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来真有可能
——品评《教育家》

2014-04-09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质竹签品评

编读往来

原来真有可能
——品评《教育家》

沏一壶大红袍,舒展好筋骨,正好了衣帽,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然后开始阅读——这是我迎接一本好书的仪式和习惯,也是我一天里最惬意、最自得、最庄重的时刻。

此刻,我手里捧着的是《教育家》杂志,案头上还有五本,是让家人从温州寄来的。自8月来京之后,我便没能按月阅读,此前都是在收到杂志当天就忍不住放下工作一睹为快的。

从来没有一本杂志能让我如此甘心情愿地进入编辑的“陷阱”。2013年第6期的“解放数学”是在某个下午收到的,当晚我早早沐浴更衣,在沙发上由坐到靠到躺,一口气读完已经凌晨3点。当然,我得诚实,这一次的痴迷,是因为这个话题于我“有用”。三年级的女儿正处在“数学困难期”,她有着烂漫的童心和多彩的语言,却对数学“毫不开窍”。10以内的加减,同伴们已经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她还得掰手指。一年级期末测试,5分钟100道口算题,同伴们大多完成得非常顺溜,而这小家伙完成50道都困难。尽管我想,她只是学得慢一点,并不是不会。就像我小时候,20以内的加减,靠的都是手指加竹签:满满的一铅笔盒竹签,运算时摆满了桌面。后来不知不觉“开了窍”,也就不再为数学感到苦恼。这本杂志直言不讳地批评:数学教育不正常,过早过多过重的练习,容易让孩子产生数学焦虑。而有一个见解更让我坚持不该对女儿求全责备:数学焦虑是遗传和心理暗示的结果,这种焦虑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期刊有两项标准:一是文质兼美;二是“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兼具。“有用之用”是指杂志必须对读者的教育实践起指导和引领作用;“无用之用”是指杂志不能仅限于技术指导,必须有更高层面的引领,特别是在促进教育理解,提升教育情怀方面有所助益。关于理想的杂志,我有些许想法,却没有“办法”。当友人向我推荐《教育家》后,我就如发现了空谷幽兰:原来真有这一种可能。

我更欣赏这份杂志的策划。2013年第1期的“文泽福一中”,让我发现福州在三坊七巷之外,还有一个藏在历史深闺、令人怦然心动的佳人;第2期的“守护乡村”,洋溢着的是对乡村文明的守望和呼唤;第3期的“向书院学习”,打开了一幅世界书院的历史地图,也引发对当下学校教育的反思:我们的学校,为什么不能让人怀念;第9期的“拜英主义”,第10期的“历史即素质”,第11期的“教授与本科生”,第12期的“你就是体制”,辛辣的批评,翔实的阐述,勇敢的质疑,展现的是一份负责任杂志的大气、睿智和远见。

就像一个掘井人,如果浅挖则止,必定找不到水源。在许多时候,卓越的掘井人,就是需要在貌似干涸的土井里执著地向下再挖一米,再挖一米。《教育家》能将这些策划做得有深度、广度,原因就在于编辑们总像掘井人一样不断“向下再挖一米”,直到清流奔涌。

在期刊排行调查推荐表上,我这样评价这份心仪杂志的:这是一份视野宏阔、文质兼美的杂志,连接着历史和现实,沟通着星空和土地,致力于用今天照亮未来。

浙江温州 陈长河

猜你喜欢

文质竹签品评
谈国画品评中的“神品”“逸品”之别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竹签,算筹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会“动”的竹签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