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的影响*
2014-04-09张志良
张 志 良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浙江 湖州 313000)
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的影响*
张 志 良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浙江 湖州 313000)
陆羽少年时曾加入戏班,擅演“参军戏”。因其为参军戏撰词,始有“陆参军”之名。湖州是陆羽居住时间最长的第二故乡。唐代至南宋,湖州的参军戏演出十分活跃,由参军戏衍变而成的“宋杂剧”亦是方兴未艾。其中,既有著名的艺人,又有颇具湖州特色的曲目。所有这些,应该说是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直接影响的结果。至于后世所出现的相声、滑稽戏、独脚戏等曲种,其实也受到陆羽参军戏的间接影响。
陆羽; 参军戏; 刘采春; 周德华; 宋杂剧; 汪怜怜; 相声
陆羽少年时期,曾有于唐天宝二年(743)逃离龙盖寺,在湖北天门加入戏班,学习并演艺的经历。《陆文学自传》载:“困倦所役,舍主者而去,卷衣诣伶党,著《谑谈》三篇,以身为伶正,弄木人、假官、藏珠之战。”[1](P1957)《唐才子传》亦云:“陆羽……性诙谐,少年匿优人中,撰《笑谈》万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2](P59)这都说明,陆羽当年“学戏演剧”是确有其事的,其中“假官”即陆羽最为擅长的“参军戏”。不少文献亦都证实,陆羽确有这方面的天赋与才能,如唐·赵璘《因话录》卷三说陆羽:“及长,聪俊多能,学赡辞逸,诙谐纵辩,盖东方曼倩之俦。[3](P12)”当然,陆羽从事伶正的时间并不长。唐天宝五年(746),河南尹李齐物贬为竟陵太守时,曾观摩陆羽所演出的“参军戏”,大为赞赏,与其相见如故,随即引荐陆羽去火门山邹夫子处问学。自此,陆羽亦结束了他的演艺生涯。然而,陆羽“参军戏”的影响着实不小,尤其对湖州更有莫大之渊源。
何谓“参军戏”?根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专业辞书的注释,它是唐、宋时所流行的一种表演样式。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作滑稽对话或动作,引人发笑,有时用以讽刺朝政或社会现象。宋时则称为杂剧,角色有所增加。根据唐·范摅《云溪友议》介绍,当时,参军戏也有女演员参加作歌唱表演的。由此可见,参军戏可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两种形态。至于参军戏的形成时间,学界有始于东汉、后赵与唐三种说法,而大多倾向于唐。其依据是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的记载。段在该书的“俳优”中说:“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后汉馆陶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优伶戏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此中,作者否定了参军戏始于“后汉”的说法。接着他又说:“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盖由此也。”[4](P292)段安节在文中肯定了唐明皇授李仙鹤为“韶州同正参军”,始有其名;并有“陆鸿渐撰词,云‘韶州参军’”之说。由此可知,参军戏为什么又称“陆参军”,与陆羽和湖州扯上了密切的关系。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因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发生“安史之乱”,次年离别故乡,只身南下。上元初(760),陆羽来到湖州,当时年仅28岁,在湖州一直生活到终年72岁。除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七年(791)移居湖南、江西两地外,在湖寓居达34年之久。虽然其中亦曾往无锡、苏州等地小住,但基本落脚均在湖州。尤其是,其在湖州青塘别业撰成的《茶经》,被世人奉为茶之圭臬。陆羽最终归葬于湖州杼山。所以,湖州作为茶圣陆羽的第二故乡,名副其实。然而,由于陆羽的茶学成就高,以至于掩盖了他的包括“参军戏”在内的一些其他领域的业绩。因此,笔者认为,更有必要谈一谈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的影响。因为它对于唐时湖州参军戏的盛行,南宋时期湖州“宋杂剧”的兴旺都有极大的影响。
