有提供安静和宽松的环境,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只有实践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被边缘化的“信息技术”也要进行课改。课改是为了追求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而我的教学新模式“独思-共议-导拨—评价”是高效的有力保障。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团队合作编写的导学案、有优化的课堂流程设计、有活跃的课堂状态、有及时的教学反思,认真规范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模式,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能更加和谐、高效,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够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研究简报.
(责编 赵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