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记
2014-04-09安然
本刊记者_安然
岁时记
本刊记者_安然
年事,从腊月就开始了。石磨就变得繁忙。先是把黍子磨成面粉,做年糕;磨面粉,磨山药面——用来做燜子,一种黑灰色的食物,像凉粉,搀杂了碎肉和葱花。
过了腊八,卖糖瓜的进了村子,哐哐的锣声里,年开始了。糖瓜,用来糊灶王爷的嘴。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火上方墙上。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邀请天庭众神共享年事欢乐。晚上,八九点,妇女把装着糖瓜的小碟摆到灶火上,烧纸,燃香,念叨:“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甜甜蜜蜜地,好事你就多说点,坏事你就少说点……”
除夕,大人贴对联,给家中供养的众神换新画像,给香炉换新沙土,换下的旧土倒在院门口——为什么这样?说不出根据。很多事,村里人依然遵循祖先流传的方式做,却说不出为什么。除夕下午,全家人围在一起做包子——我们的包子,像四川的烧麦。
平时吃饭在厨房的小矮桌。年夜饭在堂屋,鸡、鱼、肉,炒菜。吃完,碗筷不收走,换一份新的,摆好。等客人。家乡风俗:除夕夜,提瓶好酒,走亲访友。年轻的后生,整整一夜,一家接一家,坐下,尝尝这家饭菜,请主人尝自带好酒,闲聊今年的收获,展望明年的工作,起身,去下一家。通过除夕的饭菜,也可以探知这家人的收成和心事。发了财,有喜事的,饭菜丰盛,酒好,烟好,主人家话也多。草草应付了事的,总是在饭桌上收到一堆等待来年的祝福。整整一夜,街上都有人在走动。客人多,走访的人家多,说明人事通达,为人活络,尤其为村人敬重。
初一,欢腾的鞭炮声把人叫醒。起床,穿好新衣新鞋,母亲已经蒸好昨天下午做的包子。包子出锅,由孩子端给诸神。母亲供了门神、天地爷、草老爷(以两束谷秸为号)、老母奶奶(观音)、灶王爷、长仙(蛇仙),还有一位神灵住在猪圈边,没有名字,大概就是保佑猪健康生长、不生瘟病的神仙吧。彩色的神仙画像,很吓人。我不敢直视,放下盛着三个包子的小盘,念叨句,“大年初一哩,吃包子吧!”转身就走。
饭前,给父母磕头、行礼。饭后,到村中长辈家中,磕头、行礼。进门吆喝一声,双腿跪地,头点两下。初一早上,街上人来人往,女人也出门拜年,花枝招展,欢声笑语更多。
初二日,回娘家,探望岳父岳母。“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啊。”新婚头一年,女儿不回娘家,仅女婿回——女婿找一位兄弟作陪。岳父家隆重地招待,临走,小辈用湿棉花沾了黑墨水或者锅底灰,把女婿抹个大花脸——我猜想,风俗的起初,怕女婿俊俏,被歹人和妖魔鬼怪看上。女婿逃,这边追。岳家双亲或有一位去世,回娘家的日子改在初三。“初三日,上坟日。”到坟上祭拜祖先。祖先不管死了多久,有子孙在,都要过年。
初五,破穷。早上,鞭炮最为沸腾。吃包子,供神仙。初十,石头生日,山上开山采石的到山上祭拜。十五元宵节,“正月十五雪打灯。”
四川资中在这天晚上偷青——到田野里去,偷别人家的青菜, “菜”与“财”同音,讨个吉利。我的家乡,到人家院子偷供桌上的馒头。“正月十六,柏岭儿火。”到野外折柏树枝,燃起,烤火,据说烤到哪里,哪里不生病。烤火的,基本上都是孩子。火光欢腾跳跃。孩子惺惺地,年过完了。
正月十五,有花会。我听说过,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说书,唱戏,组织节目,是村里传统的新年项目。村人汇聚一堂,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其乐融融,或聚在一处,谈说奇闻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