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九”中,有一段关于“薛涛”的记载,说的是元稹(779-831)任浙东观察史时,“及廉问浙东,别涛已逾十载,方拟驰使往蜀取涛,乃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篇咏虽不及涛,而华容莫之比也。”[5](P1308-1309)在此,引出了一位“善弄陆参军”的女演员刘采春。这个女演员虽然才学不及薛涛,却貌美如花。为此,“元公似忘薛涛,而赠采春曰:‘新妆巧样画双娥,慢裹恒州透额罗。正面偷轮光滑笏,缓行轻踏皱纹靴。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接着又解释道:“望夫歌者,即罗唝之曲也。金陵有罗唝楼,乃陈后主所建。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当代才子所作。五六七言,皆可和者。”于是,文中又例举了不少词句:“其词曰:‘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借问东西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愁太阳偏。’‘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那年离别日,只道往桐庐。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闻向江头采白苹,常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昨夜黑风寒,牵船浦里安。潮来打缆断,摇橹始知难。’采春一唱是曲,闺妇行人,莫不涟洏。”[5](P1309-1310)足见刘采春不仅貌美,而且唱词动情,演唱技巧更是十分了得。
写至此,阅者定会生疑,刘采春与湖州有何相干?其实自有其理:一者是她“善弄陆参军”;二者是她的女儿乃是湖州角妓周德华。《吴兴旧闻》“卷一”有载:“湖州角妓周德华,刘采春女也。”关于周德华,《云溪友议》“卷十”首段中也载道:“宴席中有德华周氏者,乃刘采春女也。虽罗唝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之词,采春难及。崔副车宠爱之异,将至京洛,后豪门女弟子,从其学者众矣。”[5](P1310-1311)可见,周德华“粉丝”众多,且在技艺上与其母各有千秋,毫不逊色。至于周德华所唱的“杨柳之词”,均为沿袭先人之法,剪裁当时名人所流行的新诗,截取其中四句而成之。范摅在《云溪友议》中接着有载:“乃近日名流之咏也。滕迈郎中一首:‘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此日令人肠欲断,不堪将入笛中吹。’贺知章秘监一首:‘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是剪刀。’杨巨源员外一首:‘江边杨柳麹尘丝,立马凭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刘禹锡尚书一首:‘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韩琮舍人二首:‘枝斗芳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灞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又‘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猶舞旧春风。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5](P1310-1311)从中我们亦可看出,虽然刘采春的“罗唝曲”,与其女周德华的“杨柳曲”,均属“陆参军”范畴,但二者相较还是有些差距的。相比之下,周德华的“杨柳曲”显然更向文人士大夫们靠近一些,较之她母亲刘采春反映民间生活的“罗唝曲”,便缺乏些许艺术生命力。
参军戏延续至宋代,便发展为“宋杂剧”。按《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的解释,它是:“宋代各种滑稽表演、歌舞、杂剧的统称。金元称为院本,是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剧的进一步发展。北宋时盛行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亦甚流行。演出一般由末泥、引戏、副末、副净四人组成,或添一人,名装弧。”虽然有关湖州的宋杂剧极少,但笔者还是找到了一个原始脚本。它原载于宋·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中”,后被《吴兴旧闻》引用,载于“卷二”。它是这样说的:“寿皇赐宰执宴,御前杂剧妆秀才三人。首问曰:‘第一秀才仙乡何处?’曰:‘上党人’;次问:‘第二秀才仙乡何处?’曰:‘泽州人’;又问:‘第三秀才仙乡何处?’曰:‘湖州人。’又问上党秀才:‘汝乡出甚生药?’‘某乡出人参’;次问泽州秀才:‘汝乡出甚生药?’‘某乡出甘草’;再问:‘湖州出甚生药?’‘湖州出黄蘖,最是苦人。’当时皇伯秀王在湖州,故有此语。寿皇即日召入,赐第奉朝请。”[6](P455)
这其中之“寿皇”,即南宋第二代皇帝孝宗赵昚(1127—1194),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孙。淳熙十六年(1189)禅位于其子,自称“至尊寿皇圣帝”。南宋自建都临安后,对皇族人员向有分封。当时其伯父尊称为“皇伯秀王”,分封于湖州。而其时湖州尚未充分开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于是,伶人们便继承“参军戏”的讽谏传统,利用表演机会向皇上谏言。表面上由三位杂剧艺人分别扮演来自“上党”、“泽州”和“湖州”的秀才,另有一名艺人发问,迂回曲折,先问籍贯,次问籍贯地出产什么药材,煞有介事,作杂剧表演;实际上是为了点明湖州所出的药材“黄蘖”,而“黄蘖”则实指分封在湖州的“皇伯”,以“药材之苦”,比喻“生活之苦”,从而提醒寿皇,该为皇伯秀王改善改善条件了。最终,寿皇还是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即日召入,赐第奉朝请”,达到了“谏言”的目的。
