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依饭仪式歌舞的文化特征
2014-04-09唐代俊
唐代俊
(河池学院 艺术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盛大节日。依饭节祭祀仪式亦称“喜乐愿”或“贺香火”,仫佬语“依饭”是“正在还愿”的意思,举行依饭祭祀活动称为“做依饭”,依饭的外展行为即依饭仪式歌舞,依饭仪式歌舞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宗教性、故事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等几个方面。
一、宗教性
仫佬族人“做依饭”是一种酬谢祖先与众神灵的集体“还愿”祭祀活动,活动一般以村屯或“冬”①冬:仫佬族的宗族组织单位,冬头即族长。为单位举行,包括有庆祝丰收和酬谢神灵的内容,其目的是祈求神灵护佑全族人能驱赶灾邪、积寿保安,庆贺五谷丰登,并祝愿人畜兴旺等,具有浓郁的宗教信仰色彩。
(一)原始宗教信仰
据现代考古学者的考证,仫佬族最早可追溯至5万年前的“柳江人”。仫佬族先民曾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蒙昧混沌到文明初开。原始社会的仫佬族先民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着神秘感,不知道动植物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不知道灾祸的由来,他们认为在自然界里,有着一种超人的神力在主宰着一切,当面对自然界的种种威胁和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就祈求这种神力给予解决,为了求得这种神力对本族人的庇护,于是产生了自然崇拜、万物有灵、灵魂长存的原始宗教信仰。
1.自然崇拜
仫佬族先民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诸多的神灵,这些神灵能操控每个村寨或地域的任何事物,也能赐福于各村寨或各地域的人们。仫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与“龙王”的神话故事,他们认为打雷就是雷公击鼓,闪电就是电母发怒,刮风就是风伯呼啸,下雨就是雨师作法,依饭唱本中可见“雷出仓门得一时,风伯雨师就来到”、“一请龙神起,二请龙神来、三请龙神降”等唱词,“唱神”与“跳神”中还可见更多反映出自然崇拜的歌舞,如:
“拜才主,舍才君,龙侯太子来赴临。鼓速奏,鼓速奏,停鼓停锣听我说……”(龙爷唱)
“拜才主,舍才君,大帝三郎来赴临。凡间鼓锣闹沉沉,雷王急忙赶回家……”(雷王唱)
此外,仫佬族对奇花异草、怪藤大树莫不以为神,他们信仰的自然保护神有社王、婆王、土主、灶王、牛王、山神、树神等,依饭仪式“唱神”中均有这些神灵的歌舞唱段,如“社王唱”、“婆王唱”、“土主唱”、“灶王唱”等等。
2.祖先崇拜
仫佬族人崇拜家祖先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在阴间会成为神灵,具有超自然的神力,能保佑本族子孙的平安与兴旺,活着的人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祭拜祖先,一是祈求祖先的庇佑,二是表示对先祖的感恩与思念。仫佬族人设有宗祠、冬祠,在祠堂里设有祖先的神位,自家的厅堂里也设有香火,供奉着祖先。依饭祭祀仪式一般选在仫佬族各村的祠堂里举行,没有祠堂的就设在头家的厅堂里举行。依饭仪式“唱神”中有一段重要的歌舞“三祖唱”:“拜才主,舍才君,三祖家先离墓门。鼓沙沙,鼓沙沙,迎接列位众公婆……今日依饭会上请,祖先入会受香茶。”可见,祖先崇拜是仫佬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祖先神灵即“家神”,在仫佬族人心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巫术信仰
从研究仫佬族的发展史中可知,仫佬族由古代百越族群中僚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在汉史籍袁康的《越绝书·越绝外传记》中记载有古代越人的民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越人就有崇巫的习俗,历史上载有,巫风于汉时期在越地非常盛行,巫术、巫风是古代南方民族文化的一大特点。因此,依饭祭祀仪式,其源头可追溯到汉代,属于古代原生文化。
