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头事 眼前景 平常语

2014-04-09刘人庆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归有光

摘 要:归有光小品散文有着独特的韵味,这就是善于用心头事、眼前景、平常语来抒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作品的分析,阐述了归文的抒情艺术特点,并揭示出这一艺术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归有光 小品散文 抒情艺术 语浅情深

明代文坛,归有光的散文创作卓然成一大家。学术界普遍认为,归有光的散文上承唐宋古文运动,下开桐城派之先河,因此他是明代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和归有光几乎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王世贞赞其云:“千载有公,继韩欧阳。”(《吴中往哲象赞》)明末清初钱谦益著《列朝诗集小传》认为:“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肪理。其于六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清人姚鼐编撰《古文辞类篡》,于明清文只收录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三人的作品。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明清文只收入归有光、姚鼐的作品,其中姚鼐仅收录一篇,归文却收录了七篇。明清两代对归有光散文的推崇程度于此可见一斑。但是,前人也曾指出归有光散文内容比较狭隘,归有光本人也承认“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书之,增叹耳!”(《与王子敬书》)但引人深思的是,归有光思想内容狭隘的散文,为什么在流派众多、大家辈出的明清散文创作中首屈一指?这其间的原因可能会罗列好几条,但其中最不可忽略的便是归有光散文具有极富感染力、能深深打动读者的抒情性特征,体现在其小品散文中尤为突出,本文不避谫陋,拟就归有光小品散文的抒情艺术作一点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在中国散文的创作历史中,“为情造文”者不乏其人,但对相当多的古文家而言,文章主要是代圣贤立言,“文以载道”是主要功能。若论抒情,也只是“不平之鸣”为多。归有光在文学理论上推崇唐宋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其小品散文抒发感情至真至切,善于融情于文,以情动人,并且抒情手段、方法变化多端,当为不可多见的散文大家。

一、归有光小品散文善于通过心头事来抒情

归有光散文中写得最好的是他的记人叙事之作,他善于描写一些个人生活中念念不忘的生活小片断,来抒发细腻的情感,用它来打动读者。

《先妣事略》是作者怀念亡母之作。作者八岁时,母逝,一个八岁孩童,所能观察到的,念兹在兹的自然只是一些零散的生活琐事,有两处描述,细味非常生动感人。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

通过三件日常习见之事和两个概括性语句写母亲的勤劳节俭,纯用白描手法,看似漫不经心,随手写来,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已跃然纸上。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这里写母亲的慈爱关怀与教子诵读,“熟读”“乃喜”,一“喜”字饱含着母亲的殷切希望。作者写此文时,母亲已经去世十七年,业已成人的归有光回忆“中夜诵读”的情景,敬爱与哀伤之情逸于言表。

《寒花葬志》全文仅仅112字,除作者的感叹外,整篇文章写了三件事:一是寒花初来时的衣着打扮,“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出现在人面前;二是寒花冬日削荸荠时的淘气,写她的顽皮与天真;三是写寒花吃饭时的动人表情,表现她的天真烂漫。作者通过这三件日常小事,凸显了一个小女孩的鲜明个性,人物形象富有质感。从鲜活生命的夭折喟叹命运的不公,用美的毁灭表现人生无常的伤感,写人叙事与作者感喟长叹融合在一起,读来感人至深。

《尚书别解序》写作者乡试落第后,研究《尚书》,写作《尚书别解》时的情景,并谈了自己的读书体会。文章第一句,即写下落第归来后“闭门扫轨,朋旧少过”,揆之常理,下文当抒郁郁不得志之情;然而作者在叙写读书写作之间,插入“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以指循行,口作声,若甚解者”一段,女儿的懵懂可爱、家庭的天伦之乐,写得生动活泼,体现了作者不以落第为意,读书自娱的旷达胸怀,把爱子之情、读书之乐融为一体。

除以上所举数例外,归有光散文中情、事相生的文章还有很多。如《世美堂后记》《张自新传》《见村楼记》《书张贞女事》《亡儿曾羽孙圹志》《思子亭记》《祭外姑文》等,都是在叙事中抒发对所叙之人的细腻情感。正如方苞所言:“其发于亲旧及人微而语无忌者,盖多近古之文。至事关天属,其尤善者,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书归震川文集后》)

