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与大学文化的认识*
2014-04-09周家健
周 家 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对大学与大学文化的认识*
周 家 健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从词义上来讲,大学是立大志向,树大目标,做大学问的地方。所有大学人,不仅仅大学生,更包括大学的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在这个社会组织当中,必须要立大志向,树大目标,做大学问。在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离上述这种本质的要求差距比较远。或者说,现在的大学越来越不太立大的志向,不太有大的目标,不太主张做大的学问,比较浮躁,比较重眼前,比较重功利。如果大学的走向,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那就有可能丧失大学特有的存在价值和魅力。
大学; 大学文化; 大学主流文化; 教师; 学生
从词义上来讲,大学是立大志向,树大目标,做大学问的地方。这不是经典定义,比较通俗,但是把大学这个组织跟其他的社会组织、其他学术组织区别开来了。所有大学人,不仅仅大学生,更包括大学的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在这个社会组织当中,必须要立大志向,树大目标,做大学问。
在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离上述这种本质的要求差距比较远。或者说,现在的大学越来越不太立大的志向,不太有大的目标,不太主张做大的学问,比较浮躁,比较重眼前,比较重功利。如果大学的走向,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那就有可能丧失大学特有的存在价值和魅力。[1](序言)
一、大学的文化含义
1.大学应当是自由者的乐园 大学应当是崇尚自由的,是自由者的乐园,尤其是精神上的自由,应当是一批追求自由的人结成的共同体。既然大学是自由者的乐园,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所以,我们的大学文化必须给大学人、给大学师生提供精神自由的广阔空间和丰富领域。
2.大学应当是新公民的摇篮 从跨入大学门槛的第一天起,到走出大学的校园,学子们将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崭新的公民。在这里,从生理心理上来讲,每个学子都将从少年时代真正步入青年时代;而且,在这里,学子们都会接受许多新的思想、新的价值观,包括新的责任和担当。
3.大学应当是思想的灯塔 无论是中国的大学还是西方的大学,早期的大学都是那个国家、那个社会最先进思想的策源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引领社会的最高思想殿堂。真理是在大学里面被发现的,因为大学是做大学问的地方。
4.大学应当是真理的福地 也就是说,在大学里面,大学人都愿意向真理低头;或者说,真理是最偏爱大学和大学人的。
5.大学应当是创新的源泉 大学是活水,有别于其它的社会组织。在这里,每天都会产生和发现新人、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新真理。所以,创新是大学的基本生活方式。
6、大学应当是道德的高地 有学者说过,大学应当是社会良知的仓库。社会的良知,有时候,没有经历大的变革改革,是不会让人觉察的,如“五四”时期的北大。其实,社会的良知都存放在大学这个仓库里。当社会需要良知在场时,随时可以从大学这个仓库提取。大学理应是社会良知的窗口,大学人更应是社会良知的高举者。
关于大学,首先应该是文化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大学应当努力把自己办成有文化的大学。但事实上,自从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的冲击,大学最缺失的是文化的发展。所以,笔者上述的这几个命题都可以打上一个个问号:今天的大学还是自由者的乐园吗?今天的大学还是新公民的摇篮吗?……所以,今天的大学,离我们应有的大学道义和责任还有很大的差距。[2]
二、大学存在的意义
1.政府主办大学,为什么? 大学,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它跟上层建筑是密切相关的。政府办大学的目的,事实上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中写得非常清楚,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就是说,大学完全脱离政治、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大学的使命,一是要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二是要培养可靠的接班人,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事实上,国外大学的教育目标,虽然与我们的表述方式不一样,但是他们要培养的也是社会建设和国家战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需要大学,为什么? 从大学特别是近代大学产生的历史来看,我们清楚地发现,大学的第一个功能便是传承文化。人类社会创立大学,主要就是为了传承文化和传递人类文明,中国古代的太学就是为传承文化而创立的。古今中外,早期的大学和近代的大学,首要之义是传承文化,第二个功能是传播知识,第三个功能是传授技能。这三个“传”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是传承文化。特别是到了近代,它们相互之间是相通的,但还是有层次之分,尤其是一些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比如北京大学对近代以来中国的影响,其首要之功恐怕唯其文化传承。还有三句话,也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第一是创造财富,第二是创造文明,第三是达到服务人类的目标。这里既有递进的关系,也有层次的关系,而且,这也是对“社会需要大学,为什么?”的回答。
3.学生进大学,学什么? 学生为什么上大学?通俗地理解,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改变命运,改造社会;从哲学的角度看,就是改变自身,也改造社会。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上大学读硕士博士,对个人而言是要改变命运;但同时,广大学子在大学里获得知识、充实自己以后,必然要去改造社会,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三、大学主流文化的特征