依饭祭祀仪式中“请龙神”有一唱段:“……江上取来,长流之水;坡上取来,浪荡之水;田上取来,禾苗之水;塘上取来,活鱼之水;殿上取来,救病之水。”在“点牲”环节中,师公作法“点”了鸡血酒,表示该血酒具有了抗病抗灾的功效,以及仪式最后的“送神”环节中“梁九”提着猪尿泡往村外跑去扔掉,并把猪尿泡踩破(猪尿泡内装病灾,踩破表示驱除病灾)。这些仪式中的歌舞与情节均表现出仫佬族自古以来对巫术的信奉。
(二)道教信仰
道教分为茅山教派和梅山教派,仫佬族人普遍信仰梅山教派。梅山教在明代传入仫佬族地区后,与仫佬族民间的原始宗教相融合,成为了具有仫佬族特征的道教派别。举行依饭祭祀仪式要由梅山教弟子(称师公)主持,仫佬族人所信奉的神灵有道教神和民间神共三十六路,依饭祭祀仪式备有三十六张神面具,分别用于“唱神”中三十六路神灵的歌舞表演,如:
“初光道,引路大梅山。学法在内身,去梅山坐殿。上天三条江,也要过呈江。三十六龛堂,梅山你才管。”(引光唱)
“前神送福归筵上,梁善利王来赴临。且唱梁王初出圣,当初出圣有原因……”(梁王唱)
“叹天唱,叹天唱,且唱韶州白马娘。姑娘住在韶州府,自小生来本姓梁……”(白马唱)
“拜才主,舍才君,得道九官来赴临。六官八官总到了,尚有九官来到后……”(九官唱)
仫佬族认为这些道教神与民间神都可以给人们赐福或降灾,民间各种道场如依饭、安龙、安花、调婆王、打醮、遣峒、追魂、追花、翻犯等都要请师公主持法事仪式,师公具有沟通人与神灵的能力。梅山道教在仫佬族人的宗教信仰之中占着最主要的地位。
(三)佛教信仰
佛教在唐宋时期伴随着汉族文化进入仫佬族地区,融入了仫佬族的宗教文化之中。开元寺建于元初,多吉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这两所寺院是仫佬族地区较大的佛教寺院,史籍上记载仫佬族于明代就开始有了佛教的法事活动。依饭祭祀仪式中设有“清筵”,供上十二道素食供品,普陀山南无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是安坛请圣中点名拜请来参加“清筵”的佛教神灵,依饭仪式的唱词中也可见具有佛教色彩的一些唱词,如:
“未唱斧刀先唱铁,从头铁树铁声音。彩轮会打铁无合,释迦作计用坭增。”
“牛马思归栏内宿,鲤鱼结纲下深池。僧家合掌朝三宝,道家合掌礼阿弥。”
道教与佛教传入仫佬族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依饭仪式歌舞明显地表现出它对仫佬族民众的信仰影响很大,且已深深地融入了仫佬族的信仰文化,具有浓郁的仫佬族色彩,形成了仫佬族民众多神交融,佛、神共处的多元信仰体系。
二、故事性
仫佬族每一场依饭仪式歌舞都采用歌、舞、乐相结合的综合表演形式,它由程式性的唱神歌舞和生活性的情节歌舞组成,唱神歌舞具有非常严格的程式性,而情节歌舞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两类歌舞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唱神歌舞是以叙述诸神的身世、经历以及赞颂诸神的功德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每唱、跳一位神灵,即在叙述着一个故事,如:
“婆王原是柳家子,大罗宫内去安身。建德元年爷娘嫁,嫁与显祐作夫人……”(婆王唱)
“一日师公归世了,三魂落下到阴中。三魂落下阴中去,子便哭爷孙哭公……”(师公唱)
“拜才主,舍才君,花林太子来赴临。且唱花林初出圣,当初出圣有原因……”(花林唱)
情节歌舞主要是一种以表现劳动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歌舞,是“人”与“神”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在“鲁班架桥”中,鲁班(由师公扮演)手持板斧,表演砍树、扛木头、锯木头、劈木头、刨木头、架桥等劳动的舞蹈动作,同时又唱道:
唱:鼓登登,鼓登登,今朝打鼓到天上,
天上桥头又发往,罗城起脚到洛墩。
白:到这个洛墩桥,逢着美女婆,算好耍,不想做工夫。
唱:日头出来红彤彤,更久不见饭来送,
饥哥无粮,妹着人家弄。
日头出来红白白,更久不见饭来吃,
饥哥无粮,妹着人家食。
……
这段歌舞叙述了鲁班到罗城“架桥”的一个小故事。在“七圣牛哥”的表演中,牛哥手执金竹鞭,身背竹篾编成的饭钵,一边唱牛歌,一边赶着牛,中间也穿插场内外的互动,有随编的对白,表演自由而风趣,如:
村民:牛哥,牛跑了!牛吃秧苗了!
