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各版本对新造词的不同讲解
2014-04-09顾小玲
顾小玲
(云南师范大学,昆明 650500)
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新造词大量产生。然而,就这些词语而言,我们不能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到现代汉语词汇中来。只有符合了一定的原则、标准之后才能吸收到现代汉语词汇中。
现在几乎每本现代汉语教材中,都有关于新造词的讲解,本文选取对比的三本现代汉语教材为:周芸、邓瑶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导论》、邵敬敏主编的《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以及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面是对这三本教材中有关新造词讲解部分的对比。
一 新造词的定义及来源
(一)新造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导论》中针对新造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新造词是以原有语素为材料,按照现代汉语构词法构成的新词 。而黄廖本和邵敬敏本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这两本教材都只是用一些语句引出新造词。让学生读起来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对什么是新造词,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作为学生上课所用的教材,在讲解每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把其定义明确的列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及理解,也便于对后面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作为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就更有必要讲清每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的复习及扩展研究。所以,我觉得《现代汉语导论》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二)新造词的来源
第一,《现代汉语导论》中没有讲解新造词的来源。
第二,邵敬敏本中,介绍了来源于经济领域的新造词最为明显,如:宏观调控、下岗、企业文化等。其次,是大量科技新词语的产生,如:互联网、网友、软件、硬件等。还有,因教育的不断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迅速崛起,有关的新词语不断的涌现出来,如:远程教育、在职生、学分制等。还有,社会生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造词,如:信用卡、地铁、立交桥等。最后,将《现代汉语导论》中讲解的新造词的三种类型也列为其来源。
第三、黄廖本中,谈到社会的加速发展、时代的大变革、科技的发展是新造词的来源。
随着新事物,新行业的不断产生,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造词。因此,对这些新造词的来源进行讲解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否则会让学生产生疑惑,让人不知道这些词语都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在学生使用的教材中讲解一下新造词的来源,不仅有利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课后的扩展与关注。学生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新造词都是从哪些领域中来的,有利于日后的收集与研究。因此,我认为《现代汉语导论》中应该将新造词的来源加入其中。
二 新造词的类型
(一)《现代汉语导论》中新造词的类型
《现代汉语导论》是从新造词的性质的角度,将其分为新词新义型、新词旧义型和旧词新义型三种。新词新义型是用全新形式表达全新意义的新造词。如:电脑、手机等,形式是新的,所指代的对象是新的。新词旧义型是用全新形式表达已有意义的新造词。如:洗手间、美发师等,形式是新的,所指代的对象是以前就有的。旧词新义型是使用原有形式表达全新意义的新造词。如:童鞋、白领等,形式是旧的,意义是新的。
(二)《现代汉语》中新造词的类型
黄廖本中,则是从构词方式的角度,将新造词分为偏正型、联合型、动宾型。此外,附加式的新词也明显地增多了,产生了一批新的词缀和准词缀,由它们构成一系列的派生词。
(三)《现代汉语通论》中新造词的类型
邵敬敏本中没有谈及此问题。
虽然《现代汉语导论》和黄廖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造词的类型进行划分的,但是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出这些新造词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将所有的新造词混为一谈。在教材中讲解此部分,有利于学生对新造词这一知识点的消化理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深入研究。因此,我觉得《现代汉语导论》和黄廖本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三 三本教材中有关新造词的其他知识
(一)《现代汉语导论》中的独特之处
第一,《现代汉语导论》中将新造词与产生新义的多义词、重新复活的旧词加以区别,进一步让我们明确了新造词的范围。不能将所有“新”出现的词语全部归入到新造词的行列中。
第二,讲解了新造词与生造词之间的区别。新造词是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和语言基础。社会基础强调新造词必须符合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基础强调新造词必须符合汉语的构词规则。而那些随意创造出来,词义含混不清,未被社会普遍认同和使用的,就不是新造词,而是生造词。
《现代汉语导论》中有关新造词讲解的这两个独特之处,使得新造词这一知识点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完整。作为学生上课使用的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让学生在最开始接触新造词这一知识点时,就清楚的了解不是所有的新创造出来的词都能归入新造词的行列中,将新造词与生造词区分开来,不用以后再费劲心思让学生对其进行区分。因此,我认为这两个独特之处,正是《现代汉语导论》中新造词这一知识点讲解中的闪光点。
(二)《现代汉语通论》中的独特之处
这本书在词语的发展与规范的部分中,讲解了判断新词新语的两大原则:
第一,交际需要的原则。其中包括:
①表意的需要。判断一个词语是否符合规范化的要求,首先要看是否满足表意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看是否表达了新事物、新概念或有新的修辞色彩的用法。