1.大学文化应当是人本的文化 大学文化要恢复人的主体性,倡导人本主义,甚至人本至上。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育人上。这里育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大学教师,这才是人本的文化。所以,大学主流文化的第一个特征,应当是人本的文化。我们必须始终把师生身心的健康和自由,潜能的最大发展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必须将大学校园对内打造成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对外打造成一个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高地。
2.大学文化应当是崇尚科学和技术的文化 大学的社会地位从何而来?如前所述,大学的通俗定义是做大学问的地方。大学的权威来自于拥有知识最多、探求知识能力最强的人集中在大学里。这也是大学进入近代以后区别于古代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大学是传播知识和传授技能的地方。随着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大学文化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大学文化应当是崇尚科学技术的文化。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3.大学文化应当是崇尚自由的文化 大学,一个是“大”,再一个是“多元”,包括思想的多元和主体的多元。大学主流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培育相对自由宽松的文化,尽量少制定可有可无的、一刀切的政策规定。在价值判断上,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尤其是学术环境。这里的自由文化,不等于自由化。自由文化与自由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学文化应当有自由文化的特征。这个特征的另一层含义是:大学应当充分尊重个体的私权利,既包括学生的私权利,也包括教师的私权利。
4.大学文化应当是崇尚高雅的文化 追求高雅的文化生态应当成为大学人生活的基本方式。崇尚高雅文化源自前面所述的大学的定位。可以肯定地说,大学不应该成为社会时尚的追逐者,而应该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这是大学文化所特有的性质。当今社会迎合市场导向,社会文化趣味提倡雅俗共赏,由此,大学文化有时候也脱不了社会的俗,有时甚至也落到俗不可耐。但是,无论如何,崇尚高雅文化应当成为大学人生活方式的主流。
四、大学文化的主体
人始终是文化的主体,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人,主要有这样三类人:[3]
1.大学生 大学是因为有了学生才称之为大学,而大学生则是大学人这个主体中的主体。理想的大学,大学生的日常状态应该是“静下心来读书,健康快乐成长”。这里的健康快乐应该是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的快乐。
2.大学的教师 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主导者,大学文化的大旗应该举在教师们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就如有学者讲的,“有什么样的教授就有什么样的大学”,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也不可小觑。理想的大学,教师们应该“潜心做学问,全心育人才”。崇尚学术,以育人为本,应当是大学教师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3.大学的决策者,大学的领导者 大学主要领导者的文化理念、办学价值观,能够影响大学的生态,这是中国的国情。理想的大学,领导者应该“潜心研究两个规律,服务师生发展和成长”。这两个规律,一个是高等教育规律,或者说是学术成长规律;另一个是人才成长规律,这个“人才”即学生和教师。
总之,具备以上种种特征的大学,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大学。然而,现实中的大学恰恰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相信今天大学的浮躁功利只是暂时的,大学终将会回归到大学的本性上来,回归到大学应有的气质上来。大学应有的气质是“人文”“大气”“学术”“高雅”。具备了上述气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大学文化,更好地思考和推动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1]林 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靳晓燕.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到底什么是大学文化呢?[EB/OL].www.jyb.cn(光明日报),2010-07-21.
[3]薛绍聪.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D]. cdmd.cnki.com.cn,2015-01-01./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2.
OnUnderstandingofUniversitiesandUniversityCulture
ZHOU Jia-jian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Huzhou 313000, China)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university is a place where establishing long-range ideals, setting up ambitious goals and doing the great research. All the members of universities includi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leaders mus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universities. However, under the scenario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re far from these requirements. In other word, they stay focus on the present interests rather than the long-term goals. If things go on like this, the universities may lose their value and charm.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 of universities; teachers; students
2014-11-20
周家健(1965-),男,浙江桐乡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G41
:A
:1672-2388(2014)04-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