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地位不断提升的缘由及其启示

2014-04-09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

宋 健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发展问题,然而以前的各种发展观都无法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仅使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促进了科学发展观自身的发展成熟。而科学发展观从产生到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只有短短的10年,这不禁使我们深思,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缘何提升如此迅速?科学发展观发展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进程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一、科学发展观地位不断提升概况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1]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2003年的“非典”之后,胡锦涛亲赴广东省进行工作考察,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了“全面的发展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雏形。在随后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科学发展观地位提升的历程。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它的地位不断提升。2003年11月2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党中央首次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到“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高度。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提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概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党的十七大还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以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述来充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理论体系。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们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思考更深刻,认识更彻底,这要求我们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地位不断提升的缘由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指导地位能够不断提升有其历史必然性,虽然原因很多,但是从本质上看主要有三点:

1.理论创新性的具体体现。第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自建国以来发展问题便成为我国所要应对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因而历代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指导方针都对发展理论有所涉及。毛泽东思想对我国发展理论的提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明确了“经济发展主体”的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主体观。正是基于毛泽东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群体,也就是人民概念和历史范畴的界定,才使得我国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动员领导最广大的人民群体来建设社会主义。既发挥了广大“人民”的主体作用,又实现了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的发展理论起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作用。首先是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其次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基本路线。最后是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实现小康社会等发展理论。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河,为以后的发展观奠定了基调。邓小平的发展观比毛泽东的发展观更进一步,表现在不仅是发展经济,社会事业也要同步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发展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从本质上要求我们党要时刻保持先进性。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还表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并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和我党的科学执政理念贯通起来,并赋予了科学的时代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形态。科学发展观首次突出了人的价值,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理论的本质和核心,标志着我国发展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共产党宣言》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和终极目标,继而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它正确地解决了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诸多矛盾,阐明了代替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质和特征。在这个“联合体”中,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3]103。

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他的教育理论。他曾在关于教育方针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认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方法。他把自己的观点归纳为:人的全面发展,即获得比较安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4]。

邓小平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对内破除了个人崇拜造成的混乱政治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安定,对外坚持和平外交和对外开放,开创了良好的国际政治局面。第二,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国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力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来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外招商引资,利用他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来刺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并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5]”的论断。他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6]。

江泽民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讲话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人的外延由青少年学生扩展到广大人民群众。并进一步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则是在重申《共产党宣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的“人”既指群体,也指群体中的个体。“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还进一步明晰了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关系,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第三,进一步发展了以社会为本的发展理论。这里所讲到的人的发展中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是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具体可以表现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构成元素,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从以往的发展理论来看,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对发展观进行阐述的时候都从宏观方面着手,着重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仍然坚持各国普遍追求的社会为本理念。他们没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更没有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发展观的核心要件。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才和知识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新格调。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将实现由社会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理论的转变[7]。

第四,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包含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四大建设。毛泽东曾深深地意识到党的思想建设对党的各项建设、党的性质、对党的生存与发展,对党的命运与前途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毛泽东把党的建设置于首先的地位。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入党的概念。提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创造性地把整风运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好形式,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他还强调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学习——学习型政党的源头。

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它解决和回答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全局性问题。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提出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时,从多方面论述了党的建设问题,形成了关于政党建设的光辉思想。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11]。江泽民关于党的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他指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阶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党“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之上,重新审视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认识。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自身建设的科学发展的重视,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理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正确反映。第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具有系统性。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及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通过这个基本内涵,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领域,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具体表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区域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这进一步展现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的系统性。

科学发展观既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构成了这个体系的有机整体。从本质上来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是它的最新成果。我们不应该简单的认为科学发展观仅仅探讨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命题。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还表现在它的继承发展上。它通过对发展问题的回答,进一步回答了诸如“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其他重大问题。

从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提升的历程来看,科学发展观从提出到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历经了10年,而这10年正是科学发展观逐步走向成熟的10年。这期间,科学发展观逐步丰富了自身的内涵,并通过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正因为科学发展观能够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完整体系,才使得它的具体内涵以更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最终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具有逻辑性。科学发展观地位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尽管从我们党历代领导人的发展理念来看各有倾向,但实际上它们在逻辑上都呈现为具有内在关联的历史逻辑性。每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理念都具有现实性、历史性、具体性和阶段性,都是客观必然性与历史动态性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新世纪的实际情况不断回答和解决一系列时代课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产生到实践检验,再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这和以往的指导思想的发展历程是相同的,符合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性。

3.理论科学性的具体表达。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易于接受。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简单质朴便于理解,不易产生歧义。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确定以来,很少有人对其产生质疑,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传播。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几大构成要素也极易理解因而极具普及性。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党内的宣传普及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甚至到明确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仅仅用了5年。而且,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已有十多年,很少有人对它的内涵、要素等持有异议,这极大地提升了它的认知度。科学发展观宽广的受众面、较大的普及层为科学发展观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产物,它的内涵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切实解决人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效显著。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层面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思想作为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能够指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能够通过与实践的再结合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源自实践的需要,为了应对国内外极为严峻的形势,胡锦涛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从一提出就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到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时,科学发展观已经被贯彻实施了10年,久经实践检验,被证明是正确的、能够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成熟理论。10年来,在经济总量攀升的同时,我国逐步实现了全体国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新局面。从全局来看,我国逐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得到缓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格局也即将形成。

第三,科学发展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首先,科学发展观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的规律。表现在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即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其次,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表现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的观点。并把发展的动力落实到人,把发展的目的归结到人,进一步明确了为什么发展、依靠谁发展等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再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矛盾分析等方法论实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统一。

三、科学发展观地位不断提升的启示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发展为党的指导思想历程的探讨,我们能够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关于指导思想形成的一般规律。因为只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例,还不具有普遍性,所以暂且归结为启示。

1.思想本身应具有针对性。从理论解决中国的根本性问题的层面上来看,任何能够发展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所应对和解决的问题都是我国某一时期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

2.思想本身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从思想本身发展成熟的层面来看,只有发展成熟的理论才有可能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系统性和逻辑性的集合体,这又具体表现为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内涵和各自体系独立完善。

3.思想本身应具有普及性。从新思想逐渐被人民接受的层面来看,凡是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逐步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思想越被人民所认可,越有利于思想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有利于思想自身的发展成熟。

4.思想本身应具有科学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应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层面来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思想作为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能够指导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且能够通过与实践的再结合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EB/OL].[2002-11-11].http://business.sohu.com/94/97/article204249794.shtml.

[2]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2.htm.

[3]艾四林,曲伟杰.《共产党宣言》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4]孙鹏,李鹏.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探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4).

[5]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讲话要点[EB/OL]. [1992-01-18].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69113/69684/69696/4950062.html.

[6]葛照金.邓小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脉络探析[J].人民论坛2012(8).

[7]石仲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1).

[8]高成林.再论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N].鞍山日报,2004-08-22.

[9]江泽民就党的建设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EB/OL]. [2008-10-09].http://news.cctv.com/science/20081009/107872.shtml.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