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
2014-04-09阳程
摘要: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优化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本文从教师来源、教师培养和教师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资建设情况,同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 师资队伍 教育改革
教师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发展基础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战略意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而一线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行为主体,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优化师资队伍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主体[1]。相比较而言,在这三个主体中,“基层实践者”是把教育改革最终落到实处的决定力量。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改革必须得到“基层实践者”的支持,没有“基层实践者”的支持,课程改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具体来说,“基层实践者”主要是指教师群体。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力量。要保证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点[2]。毫无疑问,这些新特点将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知识构成等方面对实施新课程的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将更加强调过程而不是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更加倾向于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更加注重启发式、体验式和探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实现这些转变,必须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尤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因此,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要求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转变。众所周知,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准确地分析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地设计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这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之外,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研究对于教师是一种理性的教学实践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教学问题,对教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运用[3]。教师只有深刻把握新课程的内涵,以研究者的眼光去分析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三)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著名课程改革专家富兰曾经说过:“教育变革的实施取决于教师的所思和所为,就这么简单,也这么复杂。”之所以这么简单,是因为这个道理简单明了,无需多言;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教师在教育变革中的适应与改变并不容易[4]。目前,基础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一定程度上来自教师无法适应新课改对他们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确实不令人乐观,教师群体的素质普遍偏低。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仅占3.6%;普通初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比例仅为0.64%,专科生比例高达34%,甚至部分教师是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5]。具体到各省师资情况,以甘肃为例:甘肃省现有普通中学专任教师8.27万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6.41万人,学历合格率84.80%;高中专任教师1.86万人,学历合格率56.59%。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甘肃省农村地区还有2万5千多名代课教师[6]。虽然学历并不代表一切,但是学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能间接反映出教师的综合素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学历偏低,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难以应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知,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急需得到优化,教师队伍中那些文化水平不高,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必须尽快坚决辞退。总之,进一步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以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几个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资要求情况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了解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师资要求情况,对优化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无疑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关于教师来源的要求
在芬兰,教师工作被认为是最有地位和吸引力的职业。每年大约5000名学生申请教育专业,仅有约10%被录取到大学教育学院。芬兰的师范生基本上是全国最优秀的学生[7]。在加拿大,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到师范院校就读,只有成绩排名占到前3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8]。芬兰和加拿大都注重把好教师入口关,这样可以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师的质量。
(二)关于教师培养的要求
日本教师职前教育特色是将教师职前培训的教育实习分散到大学四年中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一方面,要将在实习学校取得的实践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大学所在院系,另一方面,还要将最终研究结果在实习学校进行发表和交流[9]。芬兰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都必须由综合性大学采取“做中学”“研究性”的模式来培养[10]。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精深的教育学、教学法和学科课程的知识,而且最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日常教学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继续自己的研究和创新。
(三)关于教师发展的要求
英国白皮书《儿童、学校和我们的未来》引入一种需要更新的“教学许可证”,其有效期为5年。5年期满时,证书持有者如果通过了一系列审查,方可使证书再次有效,否则,就会面临失去教学许可证进而失去教学资格的危险[11]。近十年来,为了应对日本国内教育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和变化,日本适时推出了强制性的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进行定期审核和再授予,确保教师的资质能力能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12]。这种教师资格更新制度,有利于督促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三、优化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若干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现结合发达国家师资建设的经验,就优化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准入的制度不完善,即教师入职“门槛”过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对教师素质的考查手段不够科学,认证过程不够细致,很难做到真正的“择优上岗”。事实上,教师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很多人浑水摸鱼进入教师行列。另外,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本质上是专门为那些不具备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人员而设置的一种补偿性考试,其本意是为教师队伍招揽更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的各项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被某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合理利用,成为其增加收入的手段。可以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变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降低了教师职业准入门槛,让一些“伪师”“劣师”有机可乘,混进教师行列。学者杨随军指出:“2002年以前获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几乎全部属于‘自然过渡,缺乏必要的专业水平鉴定和评估;而近三年对在校师范毕业生直接实行教师资格认定,更缺乏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测试和有力的监督机制。”[13]以上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认定过程有点不太可靠,流于表面形式,可能导致教师质量大幅度缩水。因此,要优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当务之急是要严格把好教师准入关,完善教师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教师的质量。对于一些不合格的教师应坚决解聘,对于那些在特殊年代走上教师岗位的教师应进行合理安置,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转变教师培养模式
我国目前的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着强烈的学科本位倾向,注重系统的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这种教育模式体系缺乏新意,不再适应时代要求。加之,目前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学习基础良莠不齐,这将很难保证未来教师的质量。根据国外的教师教育经验,教师培训内容不但要与相关的教学实践研究相结合,而且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经验和趋势为重点。用学者龚森的话说,“培训的内容应为相关的研究证明是必要的,既贴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际需要,又不失其前瞻性”[14]。因此,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很有必要从“学科本位”的模式转向“研究型”的模式。“研究型”的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同等地看待學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尽可能地把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等学科整合成几门核心的综合课程,努力培养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为教师以后的行动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度
21世纪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不可否认,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利于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和未来教育的方向。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教学内容不断注入新的成分,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保持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当然,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必然要求打破终身制的教师资格期限,使教师资格证的有效期与教师后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挂钩。我国目前终身有效的教师资格容易导致部分教师对学习深造产生懈怠心理,不利于激励教师进一步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进一步优化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实行教师终身教育制度,同时明确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结束语
教师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林丹.现实之困与理想之路—论基础教育改革三大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及其化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
[2]韦民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J].江西教育研究,2006(4):61.
[3]孙方晓.谈师范生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24):81.
[4]靳玉乐,于泽元.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探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8.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
[6]董光前,杨纳名.甘肃省基础教育师资现状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5.
[7][10]王悦芳.芬兰基础教育改革的逻辑与理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6):8.
[8]陈法宝.经验与启示:2000-2009年加拿大PISA测试结果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1):17.
[9]杨朝霞,王丽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基于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的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60.
[11]郑彩华,刘懿.教育让每个儿童准备好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白皮书《儿童、学校和我们的未来》解读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9):5.
[12]赵鹍. 持久的卓越:日本2000-2009年PISA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11):9.
[13]杨随军,蒋泓洁.对我国当前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18.
[14]龚森.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模式及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11):15.
作者简介:
阳程(1988- ),女,汉,湖南衡阳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学科教学研究。(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