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4-04-09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价值观价值

董 昕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微博文化之于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董 昕

(江苏警官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1)

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不仅直接决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发展方向,而且也影响其对未来警察职业生涯的适应与发展。面对微博文化这一全新的网络文化形态,既要借鉴其在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合理性价值,又要有效规避其内在价值冲突对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探寻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思维、新路径。

微博文化;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困境;路径

微博是一种基于web2.0的新型博客,以电脑、手机等各种设备作为终端,通过个人平台发布信息,以“关注”和“被关注”的方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与互动。自2009年以来,以新浪、腾讯为代表的门户网站微博相继上线为标志,中国的微博时代正式来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1]。今天,微博正在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着社会的深层文化内容,即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微博文化。微博文化,因其解构整体性的碎片化传播、去中心化的个性化表达、反权威性的开放式互动等文化传播特征,呈现出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色彩,并进一步加深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微博引发的这场“微革命”中,大学生是其主要用户群。同样,微博对于以90后为主体的公安院校大学生而言,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新型文化在改变公安院校学生话语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的同时,也给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既是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又是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一种研究背景。

一、微博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及其之于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语境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微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其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和平台的技术意义,正在改变着传统的舆论传播生态和言论生态,成为一种影响全局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否认,微博文化具有众声喧哗性、非权威性、去中心化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色彩。准确理解和把握微博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是我们进行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逻辑前提和当代语境。

1. 微博文化具有去中心化、反权威性的文化传播特征。微博的核心理念就是基于普通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平等分享[2],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价值的创造者,人类进入了“人人皆媒体”的“全民传播”“草根传播”的新时代。大众借助微博的信息共享空间,拥有了技术上的平等话语权,在140字符之间,通过一个“微动作”(简单的按键操作、鼠标点击等),一份“微内容”(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张图片等)传递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交流着各自的价值观念。这种“全民DIY”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使得微博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纳多元文化,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为一体,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微博中互相兼容,彼此渗透。微博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格局中形成,在这个特殊的语境中,中国、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3]。微博文化呈现出去中心化、反权威性、多元性、差异性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这也印证了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允许一系列极不相同而又从属的特征存在和共存的文化概念”[4]。正因如此,不少学者用巴赫金的诗学命题“狂欢化”来把握微博文化的本质特征,微博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姿态是要消除精英文化的霸权主义、中心主义,将傲慢的知识态度还原为平等的知识对话,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彰显每一个个体的价值和个性,达到大众言说的狂欢。

2. 微博文化具有追寻自由、表达自我的文化传播特征。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在技术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推动下,致使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纷至沓来,人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体验着自身的渺小、无助和异化,人类的反叛性情绪也逐渐浓烈,追寻自我、回归“本我”的吁求也日益强烈。而微博的出现,正迎合了现代人表达自我、释放个性的需求,成为现代人反叛传统、对抗权威的情绪“宣泄口”。微博改变着传统的信息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打破个人身份、地位的束缚,解除个人自由表达的外部限制。人们在微博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诉说真实的情感,微博的“自媒体”特征激发出一种自我编辑、自我宣扬、自我发展的自主文化[5]。然而,微博文化在成为现代人反叛权威、规则、理性,追寻自由、表达自我的文化注脚之后,却有可能因为过度坚持自我和张扬自我而走入“自我的迷失”。

3. 微博文化具有推崇创新、勇于超越的文化传播特征。创新性是微博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微博文化在多方面否定、批判和超越了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意味,所谓“后”的意义就意味着超越。后现代主义欣赏多元差异之美,历险创新之美,并据此向各种“划一思维”“霸道”“权威性存在”进行挑战。正是因为后现代主义尊重差异,敢于挑战权威,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因而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如今,微博文化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大众文化形态,更是将后现代主义的超前性、创造性、多元差异性发挥到极致。

微博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人们不用学习或者故意模仿他人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根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等单位组织的调查,用户在微博上最主要的行为就是“写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发泄情绪”(占用户的74%)[6]。在微博空间中,众多网民充当了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基本上每一个社会热点的出现都会导致一个新词语的产生。“亲”“肿么了”“伤不起啊”“有木有”“hold不住”,这些微博新词语由于应用谐音、比喻等多种语言方法和修辞技巧,富有视觉和概念的双重冲击力,传播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相对于微博新词语,各种微博文体,如淘宝体、咆哮体、海底捞体、文艺青年体等,更是为网民发挥创造力提供了最佳载体。

