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值翻译观对英语教学法的启示

2014-04-09周丽云

学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层次原语译语

周丽云

摘要:等值翻译是翻译学坚持的传统观点。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等值翻译的主要观点,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论述了等值翻译观在旅游翻译尤其是中国文化外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翻译 等值 原语 译语 英语教学 层次 文化

一、导言

等值(对等)作为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其概念涉及翻译的本质、标准和原则。随着翻译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由于对引自数学词“等值”概念的不完整理解,加之翻译过程受语言本身、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译者本人、译入语使用者的反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从历史和文化功能方面看,译作和原作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出现误差,文本翻译难以达到完全等值,特别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趋势,因而,等值翻译遭到质疑和批评。但无可否认,基于语言学和多学科理论的等值翻译观点使得翻译活动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行性,译者的翻译实践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等值翻译原则,等值翻译是译者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且等值翻译观对翻译实践和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等值翻译观述评

(一)翻译定义与等值概念

在翻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以及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曾给翻译下过很多的定义。例如,英国人卡特福德认为“翻译是一项语言之间的活动,是用一种语言的文本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的过程”(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翻译概念可综合概括为:翻译是“意义”的转移,是用“其他語言符号”和“其他语言”进行的语言符号的“解释”,是“源语信息”的“重现”,是目标文本和目标信息与源文本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对等”。卡特福德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概念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转换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翻译的本质在于确立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不难发现,翻译的定义体现出等值翻译的观点。因此,准确理解翻译的定义有助于全面理解等值翻译的观点。

(二)国外等值翻译观点述评

国外翻译学家对等值翻译有很多研究,依据不同理论,从不同视点提出等值翻译的观点。等值翻观在翻译语言学派的理论中体现较多。俄罗斯人费道罗夫基于语言学和文艺学理论提出确切对等和功能对等,讲求内容和形式结合的整体效果。美国人罗曼·雅各布逊(Roman Osipovich Jakobson)基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符号学认为确切的翻译取决于信息等值。法国人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依据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学、人类文化学提出可译的相对性,在其辩证翻译观(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理论)中指出翻译是可能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可译程度是变化发展的。美国人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依据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交际学、信息学、社会符号学等理论提出“动态对等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后发展为“功能对等”。英国人J.C. 卡特福德(J.C. Catford)依据伦敦学派和功能学派提出等值转换理论,包括文本等值和形式对应。俄罗斯人巴尔胡达罗夫依据话语语言学认为翻译应忠实传达内容并遵循译语规范,在音位、音素、词层、词组、句子、话语等不同层次的等值。俄罗斯人科米萨罗夫依据语义学、语用学、符号学理论提出语用等值观,在语法、语义、语用、修辞不同层面的等值。英国人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依据功能学派和交际学,提出描写对等、功能对等、文化对等,等值层面涉及句法、语义、文本语言、读者效果、语境意义等。此外,其他翻译研究如多元系统与规范学派和文化学派对等值翻译也有新的论述。英国翻译家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的文化米姆论(“米姆”源于生物学术语,意为自相同基因而导致相似)中提出翻译的“相似性”,切斯特曼认为翻译的任务是谋求“最佳相似性”(optimal similarity),不同题材的翻译可以在形式上或风格上或效果上相似,翻译的等值就是试图抓住这些“相似性”的不同方面的因素。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则把等值问题放置在具体文化背景下讨论。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重要的是文化交际活动,强调翻译中不同功能的等值只是翻译的手段而已,文化转换才是翻译的目的。由于语言和文化缺省造成的不可译情形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补偿手段克服,降低不可译性。

