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4-04-09徐天明
徐天明
摘 要:《园林树木学》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联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
关键词:园林树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136-02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高等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园林树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园林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欣赏特性及园林用途都不尽相同,很多内容需要识记,学生开始学习会觉得很难,无法找到掌握知识的窍门,产生不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对《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以利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园林专业人才。
1 《园林树木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在大学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很少能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过程,虽然老师有大量的PPT课件及图片,但毕竟不是实物,对没有见过实物的学生来说也只是图片里的树木,还有知识量大、记忆的内容多,上课学生忙于记笔记。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死记的学习习惯,学习上缺乏兴趣没有主动性,对很多应用型知识抓不住关键点,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1.2 实践教学课时偏少、观念落后 《园林树木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由于教学过程容易受到诸如时间、地点、资金的限制,造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困难,因而有时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和时间,还有一些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意识薄弱,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有关任务,获得满意的成绩就可以了,实践环节被视为是有弹性的“选修”部分,殊不知专业技能的形成是依靠大量的实践过程换来的,这些观念必然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中师生比例偏小、实验实习基地少 近些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院校的扩招,学校园林专业的招生量明显过多,但老师人数并没有相应增加,许多老师是从其它专业转来,专业不过硬,这样就导致实验实习课只能少分组大班上,外出实习由于老师少、学生多,老师在前边讲解常出现后边的学生听不清看不到的现象,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甚至会因为实习效果不好而影响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2 改革措施与方法
2.1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老师和学生是学习的两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客体,教师通过引导来帮助主体发展,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方法,可将学生6~8人分成一小组,老师提供教学主题,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按小组分工协作,利用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完成主题任务并用于课堂交流,以培养主动学习与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协作中找准自己位置,进一步体现个人价值。
2.2 依据季节变化规律、应时调整教学内容 园林树木种类多,分布广,各有其主要观赏时期和观赏部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早春萌芽前讲授裸子植物;春季对观花种类应在其开花前后讲授;中期讲授观叶、观皮、夏花类树种;后期可结合现代化的手段讲授秋色叶树种、观果类树种;每类中重点讲授当地分布的树种,这样以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树木的物候规律、季相特征和主要园林用途。
2.3 分散实习打基础,集中实习强效果 分散活动就是学生自己以小组为单位对周围园林树木进行观察识别,可以及时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通过重复记忆加深学习效果。分散教学应采用“近和新”的原则”,“近”就是就近实习,便于教学活动的及时组织;“新”就是对新讲的树种及时实习。目前,山西师范大学在校园内引进栽植各种树木近百种,为开展园林树木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还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了筛选,选择临汾市的古城公园、滨河公园作为日常分散活动的场所。在集中实习期,选择北京植物园、北京药用植物园等作为集中实践的基地,重点拓展当地以外的树种,进一步了解园林树木的科研和应用动态。在集中实习时,为了提高听课效果,教师配备了一部零距离扩音器,老师佩戴无线麦克风,扩音器由学生人群后面的一位学生佩戴,这样前面和后面的学生都同样听得清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组建学生兴趣小组,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园林树木由于季相变化明显、种类繁多及应用形式各异,而教学计划课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掌握大量树木学知识。所以让学生养成平时的观察、采集、查阅、记录、对比、总结的学习习惯,就十分必要。组建兴趣小组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制作树木标本、电子图片、学习课件等,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来提高学习效果,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园林树木的实际掌握程度和学习兴趣,同时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2.5 制订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预期教学方向 适宜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指标具有鲜明的导向性,是体现市场要求的重要反映,是落实教学预期效果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包括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态度、知识掌握的程度、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及能力等,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多是知识掌握程度这一单项指标来衡量,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为了保证教学所要求的目的,需要建立一个适宜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它是体现考核的适用性和导向性,应该严谨对待,科学制定。表1是山西师范大学对《园林树木学》课程制定的教学评价体系,从理论知识、树木识别与鉴定、树木标本采集与制作、小组主题作业、实习报告、实习态度等方面按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考核,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秦忠民.园林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2,02:105-106.
[2]刘贵锋.园林树木学教学改革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02:149-250.
[3]于晓南.“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62-64. (责编:施婷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