村民:牛哥,你不看牛,偷懒睡觉哦?
村民:扣牛哥的工钱!
牛哥:莫要吵!我眯一下眼睛,哪里是睡觉?
这是牛哥赶牛累了,在牛群旁边打着盹,众村民在旁边调侃牛哥的一段情节表演,具有较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三、教育性
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在过去知识匮乏的历史年代里,很多仫佬族人上不起学堂,不识字,对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知识的传播,以及对民族思想的教育,都要依靠在民间歌唱、节日集会和宗教祭祀等活动中,通过民歌的传唱、法事的诵唱、故事的传播、长辈的口授等方式代代相传下来。依饭祭祀仪式歌舞中蕴含着较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思想教育,如婆王的故事、伏羲兄妹、梁善利侯王、吴广惠侯王、白马姑娘等等,这些歌舞都是有关宇宙与人类起源,以及仫佬族历史的古代神话与传说故事,有仫佬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也有生产、生活和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程式性的歌舞表演,展示了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授着民族生产、生活方面的各种知识,同时还通过歌唱规劝亲人、教育晚辈,要行善守法,见下例唱段:
三祖唱①摘于仫佬族师公梁仁彰依饭唱本。
……
回到厅中领茶酒,立在堂前嘱咐哥。
耕田种地要勤俭,芝麻绿豆满仓禾。
纳税缴粮莫要误,莫与公差把手抓。
奸事莫行贼莫做,犯了之时损身家。
在世为人莫要懒,早晚工夫勤做它。
门神护尉门前守,祸害邪精不敢惹。
今日依饭会上请,祖先入会受香茶。
久唱又怕三祖厌,后圣装车又来临。
这段唱词讲述三祖回到家中嘱咐亲人,要勤俭持家、遵纪守法,依饭仪式中师公把这种具有教育作用的内容以唱神歌舞的形式表演出来。又见下例雷王所唱的“十劝人”歌:
十劝人②见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121页。
依饭锣鼓响丁丁,且唱十句劝后生,
一人若能听几句,黄土也能变成金。
头一句,讲你听,莫把父母当闲人,
十月怀胎娘辛苦,养育成人父母恩。
哪个虐待亲父母,蠢如牛马枉生存,
劝后生, 不敬父母敬何人?
二一句,说你知,师长犹如亲父兄,
呕心沥血来传学,十年树人几艰辛。
学生若不敬师长,幼苗无雨不成林,
劝后生, 不敬师长敬何人?
三一句,讲你听,莫欺少年厌老人,
老人好比龙前宝,少儿犹如龙的心。
哪个眼中无老少,困龙无翅难飞腾,
劝后生, 敬老爱幼牢记心!
四一句,说你知,对待公婆莫偏心,
公婆就像亲父母,一生操劳几艰辛。
谁怀二心对公婆,将来儿媳照样行,
劝后生, 公婆不亲哪个亲?
五一句,讲你听,邻里一定要当亲,
旱禾也难求远水,急难要解靠近邻。
谁与近舍不和睦,孤雁失群难生存,
劝后生, 邻里不亲哪个亲?
六一句,说你知,诚实为善来做人,
为人处世要忠厚,莫做歹恶去欺人。
恶人终难逃法网,善人一世有人亲,
劝后生, 诚实为善来做人!
七一句,说你听,信誉行商莫贪心,
大秤小斗莫要用,不义之财莫乱吞。
诈骗刁钻人人恨,公平交易四海存,
劝后生, 信誉行商莫贪心!
八一句,说你知,莫做偷赌不奸淫,
哪个偷赌不坐牢?哪个奸淫不败门?
谁参赌偷与奸淫,狐狸引火自烧身,
劝后生, 切莫走错误入门!
九一句,说你听,勤俭持家是本分,
自古立家创大业,唯有一生俭与勤。
勤勤俭俭能致富,不勤不俭一世平,
劝后生, 世代莫忘俭与勤!