各翻译学派关于等值翻译观点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作为语言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几乎每个翻译理论家都发表了对等值问题的看法,等值翻译的类型从形式对等、信息对等、描写对等、整体效果对等到功能对等、语用等值、交际对等、文化对等等,等值概念从形式和内容扩展到语言和翻译的功能、情景语境、交际活动及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对“等值”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点,在不同层次建立对等关系,从话语的音、字、词、句、段、篇章、文本到语法、语境、语义、语用、修辞,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或意义和文体到信息传递和跨文化交际;不断扩展等值层面,且细化,使翻译既具有理论指导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等值观的确立都有理论依据,从其他学科如语言学、文学、哲学、解释学、交际理论、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中借鉴研究方法、概念和观点,开拓翻译研究的新思路,翻译研究向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方向发展;各翻译家的等值观点呈相互借鉴、吸收、继承、创新的发展趋势;翻译研究体现出开放性:从纯语言之间到文本之间,从静态对等到功能对等,从跨语际翻译到跨文化交际,从单纯的语言学方法到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因此,等值翻译并不是绝对的等值,也不是僵化的等值;等值翻译是相对的,等值存在一定的变量,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着的理论,并且跨学科研究使等值翻译理论不断丰富。

(三)国内等值翻译观点简述

从古代佛经翻译到近代西学翻译,再到中国典籍外译,都体现出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思想。佛经翻译方面,安世高的“按本而传”“不加文饰”,支谦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唐琮的“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等原则,都以“信”为理想,翻译力求忠实。清代马建忠的“善译”翻译原则,即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要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其“善译”见解体现了现代翻译理论的语符、语义、语用等值的原则。清末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即真,指意义不违背原文,忠实于原作;达,即通达,译文不拘泥于原文,通顺明白;雅,即文学性和审美效果。近现代,鲁迅提出“硬译”与“守信而不顺”;翻译家傅雷提出“神似、形似”翻译观,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和谐统一;钱钟书的“化境”说,其标准是在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字转换中,既不因两国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关注“意义”,译作忠实于原作,达到“神似”,兼及审美,圆满调和,追求形神的和谐统一。

比较中西传统翻译理论,虽然论述等值、对等、相似等使用的术语不同,但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点:强调翻译的最基本的“信” 或“等值”,即意义上的忠实。

三、等值翻译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等值翻译观对英语教学法的启示特别表现在语法翻译法中。通过翻译,学生在对比译语与原语要素过程中,比较两种或多种语言音素、词素、词汇和句法等各个层次的异同,找到语言具有的规律和特征及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对所学语言有更准确的理解,容易掌握所学语言知识。下面主要从汉译英,特别是旅游英语专业课中涉及的中国文化外译的例子加以说明。

首先,詞语层次的等值问题。旅游翻译中,向译语接受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大量关于旅游景点、建筑、节日、风俗、食品、手工艺品、传统艺术、曲目和书名、成语等等短语的翻译。翻译实践中,这类短语大多采用直译、意义、音译或释义的方法。直译短语如“石林(Stone Forest)、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意译短语如“窝头(Corn-flour cake)、皮影(shadow play)”。另外,英语缺乏与汉语对应的词,而这些词又是中国文化里独具的,而且直译意译都不容易处理,一种简洁的方法就是直接音译,再加以释义的方式翻译。例如:zongzi(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 in a pyramid shape)。直译和音译结合的短语基本上是两个字或三字的词,如“沧浪亭(The Canglang Pavilion)、天安门广场(Tiananmen Square)”。一个字的地名一般音译都用两个字,如“洱海(Erhai Lake)、留园(Liuyuan Garden)”。实际上部分音译词逐步被英语吸收,丰富了英语词汇,例如“kung fu, taiji quan, yin, yang, feng shui, kowtow, jiaozi, erhu”等等。在导游翻译中,讲解人物、物件、事件的时候常常提到朝代,对外国人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历史,对朝代是没有概念的,所以翻译时有必要提及时间,采取直译和音译加释义的方法,如“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或者说大约400年前。这样译语接受者容易理解,达到效果等值。

