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管理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4-04-09陈培林
陈培林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这对高校预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指出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乏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体系、预算执行控制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针对性地提出改进高校预算管理及实施的具体措施:强化预算管理意识、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绩效评价。
关键词:高校 预算 管理 实施 改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的财务工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2010年6月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五十八条规定:“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这体现了国家对高校预算工作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政策上的引导,并提出科学化、精细化、执行力的要求。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特征与主要内容
(一)高校预算管理的特征
(1)权威性。预算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法人代表亲自牵头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同时各部门、系部负责人也要对本部门、本系部的预算管理负责。
(2)效益性。通过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在编制、执行中真正做到预算科学化。
(3)综合性。预算包括了学校所有的收入支出,既包括预算内,也包括预算外资金;既包括日常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也包括项目经费等。
(二)高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
2012年4月实行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条规定“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新规则用“目标”取代了原规则的“任务”,突出了预算管理的长期性,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像以前一样上传下达,只顾眼前短期利益,而应站在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高校预算管理首先要体现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基础,重在学校职能的发挥和教育教学支出。在编制财政预算时,一般情况以当年10月在编在册人员工资为基数,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教龄、教护龄津贴、保留津贴预算下一年的财政拨款人员经费及部分公用经费,比如按比例计提的培训费、工会经费、福利费;以预测招生数为基础,预算下一年学费收入,然后量入为出,做好支出安排,一般作为补贴绩效财政拨款不足部分,在公积金单位缴款部分,办公费,科研费,维修费等。
其次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公用支出这一块,可细分为教学、科研业务支出和行政办公支出。教学、科研业务支出要根据各部门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计算,落到实处,就是根据各专业学生数、教师数、专业特色等指标综合考虑,来核定教学经费,根据承担科研项目的大小来核定科研项目经费。在行政办公这一块,以定岗定员为基础,参考同类高校的支出情况,采用指标量化管理。严格控制招待费、车辆运行维护费,制定出每年指标下浮比例,把各部门的招待制度范围、条件、标准、金额等指标在学校OA系统中公布,实现校务公开,大众监督。由办公室审查考核车辆开支费用,行驶里程、汽油费、维护费等同样要接受监督。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预算管理意识
部分高校管理者预算观念淡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考虑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长远规划,重投入,轻产出,造成资金使用上的浪费。各个部门之间不协作,认为预算管理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于财务部门实施的财务预算、管理策略不予配合;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预算编制,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下达的预算,预算的编制数据仅仅作为纯粹的表格、数字反映,与基层实际偏离,失去了真实性、民主性,在实行过程中,也只是凑数字而已,这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在高校的实施。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体系
高校实行的是“大收大支”与“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综合预算管理,经费主要来源是教育主管部门财政拨款和教育事业收入,不涉及成本核算、控制,对资金所发挥的效益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思想观念很淡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一些经费的使用不够节约。另一方面,对预算缺乏全面把握,数据不能全面包括学校的经济事项,没有客观地反映学校资金收支的全貌,不利于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三)预算执行控制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预算执行不严的情况,有的只是在形式上进行全面预算,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政,“超支”“乱支”现象严重,缺乏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资金运行严密,层层控制、层层通畅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三、改进高校预算管理及实施工作
(一)强化预算管理意识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员性、全额性、全程性特点,既要保证学校日常经费运转,又要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既要节约开支,又要保障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既要认真合理编制,又要在整个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具体要求包括:
首先,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性的工作。新《会计法》规定,单位的会计行为、财务行为主体是法人代表。因此,学校管理层要转变观念,预算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是在法人代表为领导下,全员、全过程参与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层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预算指标分解到各部门,让教职员工共同参与,从实际出发,以基层数据为基础,提高预算编制、实施的质量。
其次,高校预算管理的经费具有全额性。高校预算包括了学校所有的资金来源和经费收支,不仅包括预算内资金,也包括预算外经费;不仅包括日常开支,也包括项目经费、科研经费等。
再次,高校预算管理具有全程性。预算不仅是每年编制一次的工作,而是事前预计、事中实施、事后分析的全程控制。整个流程包括预算编制、审批、公布、调整、控制、分析、考评等全过程。endprint
(二)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八条规定:“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这给我们指出了预算既要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又要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及财力来决定。学校各部门预算和整个学校的预算都要遵循这个规定。若只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就会造成某些分配不公,例如:学校今年体育设施投入较大,但明年根据今年基数再增大这方面的投入,很有可能造成浪费,而其他需要投入的项目又苦于没有经费无法完成,这就会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不均衡。若只根据自身目标及财力,不参考以前年度数据,对整个学校或部门的收支情况不清,那么预算就会失去依据,变成“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无法保证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高速运转。
(三)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绩效评价
首先,加大监督力度,使预算指标落到实处。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及时修正预算执行中的随意性,杜绝超支、乱支的现象。预算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严格按照预算资金的用途、金额、进度使用。同时对预算的监督不仅是针对某一时点,而是实施全过程监督,跟踪审查,以保证预算执行结果与目标相符。
其次,实施绩效评价,使预算工作再上新台阶。绩效评价不仅是给我们预算工作打出成绩,更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面“镜子”,反馈出我们的成绩和缺点。为了更好实施绩效评价,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粗略地大致分为四部分:与学校事业发展有关的、与营运效益有关的、与教职员工、学生有关的绩效指标。只有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评价考核,才能激励鞭策我们搞好预算工作,充分调动高校各预算部门的积极性,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预算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彭晓彪,王桂娇.论高校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2(10)下
[2]张敏,周京.基于精细化视角的高校预算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3(8)中
[3]王玉瑛.论高校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2(4)
[4]游凌.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研究[J].会计之友,2013(8)下
[5]戴新明.全面预算管理下高校财务控制有效策略分析[J].当代经济,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