微博为大众言说的狂欢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平台;微博为现代人追寻自我、释放个性的需求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微博为文化的超前性、创造性发展提供了自由创作的平台。微博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世界,我们确实需要借鉴这一全新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的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如在师生关系上,要改变过去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单纯的教师中心观、学生中心观以及权威意识与等级观念,代之以平等、合作、共生、共享的师生关系观;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上,要改变传统价值观教育重理论灌输和说教的方式,倡导基于平等、互动、理解与体验的对话式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陈旧单一的课程设置,主张设置基于公安院校学生生活与经验的开放性、多样性、反思性的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职业价值观教育课程,等等。因此,对于微博文化而言,我们不可忽视其在价值观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合理性阐释,这对于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微博文化的内在价值冲突及其之于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微博文化在与现实文明的交融中发展着,在这种交融发展中,微博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实质具有某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其潜在的话语权的不平等性、叙述方式的浅表性、价值形态的戏谑性、思维方式的平面化等问题,都会造成微博文化自身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和悖论。如同大多数理论内在地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样,微博文化介入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限度与困境。

1. 微博文化的多元异质格局与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元主导取向形成冲突。如前所述,微博文化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格局。多元文化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包括公安院校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网络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加勇于表达自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另一方面,随着微博文化的发展,其多元文化格局的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不足,不少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目前,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公安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学生把财富的获取作为评价职业优劣的标准,信奉拜金主义价值观;有的学生则把当官作为一生求职的奋斗目标,崇尚权力意志主义价值观;有的学生把对名誉地位的追求作为职业的支撑,爱慕虚荣;有的学生则认为择业是为了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有的学生则坚持将“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作为事业成功的基石。可见,在公安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绝对的权威崇拜和一元主导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一幅多元纷呈的价值观景象。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育具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价值标准的警察职业价值观,无疑成为当前公安院校进行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大难题。

2. 微博文化的价值相对主义倾向与警察职业责任感培育形成冲突。不可否认,自微博文化出现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异质性、多元化在这一网络世界中被我们不断放大。在微博空间中,人们更像无根无家的“流浪者和观光客”,人们的微博交往对象在微博中的地位和位置都会发生快速的变动,人们“不知道他将在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呆多久,并且他经常根本无法决定何时他的停留会结束”[7]。这种完全自由随意的网络交往方式在给予人们最大限度的自由时,却又消解着网络个体对生活于其中的网络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一种一切皆无所谓的价值相对主义气息弥漫在微博空间中。同时,微博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又深化着这种价值相对主义的倾向,140字符的限制决定了微博难以传递较为复杂的信息,微博参与主体只能选取其中最为重要或与自身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进行展现,即将一个完整的事件打碎成一个个片段,分段传播。微博的碎片化传播方式使得每个网络个体都仅仅作为完成信息传播的一个微小部分而存在,有时很难分清每个网络个体在信息传播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微博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和个体网络角色的多样化客观上使人们对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更加模糊和难以确定,主观上使人们的“整体自我”感不断丧失,从而产生出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倾向。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都在微博空间中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一种认为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以接受的价值相对主义成为微博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于是我们看到,受微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公安院校学生的行为动机取向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个人愿意做的事就做,不管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个人不愿做的事就不做,不管它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这都反映出某些学生对自身行为价值评判标准的错位和价值相对主义的盛行,以“自我”的利弊取舍作为言行的价值导向。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部分学生自私自利,缺乏奉献意识的现象,如何规避微博文化可能带来的价值真空和价值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警察职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这对公安院校加强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微博文化的无意义和浅表化价值趋向与警察职业理想教育形成冲突。与博客需要具有缜密的语言组织能力相比,微博表达不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加工,众多网民直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这种“语录体”式的表达方式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状态,并进一步刺激着大众的书写欲望。然而,微博的这种表达方式在拉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距离的同时,也在加剧着文本意义的平面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的碎片化。人们发现,微博中的文本内容更多的是感觉遭遇式的个体情感宣泄,众多网民只是跟随内心欲望的召唤进行了一次文字“把玩”,所谓深层意义的思考在微博中的印迹越来越少。可以说,“深度消失”是微博文化的首要特征之一,“消除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立,从本质走向现象,从深层走向表层,从真实走向非真实,从所指走向能指”[8]。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所主张的思维逻辑,不再追求深度价值和意义,没有潜藏在语言文化背后的深层寓义,因而微博文化是一种无需解释的丧失精神深度的表层文化。由于缺乏深度,微博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追求,因而它必须通过不断制造新的形式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感觉需求。