其次,句子层次的等值问题。在翻译中,为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常用的译法有重译法、增译与减译法、词类转移法、词序调整法、正说反译和反说正译法、分译与合译法等。根据等值层次的侧重和整体等值效果,可以采用不同的译法。例如,原文:少林武术强调动静结合,正如歌词所描述的“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译文: Dynamic Shaolin martial arts emphasize the combination of motion and stillness, as described in the words of a song: “Lie like a bow, stand like a pine tree, sit like a bell, and walk like the wind.”原文:少林武术也被形容为“秀如猫,抖如虎,行如龙,动如闪,声如雷”。译文:Some people describe Shaolin martial arts as being elegant like a cat, yet fierce like a tiger; walking like a dragon, moving like lightening, with a voice like thunder.以上两个例句采用了多种译法,译成英语时增加冠词“a, the”,介词“of, like, as, with”,连词“and, yet”等,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省略“不动不摇”,并反说正译,把否定说法变成肯定说法“sit”,与其他成分一致;对词序作必要的改变,第一个例句中名词“combination”和过去分词“described”的修饰语后置;转移词类,形容词“静”和动词“动”用作名词,动词“抖”译作形容词;例句二中,译文和原文句子结构基本一致,部分做了调整,中文比喻部分一致的五个短语译成英语三个一致结构,其中内含的成分“yet fierce like a tiger”处理成语义转折,“with a voice like thunder”用作伴随状语;转换语态,第二句中被动语态在译文中转用主动语态。科米萨罗夫认为从译者角度出发,两种语言的对等可能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读者角度出发,惯例应该放在首位。以上例句翻译遵循了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表达习惯的原则。并且,两个例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比喻使语言更生动形象,虽然喻体事物在不同文化里引起的联想可能不同,但保留汉语思维和文化特色,仍然能使英语使用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通过翻译,译语也可以得到丰富和创新。

再次,与讲英语的人打交道时,比如外国游客说下午想自由活动,导游不必按中国人习惯追问他要到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再问就涉及个人隐私。所以,在这样的语境下导游可以按英语表达习惯说“Have a good time”“Enjoy yourself”,或者“Have a nice day”即可。以上交际情形体现了奈达有关功能等值方面提倡的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最后,等值翻译中注意目的语和原语文化差异。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方式不一定一样,翻译时应注意。例如“红茶”不直译成“red tea”,而译成“black tea”;反之亦然,英语的“black tea”,汉语说红茶,而不指黑茶。汉语里的黑茶主要指普洱茶,从色泽看黑茶译成“dark tea”。翻译中语言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信息传播过程,因此翻译离不开文化,译者要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不仅要掌握两种语言,还要了解两种文化,才能正确理解与表达语言文字,使大量的文化信息可以等值相互传递。

翻译本质上是可译的,不可译性的成分确实存在,这也说明了翻译存在难度。但译者在翻译时可以运用一些语言补偿手段,达到与原文的对等。比如,老子的哲学思想“无为”意译成“Non-action”,译语接受者不一定能理解。这种情况下,释义翻译能起到等效作用,如:Non-action means that human enterprises should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naturalness, not on any attempts to interrupt the rhythm of nature; human creativity should b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ways of nature.这种翻译强调译语的忠实和信息的等值,忽略语言形式上的对应。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翻译文本时,为达到译作和原作的最佳等值,教师运用等值翻译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值层次可以各有侧重。巴尔胡达罗夫认为翻译最终效果在于追求在不同层次上的对等。必要和足够层次的翻译,是忠实传达内容并且遵循译语规范的原则,这种层次的翻译才是等值翻译。此外,翻译过程中要義形统筹考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但难以兼顾时,遵循语义优先原则,着重考虑内容先于形式,信息先于语言形式,低层次的语言单位服从高层次的语言单位,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外围的语用和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求得整体的翻译效果,即与原作无限近似,又能被译语接受者理解和吸收,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0-21.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26-179.

[4]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14.

[5]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似性.中国翻译,1999(6):27.

[6]王雪瑜.基于模因论的等值翻译观.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85.

[7]叶郎,朱良志著.章思英,陈海燕译.张桂萍编.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10.

(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层次原语译语
测试原语:存储器故障最小检测序列的统一特征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康德“德性”概念的三个层次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