十一句,说你知,奉公爱国要记深,
要想国家强又富,万众爱国一条心。
群蚁搬沙垒大穴,众志成城震乾坤。
劝后生, 奉公爱国要记深!
十劝人的依饭歌,奉劝后生照此行,
一人若能听几句,黄土也能变成金。
这首“十劝人”歌是一首分节歌,采用首尾呼应的再现诵唱形式,其作用主要是劝诫和教育年轻人要尊老爱幼、和睦邻里、奉公守法。
四、艺术性
依饭仪式歌舞运用打击乐伴奏,其目的之一是使得歌舞语言更富于音乐的节奏感,二是用以烘托仪式的气氛。歌舞由二至五名师公进行表演,有的着装戴相,表演傩舞傩戏,有的独立歌唱,有的兼舞兼唱,有独唱、齐唱与众人帮腔等歌舞表演形式。
1.程式性歌舞
有固定的程式,气氛庄严肃穆。师公独步,踏罡布斗,以“丁点步”为基本脚位,以“凤凰形”和“蛙形”作为舞姿的基本造型,歌唱以清唱(包括独唱、齐唱)、滚唱、帮腔为主要的表演形式。
清唱:是指一种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歌唱形式。调子高低和感情起伏,由歌唱者根据本身的嗓音条件和对唱词内容的理解灵活掌握,自由地发挥,如依饭仪式中的“唱神”。
滚唱:是指一种类似朗诵的歌唱形式。着重于表达唱词的语调、语气和语意,往往采用一曲多唱的形式(以同一曲调的多次反复)来歌唱大段唱词,同时通过加装饰音和调整非骨干音等润腔手法,进行适当的字腔处理,以唱词内容的变化,使同一曲调能表现出多种情绪的变化。这种歌唱形式,既能使听众易于接受唱词的内容,又能使音调更为集中统一,如依饭仪式中的“请圣”和“献圣”。
帮腔:是指一种独唱与伴唱相结合的歌唱形式。领唱师公独唱表演,众人呼应、伴唱,一唱众和,此起彼伏,交替重叠。这种帮腔的歌唱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时可以代替两段独唱之间的音乐连接,作为独唱的补充,使音乐陈述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依饭仪式中的“换神”唱段:
领唱:一枝花朵二支开,一神去了二神来。
帮 腔:嗬——啊!
领唱:不到诸州庙里请,便到梅苑请三元。
帮 腔:嗬——啊!
2.说唱歌舞
依饭仪式“合兵”和“送圣”中的歌舞,是一种以表现生活内容、模拟劳动动作为主的小型歌舞,有人物,有故事情节,这种歌舞突破了程式性的表演,从生活内容出发,表演生动而诙谐,时而间插念白,时而间插场外众人的帮腔伴唱,时而与场外众人对话,节奏调度非常自由。场外众人的帮腔伴唱有时还可以代替解说词,作为画外音,剖析剧情,描绘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罗英训牛”中以念白开始“父射狮来女训牛,仫佬吃穿不用愁,罗义罗英当纪念,依饭佳节永传流!”接以勇敢的罗义射狮舞蹈表演,然后是罗英训牛的歌舞表演;又如“送梁九”,由一位师公戴上梁九的面具,一手持着一根绑着公鸡的竹竿,另一手拿着一壶酒,半醉着唱“师渡我,我渡师,我渡财马上天门……”,接着讲着一些酒醉后的粗话,还一边舞蹈一边给后生们讲生活趣事,之后又与围观的群众问答,自由的表演中不乏生活的趣味性。
结语
依饭节是仫佬族酬神、庆丰收,并祈求得到神灵护佑的一个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整场依饭祭祀仪式须通过师公的歌舞表演来完成,它是仫佬族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并且在仫佬族人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依饭仪式歌舞所表现的文化艺术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与艺术鉴赏性。
[1]潘琦,银建军,龙殿宝.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龙殿宝,吴盛枝,过伟.仫佬族文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吴保华,胡希琼.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4]吴才珍.仫佬族风情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5]何宜,唐克政.仫佬族民间音乐[M].罗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局编印,1988.
[6]广西区文化局编.师公戏音乐[M].南宁:广西区文化局戏剧研究室编,1982.
[7]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8]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9]赖锐民.广西仫佬族依饭节傩愿戏[J].中华艺术论丛,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