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管理短板及其完善对策
2014-04-09蒋杰赵建岭
蒋杰 赵建岭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管理短板及其完善对策
蒋杰 赵建岭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建筑行业的共识,但是近些年“问题建筑”却屡见不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表面看,这些质量低劣的工程项目有着这样那样的复杂成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几乎都是因为管理不善所导致。概括而言,常见的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短板主要有:
一、监管不力,导致偷工减料行为屡禁不止
偷工减料是安全、质量的天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造成的[1],这种损人利己、坑大家肥小家的行为其性质、后果都非常严重。建筑工程中屡禁不止的偷工减料行为,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病灶。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在建筑领域尚未真正建立起严格的监督体系,而且在执行中还存在有章不依、执法不严、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相互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等问题,导致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要么缺位、要么角色混乱,使建筑施工单位处于监管死角。再有就是我国建筑市场各利益主体各自为政,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承建商的确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如果都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在监管上就不易凝聚共识,难以形成目标一致、监管得力、措施到位的监管体系。漏洞百出的监管体系必然会给别有用心者提供可乘之机,使其利用国家和企业的监管漏洞上下其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牟取暴利。另外,偷工减料等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也是造成一些人铤而走险的原因之一。
二、施工队伍专业素养不高,造成安全隐患
在知本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组织最核心的竞争要素,优秀的施工管理人才、施工技术人才是工程质量最有力的保证。然而,建筑施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性质具有流动性强、条件艰苦、负荷大、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比较一般等特点,导致了该行业优秀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同时,建筑施工领域实践性强,培养一个复合型人才需要漫长的过程,这又必然造成优秀人才紧缺的行业特点。当下,中国建筑业的人力资源队伍主要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构成,其文化程度、职业素养堪忧,且很少有人经历过系统的职业培训。而且,在建筑经济活动中层层转包现象严重,不少重点工程最终甚至是由不具备资质的小包工队在施工,不仅容易造成偷工减料等问题,而且还造成了监督管理困难,这是导致工程质量下降、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
三、部分管理人员存在侥幸、投机心理,不注重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领域的一些管理人员存在侥幸、投机等心理,错误地认为适当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或使用便宜的替代品,不会给建筑工程带来危害,或者业主单位、监理单位一时也发现不了,其理由是真正造成楼毁人亡大事故的并不多见,即便真出了质量事故也主要是少数人在担责。在侥幸、投机等心理的支配下,他们麻痹大意、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很少真正下功夫抓建设质量。这些认识必然会传导给一线施工人员,造成“集体无意识”。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多盈利而不惜盲目赶工、粗制滥造,为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四、建材管理、技术管理不到位
合格的建材、合理的技术是建造高质量工程的物质基础。工程实践中,如果建材、技术选用不当,就容易对工程建设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从管理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主要是施工组织设计阶段缺乏对工程项目全面的勘察与分析,管理者主要凭经验决策,主观性、片面性倾向严重;建筑材料进场后,有关人员忽视对材料质量的验收把关,或者在使用过程中保管不当造成材料损毁、异变,也会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建筑市场混乱、相关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管理缺位等是建筑工程领域质量问题频发的主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了建立健全建筑质量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加强行业监管和企业的日常管理,齐抓共管形成质量保障机制。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是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有了质量控制体系,各部门各工种才能协调一致地按既定目标,在施工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执行、落实工程质量目标。构建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需要有关人员对图纸、施工环境、施工资源等要素形成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从整体上、从确保质量的高度分析、研判现有施工条件以及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这一过程需要在项目动工前认真进行,不仅有利于深化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调动工程相关各方、全体参建人员的智慧,通过集思广益而查漏补缺、精益求精,明确管理方向,强化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管理制度是决定企业所有工作流程的基础,没有制度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为了提升对质量目标的执行力,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岗位负责人,实行质量安全责任制。分解细化质量目标,奖优罚劣,严格执行。
二、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机械化施工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加强对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使其全天候处于最优作业状态,才能为质量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证。对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应将合理装备、服务生产、安全使用作为基本任务,以便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升生产效益等目标的实现。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首先需要管理人员严格践行尊重科学、规范管理、安全第一等原则,根据施工工艺及技术水平等要求选择适宜的机械设备,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持证上岗等要求配备足够的操作人员,并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将管理、维护责任落实到人。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建筑机械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杜绝设备带病作业。
三、注重施工现场的场地环境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人员要做好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合理设计和规划,采用封闭施工的方式规范施工现场的管理。施工场地出口、入口的地面应做硬化处理,注意保持整洁度。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卫生要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对施工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筑垃圾、废料等要及时清理、转运,坚决避免其影响施工或者污染环境。
四、优化工序管理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施工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工艺是否先进、操作是否正确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显著影响。积极稳妥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提高工艺技术水平,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靠一道道合格的工序做出来的,每道工序的高质量是整体工程高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在施工中必须通过对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优化工序管理,全方位、全过程地加强施工质量,认真把好每道工序、每个环节、每个部位的质量关。特别是对隐蔽工序更要加强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若施工中不及时对隐蔽工序进行认真的质量检查,事后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就很难发现内在的质量问题,所以隐蔽工程在隐蔽前要及时检查、验收。上道工序未达到要求,决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作业。工程质量控制应以预防为主,重视事前、事中控制,防患于未然。一道工序进行中或者完成后,施工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自检。质量监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唯有每道工序均是精品,整体工程才会是真正的优质,所以优化工序管理是整个质量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
消解管理短板、提升质量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需要质量管理制度做支撑,质量文化为基础,高素质的人才来执行,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全面构建竞争、激励、约束和监督四位一体的新型质量保障机制,通过引进、培训等措施打造一支素质高、作风正、能力强的施工人才队伍。这其中,“竞争”是先导,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才能使内部人才脱颖而出、安心发展事业,同时也以外部竞争力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前来加盟。“激励”是手段,是强化个体需要动机的手段,管理者通过激发鼓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一个人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快的实现管理目标[2]。研究证实,人的积极性、自觉性等意识都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受外部环境影响、内在心理活动作用不断变化、波动的。激励的目的在于借助目标激发人的正能量,通过触动其内在动机使其自发产生内在动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建构人才激励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约束”是保证,如果质量管理体系缺少了强有力的约束机制,整个项目管理就容易陷入失控状态。只有建立健全制度约束体系,质量管理工作才可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只有建立了严格的奖惩措施,人们才会自觉地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进行施工。“监督”是关键,有效的监督能够保证企业全员围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等核心目标而自觉地、创造性地工作。
[1]刘茵.增设建筑工程偷工减料罪之建议[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3(01).
[2]刘志新,许凤琴,张泰复.关于确立科学合理的目标激励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01).
(作者单位:河南恒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