二、归有光小品散文善于以眼前景来抒情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归有光小品散文中写景的成份并不多,但凡写景处,总是顺手拈来眼前景,略加点染,表现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线索,描述了数十年来发生在这里的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其中有两处写景,其一: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这段写景对应“可喜”二字而来,细细体味,景写得很空、很虚,甚至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然而却很有感染力,原因就在于这段写景中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表现了项脊轩内外的幽静宜人,更显示了作者独有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百年老屋的喜爱依恋之情。

其二是本文最后一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段写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联想和象征的手法。前半句,作者把妻死之年与植树之年联系起来,见树而思人。读者自会从两者的联系中想象出作者植树时的哀痛之情和十九年后“睹树思人”的悼亡之感。后半句“今已亭亭如盖矣”六字,象征着作者思念亡妻之情绵远、深切,以树喻人,哀婉动人。

归有光小品散文善于在抒情中用一二句点染于其间,把对人对事的情感委婉曲致地烘托出来,以加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张自新传》选取了张自新一生中的几个典型事例来描述他才气过人、磊落不群,不容于物,备受凌辱的遭遇,作者文未写道:

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

张自新家在新洋江口,作者将其生命融入到江口的风声、雨声、涛声之中,饱含着作者对张自新赍志以殁的悲痛之情,令人扼腕叹息,增添了人物的悲壮气氛;希望后人能记住这位“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的有为青年。

《耐庵记》是作者为在昆山任教职的刘先生的书斋“耐庵”写的一篇文章,全篇总体上批评刘先生“忧贫”不“忧道”,同时作者也对县学教职的清苦生活满蕴同情。文中作者拜访刘先生时的一句:

于时秋风飒然,黄叶满庭,户外无履迹。

门庭冷落,满目凄凉,通过悲秋气氛的渲染,表现了作者对刘先生清贫潦倒生活的同情。

三、归有光小品散文善用平常语来抒情

归有光散文几乎没有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式的激昂慷慨之情,他抒情的最大特点是语浅情深,作者所要抒发的强烈情感恰恰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语言中得以突显,妙手天成,不留斧凿之迹,正如王世贞所言“先生于古文词,虽出之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吴中往哲象赞》)。

《先妣事略》写母亲去世后,“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没有悲不欲生的哀痛,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号,直接表达感情的只有一个“泣”字,且还是随人之“泣”。然而我们仔细体味,作者在成年后回忆孩提失怙的情景,不写失母之痛,而写不知失母之痛,字里行间,我们体味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天人永隔的哀痛之情,以及作者强烈的身世之感。

《祭外姑文》是作者悼念岳母的祭文。作者没有过多地写岳母生前的事迹,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渲染岳母与亡妻之间的母女情深。如写妻子临去世前:

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

写妻子希望见上母亲最后一面的迫切心情,通过问时辰、听风声,把等待的希望和越来越沉重的绝望交和叠加在一起,令人不忍卒读。

这种于平淡语中见深情的写法在归有光散文中随处可见。《见村楼记》写“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作者不写如何怀念亡友,而写面对亡友之子,回忆幼时相与经过的道路仍然记忆犹新,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也就尽在不言中了。《亡儿曾羽孙圹志》前写曾羽孙“丰神秀异”“常自喜先妻为不死”,后写曾羽孙死后“吾悲吾母之志,而先妻于是真死矣”。短短两句,幼时失母、中年丧妇、老来亡子的悲痛一起涌上心头,流于笔底。

总之,归有光小品散文善于以情动人,有着独特的韵味,正如王锡爵所云:“归氏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谢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归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他散文中所抒之情,惨恻多于欢愉,这和作者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关,其一往情深处,尤以对母亲、妻儿的深厚感情写得最好。黄宗羲说:“予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诚然,归有光散文叙述的多是日常事,描绘的多是眼前景,抒发的更为个人情,他所表达的也许就是平常所说的“普遍的人性”,然而在提倡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今天,人类代代相传的善良美好的情感当属继承之列。因而对归有光小品散文抒情艺术作深入地探索对重塑当下的人文精神应该大有裨益。

(刘人庆 江苏省大丰市教师培训中心 224100)

猜你喜欢

归有光
到底是谁手植枇杷树
归有光的美丽与哀愁
《项脊轩志》:人生过处唯存悲
归有光传记文研究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不可忽略的“家道中落”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非似其貌 神理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