②经济的需要。社会交际要求语言日趋精确细密,但在交际中出于省时省力的需要,人们又要求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语言尽量简洁明了,于是大量因缩减造成的新词就产生了。
③修辞的需要。交际中,人们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明白,而且要求语言尽可能生动活泼或者有意识地回避一些有刺激性的说法寻找比较委婉的说法,以追求一定的修辞效果。由此也会创造出一批新词来。
第二,表意明确的原则。汉语中的新词绝大多数是用汉语中固有语素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其中以用复合和简缩的方式造出来的新词为多。由于汉字的表意作用,大多数新词都可以“望文生义”,这也是许多新词可以被人们很快理解掌握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讲解判断新词新语的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我们明确了这些原则,才可以判断现在社会上频繁出现的新词语是新造词还是生造词。不过,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讲解如果放在新造词讲解的那一篇幅中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连贯学习。现在这样放在不同的小节中,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知识点不是很连贯,也不利于学生对新造词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现代汉语》中的独特之处
《现代汉语》中将新词的产生与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放在一起讲解,有利于形成对比,让学生清楚的明白,随着新词的大量涌现,一些生僻、不经常使用的词语就会逐渐消失和变化。不过,《现代汉语》中没有将新造词这一知识点单独拿出来进行具体的讲解,只是略微的谈了一下,突显不出新造词的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新造词应该单独拿出一节来进行讲解。
四 自己对于新造词的见解
(一)自己作此专题的安排
通过比较了三本教材中有关新造词这部分的讲解,如果我来作关于新造词这个专题的研究,我会做如下安排:
首先,明确新造词的定义及来源。
其次,分析新造词的类型。
最后,分析判断新造词的原则以及将新造词与生造词加以区别。
(二)对于新造词的几点分析
1、新造词的界定
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都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如果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中原来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人们就需要造出新的词语,以代表那些新产生的事物,如:代表新事物的“转基因”、“生物工程”、“试管婴儿”等;反映社会变革的“竞聘”、“行政诉讼”等;反映日常生活的“网友”、“信用卡”、“垃圾邮件”等;反映社会消极方面的“包养”、“团伙”等。新的成语也层出不穷,如“尘埃落定”、“冰山一角”等。还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也常常出现新词新语,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应该如何界定呢?
对于新造词的概念,学界说法不一。许瑞娟认为“在原有构词材料的基础上,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创造出新词新语,这是词汇新陈代谢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些信用词语大多数是起用旧词,赋予新义,成为流行词语。”贺宏燕认为“新造词是指已有语素独立而成的新词,或者根据汉语构词法,由原有语素合成的新词。”徐国庆认为“其构词材料、构词方法可能是固有的,但其形式和意义都是全新的。”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共同之处:构成词语的材料,方法都是现代汉语中原来就已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便是新造词。综合了各家的观点后,我们认为:新造词是在原有语素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汉语构词法构成的新词。但是,新造词与产生新义的多义词、重新复活的旧词是不相同的。判断产生新义的多义词是否是新造词,关键是看这个词的新旧义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如果新旧义之间有关联,那么则属于多义词;如果新旧义之间没有关联,那么则属于新造词。如“包装“可以指在商品外面用纸包裹或把商品装进纸盒、瓶子里等,又可以指演员和公司的形象塑造。”“抓手”原指物体部件可以供手抓的装置,现在又可以指开展某项工作的一个关键的部分和契机。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这些都属于词义的扩大,不属于新造词。再来分析一下重新复活的旧词。有些现象原来就有,这些词本来也流行过,只是一度消失了,随着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再次出现,这些词又复活了。如:“老板”、“交易所”、“股票”等。这种旧词的重新复活现象不能视为新造词。
经过上面的分析对新造词加以界定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不加以界定,就会导致新造词与生造词、新造词与产生新义的旧词、重新复活的旧词相混淆。所以,研究新造词,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否则将会影响后面问题的研究。
2、分析判断新造词的原则
新造词的产生是语言向前发展的积极因素,但是,新词新语的大量产生对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规范和不规范的词语。在语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不太规范的新词新语或新用法以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词旧义或旧用法总是不断冲击着已有的、通行的规范。如果没有这种冲击,词汇就不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语言也就会像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这种冲击的积极作用,但是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词汇规范化,促进语言健康、积极的发展。因此研究分判断新造词的原则是十分有必要的。
衡量新出现的词语是否应该被归入到新造词的行列中,应该从社会功能和语言结构这两个大原则的角度进行分析。
