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

2014-04-09武金福

学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学会

武金福

从基本理念上来讲,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回归儿童生活。要想实现这一理念,就必须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际生活又是儿童学习思想品德与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来开展教学,不断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在此,笔者就对《品德与社会》的生活性来略作论述。

一、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精彩,也充满纯真。但是,他们往往会因为课外事物与课内知识之间的矛盾而困惑。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使教学过程变得自然而有效。

在新课程看来,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其任务不仅仅是教教材,而应该成为儿童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应该引导儿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听做结合,在多彩的活动当中不断成长。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儿童的生活,合理地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目光延伸到课本之外,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秋天在哪里》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一天与父母一同寻找秋天。一开始上课,则播放散文《秋》的录音,让优美的语言激起他们的共鸣,而后提出问题:“你发现秋天了吗?你在哪里发现秋天的?”这样一来,就会点燃学生的激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最后,我们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让他们在玩耍当中感受秋的气息,感受秋的快乐,感受自然之美。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不自觉当中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丰富情感,丰富内心

品德与社会教学贵在让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经历生活,感悟生活的酸甜苦辣,在此过程中,他们不断充实内心,不断丰富情感,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他们的情感变得细腻。如在《我和小伙伴》一课,可以安排学生先自我介绍,然后带领他们到校园中做“找朋友”的游戏,一边唱儿歌,一边学习,而后再讨论与小伙伴相处的乐趣,学生自然就会感悟到谦和有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道理了。

又如《我的一家人》一课,可以先给学生留作业,让其当一天“家长”,洗洗碗、扫扫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而后再让他们交流感受,想想家长在做家务劳动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这样一来,课外活动就成了儿童学习的平台,课堂则成了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中心,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意义了。

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体验被视为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可以有效地增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亲自参与了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了直接体验,才能在自主学习中感悟和创造。例如,《秋游去》一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验秋天的美好,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扎风筝、放风筝,在游玩之中体会风和风筝、风和风车的关系,学会和懂得利用风的力量。又如《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与交警队取得联系,与交警同志一起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之中获得真实体验。学生边走边听、连听边看沿途标志,在经过繁华的十字路口时,让学生观察行人过马路的情况,并思考怎样过马路更加安全。回到学校之后,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交通知识大家谈”活动,就自己的所知、所闻、所感做汇报。这样一来,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轻松愉快、内容翔实了,教学效果自然也远远胜过教师的侃侃而谈。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真理必须付诸实践才有意义、有价值。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儿童固有的善良与纯真往往难以得到社会现实生活的认同,于是学生就会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理念产生怀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品德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结论,而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采用相反的做法,人们会的什么样的评价?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面向生活、面向现实,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当中去思考、去认识,而不只是搞纯粹的文字游戏、空洞说教。如《学会和睦相处》一课之前,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上课之后,我们可以随机问学生:“你课间玩什么了?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以后一直这样玩行吗?”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心中各有一套行为准则,生活之中的不良行为、不正之风往往会是学生认识遭受挫折的导火索。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遵守社会公德,要尊老爱友,但是现实生活之中却并不鲜见争抢座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对此,我们可以由学生课间玩耍时友爱和睦带来的快乐,延伸到社会大家庭之中人与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正确认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建立起强大的道德防火墙。

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以儿童现实生活为依据,引导儿童在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中辩证地认识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活动为主线、以辨析为主要方法,引导儿童对生活事例展开分析、讨论、交流、合作,最好能以游戏的形式来强化学生的体验。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是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是立足于學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责编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学会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学会分享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学会分享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