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兰:98岁仍坐诊
2014-04-09阿峻
阿峻
妇科医生做了70年
2013年4月,一位老大夫的一条微博曾经引发众人围观——在郑州市建中街社区服务中心妇科诊室,你能看到一位满头银丝、身穿白大褂的老大夫,她正是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的母亲胡佩兰。
胡佩兰祖籍浙江绍兴。1944年,胡佩兰从河南大学医学部毕业,曾任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1986年,时年70岁的她才退休。按理说,每月的退休金,足够胡佩兰衣食无忧地安度晚年了。但老人觉得人活着总得对人有点用处。从1992年起,老人就到附近的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只要身体许可,胡佩兰每天都坚持坐诊三四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2010年,老人家又受聘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老人家住铁英街,保姆王花兰每天用轮椅推着她来上班,下班后再将她接回家。
至今,老人已当了70年的妇科医生。
坐着轮椅上下班
老人的诊室是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每天,诊室都会挤满患者。
这是一个最常见的镜头——诊室里,胡佩兰坐在桌后,满头银丝,鼻梁上架着眼镜,眼神透亮,让人忽视了她的年龄。她戴着橡皮手套的双手摁在病历本上,侧着头问:“你哪儿不舒服?”声音略带沙哑。患者说着,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旁边的学生便帮忙“翻译”。然后,老人戴着橡皮手套的手在病历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诊断意见,没有一丝颤抖。
询问完病情,她走进一门之隔的检查室,亲自为病人做检查。老人双手用力地摁着桌子边沿,慢慢站起来,扭动身子,停留几秒后,扶着椅背,走进检查室。检查完病人,然后再扶着桌子缓缓走出。如果有人想上去搀扶一下,会被保姆摆手阻止。保姆说:“她不要人扶,一般只要自己能做的事,她都不喜欢别人帮忙。”
这样的动作,老人每天要重复二三十次。
胡佩兰每天坐着轮椅,风雨无阻坚持出诊。在她看来,自己做的都是小事。病人跑那么远来了,找不见人,心里肯定不舒服。学生唐利平说:大家都担心她的身体,可她依然这么坚持。家里人的电话号码,她都记不住,但她能一下子叫出不少病人的名字,她思维清晰,记忆力丝毫没有退化,即便是多年前来就诊的病人,见了面还依然能喊出名字来。对于约好的病人,如果第二天没见到人,她总会不停地问:今天咋没来?
随后,她一再嘱咐学生给病人打电话:情况咋样了?不要嫌我啰嗦!
坐诊时,不管多晚,她都要看完最后一位病人才回家吃饭。
儿子曾多次提出接她到北京养老,被老人断然拒绝。“我脑子还很清楚,只要还能看病,我就要上班。”就这样,每周一到周六上午8点,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姆推着小轮椅,穿过长长的走廊,直抵尽头的“妇科保健”科室。下班时,再坐着小轮椅出门回家。
诊室里,有时其他科室的医生早已下班,只有胡佩兰的诊室依旧人来人往。只要还有一个病人,老人都不会提前下班。唐利平说,老人正常每天接诊患者20多个,老人看病问得仔细,经常加班,最长一次,从上午8点坐诊,直到下午5点多,老人才吃上中午饭。
日日如此,年年如此。除了周日休息,胡佩兰每天坚持坐诊,有时遇到法定节假日,还要求和自己的学生一起来值班。在她看来,上班就是最大的乐趣。
保姆王花兰今年67岁,每天陪着胡佩兰出诊。在她眼里,老人吃穿不讲究,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老人的饮食也很简单很单调,基本就是馍和面汤。
可以说,脱下白大褂,老人的心情就开始失落。在家休息的时候,老人经常没精打采,老犯困。只要一穿上白大褂,老人立马精神焕发,眼睛都透亮了。对此老人说:“我没觉得累,一来上班给病人看病,我就觉得可有劲!”
70年没收过红包、
没被病人“医闹”过
2001年春,胡佩兰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征集青年志愿者,她脑子一热,报个名试试,做好事又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得知她是个八旬老太太,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申请。老人据理力争,当年4月,她如愿成为郑州市第一批注册青年志愿者,也是河南省年龄最大的志愿者。
2003年,胡佩兰偶尔读到一篇有关希望工程的稿子,胡佩兰特别能体会到穷孩子读书的难处和那种想读书的强烈愿望,决定想办法为希望工程做点事。2004年,她找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院长陈启明,希望医院帮她开设“爱心门诊”,把收入的40%捐赠给希望工程,陈院长答应了。当年,老人坐诊收入4800多元,再加上自己的养老金,她凑够1万元,捐给郑州市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要为5所希望小学各配备一个希望书屋。至此,胡佩兰开始把退休金和坐诊收入积攒起来,捐建希望书屋,至今已捐款7万多元,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除了工作,老人仅剩不多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她订有多种时政专业方面的报刊,还在多家图书馆办了借书证。说起时下的热点,老人一点也不陌生,妇科学有什么新进展,社会上发生了什么热点新闻,她也都知道。比如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比如说医生收“红包”现象等。她觉得以药养医不是个事儿。她说自己70年没收过红包、没被病人“医闹”过,以人心换人心,她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诊室会有危险。
(责编:辛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