(1)社会交际需要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事物和新概念会大量涌现。如果现在的词汇系统中,没有现成、恰当的词语去指称这些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这就会造成词语的空缺,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交际需求,给人们的交际带来极大的困难。这时,词汇系统需要产生一些新的词语,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
判断一个新产生的词语是否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的要求,要看是否满足了表意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要看是否表达了新事物、新概念或新有的修辞色彩。 比如,过去称智力残疾的人为“傻子”、“呆子”,这些成为对人欠尊重,现在出现了“弱智”一词,满足了新时代社会交际和谐、恭敬、礼貌的需要。
(2)符合语言结构的原则
在谈到新词的成立条件时,有的学者将“它确实是必需的,无法替代的” 这种观点强调了社会交际的需要的原则,在判断新词新语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侧重使用这一原则来对新词新语进行取舍,那么新词新语数量将会大大减少,生造词的数量则会明显地增加。所以我们在判断分析新词新语时,还要考虑是否符合语言结构的原则。从语言的构成方式来看,语言是音义结合而成的符号系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语言符号必须具有明确的意义。只有具备了明确的涵义,它才具有了指代的功能,只有具备了明确的涵义,它才能被人们所理解,人们才能在交际中使用它。衡量一个新词新语,是符合规范还是不符合规范,从语言结构的方面来看是否具有明确的涵义,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汉语中的新词新语绝大多数是用汉语中的固有语素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其中以用复合和简缩的方式造出来的新词新语为数较多。由于汉字的表意作用大多数新词新语都可以“望文生义”,这也是许多新词可以被人们很快理解掌握的重要原因。所以新词新语必须符合表义明确的原则。因为词义明晰是能够被人们所理解的基础,也是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开来的根本原因。
上面我们分析了判断新词新语的原则,我们现在就运用这两大原则,对新造词与生造词进行区分。
满足交际的需要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衡量新出现的语言形式是新造词还是生造词的重要标准。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可以看做是满足了社会交际的需要呢?
第一,记录社会上出现的新概念的词语,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
第二,记录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的词语,如:试管婴儿、电脑等。
第三,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词语,如:白领、蓝领等。
第四,为替代表意不准确的旧词而创造的词语,如:过去称智力残疾的人为“傻子”、“呆子”,这些成为很不礼貌,现在出现了“弱智”一词,满足了现代社会和谐、礼貌的需要。
无论是为了满足新概念、新事物的需要,还是为了反映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为了替代表意不明确的旧词,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为人们的交际提供方便,不致于在交际中产生混乱。
从语言结构的方面来看,区分新造词与生造词的标准是:表义明晰。从词语本身来看,符合规范要求的形式应该是表义明晰准确,符合构词规律,语音上没有混淆的可能。但是,在区分新造词与生造词的时候,表义是否明晰准确成为判断二者的最重要的标准。
不符合标准的生造词语义含混,不能为人们所理解,或者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这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使用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语素来构词。如:现代汉语有“茶农”、“果农”等词,有人就将种植咖啡的人成为“咖农”。由这两个语素构成的词,语义不能够被大多数人多理解和接受。
第二,语素之间的意义组合混乱。任何一个构词成分都有自己的意义,几个语素构成一个新的语言单位,语素义的结合要明白、合理。也就是说,语素之间的搭配要表达一个新的语言形式,并且这种搭配必须是有序的、符合现代汉语词汇构成规律的结合。如果语素之间混乱搭配,便会引起语义的混乱。
五 结语
作为词汇家族中颇为时尚而又重要的一名成员,新造词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造词的探讨成为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新造词这一知识点走进学生学习的教材中,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对新造词一起重视。所以,无论哪本教材,都应对新造词这一知识点引起重视,并且可以全面的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点。
要对新造词进行研究,首先要对新造词进行界定。因为只有明确了其范围,才能进行后续的研究。其次,要研究分析判断新词新语的原则。明确了判断新词新语的原则,有助于我们对新造词与生造词进行区分。
词汇四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与理性,传递着人类的文明与智慧。词汇随着世界的变化,人类的心理状态及自身结构的要求而不断地向前发展。新造词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孕育而生的。新造词的研究空间非常广阔,它等待着我们对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
[1]周芸,邓瑶.现代汉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7.
[2]周美晨.探析新造词及其造词方式[J].科教导刊,2010,(34).
[3]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原.关于新语系的出现意义[J].语言研究,1984,(2).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金顺吉,鹿钦佞.浅谈现代汉语新词的来源与规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1).
[7]刘金凤.新词新义产生的轨迹[C]//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2007.
[8]孙锦.浅谈新时期汉语新词语[J].新闻世界,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