上述这一宋杂剧的演出形式,继承了唐代参军戏中“以说为主”的传统。至于另一种“以唱为主”的形式,宋杂剧中应该也有。学术大师郑振铎在他的《中国俗文学史》第七章中,继分析了“宋杂剧”的剧本、台词和演出诸多情况后,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大胆地断定说,所谓宋代的‘杂剧’,乃是歌舞戏一类的东西。……他们所歌舞的虽是故事,扮演的虽是古人,但他们的歌词却是叙述的,并不是代言的;其所扮作古人者,极似今日之‘化装滩簧’一类的东西,取其悦人而已。”这与《吴兴旧闻》“卷二”中“湖州角妓汪怜怜,美姿容,善杂剧”的记载,也就更相协调了。
然而,对于湖州角妓汪怜怜的演艺、剧目、表演等情况,笔者几经查找,却乏善可陈。而关于她的为人与节操,倒在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书中有所记载:“汪怜怜,湖州角妓也。涅古伯经历常属意焉。汪曰:‘君若不弃寒微,当以侧室处妾,鼠窃狗盗,妾决不为此态。’乃遣媒妁备财礼要之。经三载死,汪髡发尼寺。时公卿士大夫有往返之者,汪故毁其身形以绝狂念,卒老于尼。若此者,亦可追踪前古之懿德矣。”[7](P209)由此可见,汪怜怜虽作为一名杂剧艺人,社会地位不高,却在婚姻问题上洁身自好,态度慎重,绝不苟且。当时,涅古伯经历属意于她,她表示须以“侧室”对待,决不“鼠窃狗盗”。为此,涅经历“遣媒妁备财礼”而娶之,这在当时艺人中是绝为少见的。三年以后,涅经历殁,她便遁入空门。然而,仍有不少“公卿士大夫”因其貌美而经常“骚扰”于她。她竟以“毁容”这一极端做法,灭却了这些人的狂念,最后终老于尼庵。难怪作者感慨“可追踪前古之懿德”。放到今天,我们虽不提倡,却亦会对其这种举动肃然起敬的。
总之,湖州所流行的参军戏、宋杂剧,乃陆羽之遗风,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它流变至后世,乃至近世所盛行的“相声”“滑稽”“独脚戏”“双簧”等曲种,应该说亦是受到了陆羽参军戏的间接影响。如相声源自明清时期的“隔壁戏”,而隔壁戏又是受到宋代“叫声”“像生”等影响,再往上也就联系到了宋杂剧与参军戏。虽然它们之间并无直接关联,间接影响与互相吸收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陆羽参军戏对湖州的影响,与他举世闻名的《茶经》功业相比较,相对为小。但笔者以为,他的曲艺建树无论大小,都是应该值得提倡并弘扬的。
[1][清]董 诰.全唐文[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元]辛文房.唐才子传[O].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4]林 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丁如明.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宋]张端义.贵耳集[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O].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Influenceof“JoinTheArmyDrama”ofLuYuonHuzhou
ZHANG Zhi-liang
(Huzhou Lu Yu Tea Culture Institute, Huzhou 313000, China)
Lu Yu joined the troupe when he was young. Because he was good at writing and performing “Join the Army Drama”, he got the name of Lu Canjun (means join the army). Huzhou As the place where LuYu stayed in for the longest time, Huzhou was greatly influence by “Join the Army Drama” during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any famous artists and dramas with Huzhou characteristics emerged. All in all, it should be said that Lu Yu’s “Join the Army Drama” has directly affect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Huzhou but also the other art forms such as cross talks, mimes and monodramas.
Lu Yu; Join the Army Drama; Liu Caichun; Zhou Dehua; poetic drama in Song Dynasty; Wang Lianlian; crosstalk
2014-06-16
张志良(1941-),男,浙江湖州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湖州地方史志、茶文化和曲艺研究。
I236.55; I209.9
:A
:1672-2388(2014)04-00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