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健壮“骨骼” 优化论证结构

2014-04-09周徐兵

广东教育·高中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夫读书人功夫

周徐兵

【时文展示】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曹文轩

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则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这种可以行走、可以叫嚣、可以斗殴与行凶的躯体,即使勉强算作人,也只是原初意义上的人。关于人的意义,早已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便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现代,人的定义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世界上唯一的那种动物,叫人。这种动物是需要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

另一种人认为——其实,他们并没有所谓的“认为”,他们不阅读,甚至并不是因为他们对阅读持有否定的态度,他们不阅读,只是因为他们浑浑噩噩,连天下有无阅读这一行为都未放在心上思索。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它们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比如麻将,比如卡拉OK。至于那些明明知道阅读的意义却又禁不住被此类享乐诱惑而不去亲近图书的人,则更是可怜。因为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明知故犯的犯罪。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映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等等。但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很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见一个精神的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读书则是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这从气质上便可看出。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了他们这些毛坯而言,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很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居然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依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贵重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我认识的一些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你就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使你对眼前的这些形象过目不忘,永记心中。有时我会想:如果这些先生不是读书人又将如何?我且不说他们的内心因精神缺失会陷入平庸与俗气,就说其表,大概也是很难让人恭维的。此时,我就会惊叹读书的后天大力,它居然能将一个外表平平甚至偏下的人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使你觉得他们的奕奕神采,好不让人仰慕。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

【原载2012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技法鉴赏】

议论文起承转合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安排好起承转合,是优化高考议论文结构的重要方法。曹文轩《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文,为我们用好起承转合提供了范本。

先说“起”。“起”即开篇。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议论文开篇都要注意简洁鲜明,不能“雾中看花”。曹文轩一落笔就亮出中心论点——“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还用形象化的比喻语言将两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做比较,使观点具有引人一读的文学色彩。

次说“承”。“承”即“承接”开篇的论点进入分析论证,它既由上文引出,又是进入“转”之前的必要一步。“承”得好,才能文脉顺畅,流转自如。《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三、四、五三段就是“承”的部分。作者将“阅读人”与“不阅读人”作对比时一针见血,直达本质——前者重阅读修炼,“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后者则是“酒囊饭袋”,沉溺于物质、金钱,娱乐,“没有灵魂”,“浑浑噩噩”,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堕落”和“犯罪”。两者的差别,绝不是兴趣爱好或所谓生活小节上有距离,而是生活方式的截然不同,是高尚与卑微的对立。第5自然段,论证由“现在进行时”转入回眸历史视角,阐述即使“一般人”的读书也总脱不去功利和俗气,进不了“精神殿堂”。至此,文章立论得到现实和历史的双重支撑,更具说服力。

再说“转”。“转”是议论文体现思想深刻性、新颖性的重要部分。近几年,“转”的部分呈递进式的高考作文受到青睐。《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论证至第5段似乎可以收尾了,但作者的“钻头”继续“钻探”——以特定人读书与不读书情形构成纵向对比,对比的聚焦点是“气质”,其间作者又兼用了事例论证和假设论证,从而进一步证明:阅读,能使平庸者潜移默化为内外皆美的人,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至此,立论递进式之“转”使思想的深刻性、新颖性大放异彩。

最后说“合”。“合”是补充、归纳、总结、回应、深化。《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末段之“合”仅一句话,初看与开篇语相同,实则不然。新增的“具有美感”四字,既是第6段论证的必然结论,又为开篇的立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使中心论点的内涵价值提升至美学高度,耐人寻味。

【仿写佳作】

“工夫”似拙却有“功”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杨 坚

汉语中最玄妙的两个词,在我看来便是“工夫”与“功夫”。两者读音相同,但一般人从寻常角度视之,可谓大相径庭。“工夫”似拙,似乎只有庸人才会用大把工夫去做一件事;功夫则巧,历来贤者都有过人的“功夫”,做事得心应手。【提出两个特殊概念,激发兴趣】endprint

倘若仅限于此,便算不得什么妙。这两个词最妙之处在于,看似矛盾的外表下实际上有着相通统一之处:惟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提出中心论点;篇章之“起”】

“工夫”是成就“功夫”的必要条件。【分论点一,篇章进入“承”】自古以来便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一根铁杵到一根针,有能力实现这样转化的人,不可谓没有“功夫”。而这“功夫”是什么呢?不过是长年累月拿着铁杵磨,苦下工夫罢了。这看似无聊机械的动作却是达成最终效果的必要条件。若没有这平凡至拙的“工夫”,何来辉煌高超的“功夫”呢?就像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个卖油翁,若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花工夫实践,如何做到油通过钱孔而一滴不沾呢?【恰当运用引证法、例证法;正面论证与反证法结合】

“功夫”是“工夫”积累的必然结果。【分论点二;进一步“承”】中国自古以来有“天道酬勤”的说法,而“勤”字概括的便是大量的“工夫”。即便是“温柔似水”,只要经年累月地滴在一块石头上,石头也是会被洞穿的。《劝学》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强调的本是“工夫”,但反观之,若积累了成千上万的跬步,还能停在原地吗?若千万细流汇聚在一起,能不成江海吗?可见大量的工夫造就的定是功夫,真是“工夫”似拙却有“功”哪!【点题】

当然,相通统一并不代表简单地划等号,把“工夫”变成“功夫”并非轻而易举,自然天成,“功夫”的练就还有高效和低效之分。【由论述两者关系进一步探讨练就“功夫”之效率,篇章由“承”进入“转”】除了“毅力”之外,方法也很重要。方法不科学,只能“事倍功半”,“工夫”成为“低能功”,甚至“无用功”。报载,中国女子射箭队刻苦训练的毅力可谓一流,但多次大赛都输给韩国队,专家道出其中奥秘:韩国队运用红外线和激光等高科技手段测试基本姿势、瞄准等动作的合理性,而且进行定量分析,为训练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而中国队的教练和运动员主要靠观察凭感觉进行定性分析,手段的科学性明显不如对手。由此可得出一个公式:毅力+科学=高效成功。看来,那位卖油翁的名句“无它,唯手熟尔”多少还有一点片面性呢!【“转”出令人耳目一新之论】

“工夫”似拙却有“功”,“功”在毅力,“功”在科学。这就是“工夫”与“功夫”的全部奥妙所在吧!【收束全文,“合”得自然精要】

【名师点评】

文章一开始就亮出论述的一组概念“工夫”与“功夫”,提出论点——惟有苦下“工夫”,才能练就一身“功夫”,这是“起”;接着从“必要条件”“必然结果”切入阐述“工夫”之于“功夫”的重要,这是论证的展开,是“承”;如果文章就此收住,则有论述苟简、观点嫌“平”的缺憾,作者很聪明,用“当然”一转,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毅力+科学=高效成功”的新论,这一“转”,“转”出了思想亮点,“转”出了立论深度;最后一段是“合”,总结全文,点明题旨,言简意赅。作者运用起承转合法架构全文,有用墨严谨、引人入胜之妙。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责任编校 彭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夫读书人功夫
我是快乐读书人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诗内”与“诗外”工夫
“功夫”和“工夫”
读书人
功夫猪
功夫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