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陆战,清朝因何而败
2014-04-09李晨
李晨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至今已过去了12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记住了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悲壮,却往往有意无意无视了甲午陆战中湘军淮军的仓皇。
毕竟,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恰恰是由日军从陆地攻占威海卫开始的。甲午陆战,清军为何战败?
账面上的优势
最直接的就是中日两国陆军人数对比。1894年时,清朝全境内共有武装力量100万人左右。而日本此时经过战前动员,总兵力23万,最终派往中国17万人。账面上,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实际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清军的100万人中,20万八旗军从250年前的康熙年间开始衰落,此时已只会提笼架鸟;60万绿营军从80年前的嘉庆年间开始衰落,此时只能在各地维持治安;可以派出来打仗的,淮军8万多人,湘军5万多人,加上其他练军,全部兵力大约20万左右,与日本兵力持平。
武器方面,战前日本参谋本部曾估计,清军只有6成兵力装备了枪支,其余还在使用弓箭长矛之类。但是实际上,淮军在30年前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洋枪装备率就达80%以上。而参战的湘军、东北及山东部队,则一半以上人员未装备洋枪,不过开战之后,清政府陆续补充给这些部队的新式洋枪,仅有案可查的就有近5万支。
火炮方面,1884年淮军已装备后膛钢炮370多门,从1886年到甲午战前,仅广东一地就拨给淮军近200门钢炮,江南制造局也给了淮军后膛炮100多门。相比之下,日军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投入火炮大约300门, 还不及清军中淮军火炮的一半,而且日军装备的青铜炮在性能上也不及淮军的钢炮。
清军虽然装备了毛瑟、林明顿等先进步枪,但是,由于军队各有所属,引进的装备严重不统一,枪支多达14类,大炮多达40类,各类枪炮的弹药往往不能通用。比如清军装备的毛瑟步枪必须要7.92毫米口径子弹,而马提尼步枪则只能发射11.43毫米口径子弹,诸如此类,造成清军后勤弹药补充非常混乱。战争中,湘军宋庆部接受了天津军械局的10万发子弹,这是20年前的旧货,没人知道这10万发子弹能不能塞进宋庆所部的马提尼步枪枪膛,各种枪械“临阵往往有枪与弹不合之弊”,结果战斗中有清军“连发四枪不响,被倭击毙”。相比之下,日军装备的村田步枪虽然性能比清军装备的新式洋枪要差些,装备的青铜炮也比清军要差,但是全部由日本自产,能够保证弹药补给的整齐划一。
不能战?不敢战?
甲午陆战第一战是平壤之战。淮军统帅叶志超率领15000清军,对阵日军16000人,总兵左宝贵虽奋勇抵抗,但是叶志超却率先溃逃,淮军大败,狂奔500里逃回鸭绿江。此战之前,清军除本就携带的弹药外,还紧急加运大炮弹2400枚、机关炮弹5万枚、子弹50万发,因此战斗中清兵火力非常凶猛,每人发射子弹超过300发——但是,全军一共击毙日军只有180人。而整个甲午战争,平均每个日本参战士兵只发射了8发子弹。
参战的淮军是清军中最好的部队,10年前李鸿章就为他们配备了德国军事教官,但是德国教官只管平时训练,打仗的时候负责指挥这些淮军士兵的,却是从未接受过外国军事教育的淮军军官,这些军官们只有30年前与太平天国作战的经验,没有一丁点近代军事常识,他们带领的军队根本发挥不了外国教官的训练成果。时人评价甲午战争中“淮军万不可用,宿将久经凋谢,继起者非其亲戚即其子弟,均未经战阵之人……骄奢居人先,战斗居人后……一经战阵,官则惊慌失措,兵则四散奔逃”。而与之对敌的日军,则是自明治维新之后,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德国陆军兵制,并全面开展近代战争技能的正规培训。一边淮军还死抱着“营”的建制,各部队互不统属;另一边日军已经仿照德军编制了新的作战单位“师团”,统一指挥——谁会赢?
当权的李鸿章,他的淮军已经腐烂了;那么过气的曾国藩呢,他的湘军行不行?当时的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把装备不如淮军、吃苦能力却远胜淮军的湘军派向辽东战场。淮军将领胆怯,那湘军将领行不行?清政府调来了湘军老将宋庆。宋庆已经75岁了,他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到了辽东后与士兵们一起爬冰卧雪,冲锋陷阵,日本人都夸他是不屈不挠的“白发老将军”。除此之外,清政府还调来了满洲镶黄旗大将依克唐阿,他是主动要求来参战的,也是坚决的主战派,在平壤战败后甚至还想带马队反攻平壤。
然后——清军奋勇作战,不少将士马匹被枪弹击毙后换马继续冲锋,但是没用,清军一败再败。宋庆、依克唐阿等人打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是可以的,但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近代以来的军事科学,他们只会正面作战,日军屡次包抄得手;他们不懂什么叫预备队,哪怕西方的拿破仑在80年前就说过任何时候军事统帅都要掌握预备队。西方史学家鲍威尔评价说:“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的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类似的话,袁世凯也说过,不过他的话就难听多了:这帮人是用打太平天国的老办法来对付日本人,能赢的就没几个。
丧钟为谁而鸣
战场上的难堪,可以从整个清朝运转体系的崩溃看出端倪。平壤之战,淮军的德国克虏伯大炮“生锈到大部分连炮栓都拉不开”。湘军刘坤一驻山海关,天津运来大炮40门,炮弹10万发,运来后几十天里就在露天日晒雨淋没人理睬,德国教官闻讯后赶来查看,这批弹药全部淋湿不能用了。宋庆的老骨头再硬,左宝贵的鲜血再热,也阻挡不住清王朝的整体生锈。
况且,弹药即使运到前线也没用。清军每次战败都争先恐后扔掉所有武器弹药,辽东半岛几次战役下来,日军缴获清军遗弃的大炮607门,枪7394支,炮弹267万发,子弹7745万发——日军整个甲午战争一共消耗子弹124万发,炮弹34000发,全军火炮才300门。随即在营口田庄台之战中,日军使用缴获的数百门清军火炮助战,打得清军“大溃西奔”。
也正是经过了甲午陆战的惨败,清政府终于明白,光发先进武器给旧式军队,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他们拒绝承认清朝的全面落后,在处斩百日维新志士的同时,清政府委托袁世凯开始小站练兵,这一回编练的新军是完全装备西式武器、使用西式军事理论来指挥的,清政府能指望他们吗?10年之后,这批北洋新军在袁世凯的带领下成了北洋军阀,逼迫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终结。
(责编:石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