因此,在这种丧失了精神深度的微博文化中,人生理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之类的话题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享受当下、娱乐眼前的游戏心态成为网络个体的精神生态。在微博文化的浸染中,一些公安院校学生丧失了对生活本真意义的追求,把追求肤浅的感官刺激和个人欲望的宣泄当作生活的价值所在,出现了理想信念的危机。理想信念的真空导致一些学生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学习和生活成为可有可无的纯粹自在行为,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命运和未来世界变得永远无法把握。在生活理想的迷失中,部分学生又出现了职业理想的丧失,没有职业理想,或者将职业理想纯粹庸俗化和世俗化。作为大众文化典型代表的微博文化在消解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界限的同时,也一同消解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敬畏和依托,破灭了人们的“乌托邦”理想,这已经成为公安院校在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时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微博文化背景下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微博文化的发展对公安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影响要求教育者参与到微博文化的融合和变革之中,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从而帮助公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 转变职业价值观教育理念,实现师生间的对话与交往。在传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绝对的中心和权威,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不平等关系容易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但是会造成两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也会因学生不愿意表达内心的价值趋向从而导致教育者无法对其进行价值观的阐释和引导。而在提倡多元化、尊重差异性的微博时代,在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都具有主体性。教育者与学生以主体间的生存方式“共在”于职业价值观培育的进程之中,但他们又是两个有差异的主体。教育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于探索和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其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对教育过程的认同、理解和接受。

可以说,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心灵交流的过程,仅仅让学生回答已预知的问题毫无意义,所以要转变教育理念,教师应成为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知识技术的传授者,学生则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任务应是协助学生认识自身职业价值取向的认知基础;检验这一职业价值认知基础,并就相应的价值选择进行提问;就某一个职业价值问题与学生开展交流对话,通过彼此的理解、对话,由互识达成共识,最终帮助学生将外在的职业价值观念转变为内在的职业价值信念。

2. 坚持职业价值观教育原则,实现自我价值选择与主流价值引导相结合。在价值标准多元化的微博时代开展价值观教育,需要在多元价值标准中确立价值共识,在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主体有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我们要尊重每个个体对善良生活和正当价值追求的差异。同样,进行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也需要在承认多元价值并存的前提下,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教育。公安事业的发展必须有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撑,信仰和价值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信仰和价值观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多元警察职业价值观中存在着为人们所共同接受、对公安事业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警察核心价值观,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这些核心价值理念是在长期的公安事业发展历程中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多元价值文化背景下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的方向。

当前公安院校学生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成长于网络社会,思想活跃、个人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生事物速度较快,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具有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期望学校和老师能够尊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因此,对公安院校90后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不能采用传统的主流价值的灌输和强迫认识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多元价值背景下的价值共识不等于一元价值的统摄,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价值认识和追求,它凸显了每个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平等的价值主体地位。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以一种平等协商的对话方式引导其寻求价值共识。大学生作为自主选择的主体,他们必须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构筑自我的职业价值观。当然,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一定要避免“怎么都行”的价值相对主义,必须在学生价值选择错误时加以正确的引导。自我价值选择和主流价值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和认同,也是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

3. 创新职业价值观教育手段,实现从理性说教到现实生活的回归。在传统价值教育观的影响下,教育者把职业价值观培育仅仅看成是对学生施加外在影响的过程,强调学生养成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习惯,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职业价值规范只是机械地学习和盲目地服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仅获取了大量的职业价值规范。这样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受教育者内心深处的愿望、热情、兴趣等现实需求长期不被关注,造成职业价值观教育对日常生活的疏离和概念化。而微博时代的到来却对注重理性分析的传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提出了严重的质疑,真正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是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感性体验和个体感受的,只有在自由与真实的情境中受教育者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价值选择。

事实上,每个公安院校学生并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之中,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当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相悖时,他们不会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框架,而是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必须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建构生活化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网络平台中真正关注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追求怎样的职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敬佩哪种能人,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行动等[9]。惟有如此,才能实现主流价值观与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对接,从而使警察职业价值观教育摆脱沦为“空谈”的窘境,提高实效。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 www.cnnic.net.cn,2013-01-15.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3]邹广文,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4][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15.

[5]徐世甫.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后现代联姻[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6]夏德元.民众传播的兴起与微博文化的若干思考[J].东吴学术,2012,(1).

[7][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M].莫伟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282.

[8]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05.

[9]陈喜林.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12).Micro-blog as a Better Choice or Solution to Diff culty of Ethic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ng Xin
(Jiangsu Police College, Nanjing 210031, Jiangsu, China)

The fosterage of cadets’ ethics in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termines not only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and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ut also their sui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police careers. Confronting microblog culture, a brand-new kind of cyber-culture, we can learn its rational values, which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police ethic education and explore new thoughts and new methods for ethic education in poli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blog Culture; Polic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thic Education; Diff culty; Method

D631.19

B

1008-5750(2014)03-0074-(06)

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4.03.014

2014-03-11 责任编辑:陈 汇

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微博时代公安群众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编号:13Q1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隐性教育: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选择”(编号:2012SJD 710010)之阶段性成果。

董昕(1978- ),女,江苏警官学院思政部、警察文化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公安文化。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公安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论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