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问题探讨*

2014-04-09王洪贤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素养

王洪贤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037)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问题探讨*

王洪贤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037)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内部资源已难以持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上的创新,需要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超越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管理等之间的边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要研究几个问题: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高校外部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协同创新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单一的内部资源已难以持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上的创新,由此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因而需要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外部协同创新机制,超越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管理等之间的边界,改变封闭式的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的任务需要研究几个问题。

一、专业学科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一)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其它专业知识具有内在的关联。从发生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并存在于任何一种知识形态中,它不应被独立出来,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实践性意义,成为一种宣扬的口号。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枯燥和沉闷正是因为脱离了产生它的物质载体,在形而上的层面用道理讲道理,缺乏实践体验,难以服人。当下大学生都是以自己的专业为背景的,如果把他们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学习过程中体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那么在两者的学习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从联系的观点看,知识的各类形态之间是相通的,“契合是知识的最终目的”[1],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以自然科学为例。自然科学知识有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如影响科学知识发现的因素,科学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理想、耐心、毅力、细心、机遇等在科学知识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自然科学专业课中进行讲授学生接受起来要比在思想政治课上积极,并会带有强烈的认同感。还比如科学实验中科学工作者要遵守的诚实求真等道德规范;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产生的生态道德等。如果教师在课中适时进行引导,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则更加注重诚实做人,追求真理,了解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意义。可见自然科学专业课堂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辅助资源,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存在就可以相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弥补思想政治课课时有限的局限,无形中完成专业课未尽完善的教育内容。

(二)探究专业知识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路径

探究专业学科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补充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适时能够引用专业知识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另一条是各专业课教师研究本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也可以升华专业知识的精神境界。实际上,其他专业课教师在个人教学过程中,也会经常就学生思想教育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意,应景适情,学生在不经意间会欣然接受。例如有一次体育老师在户外体育课上对学生讲解过“如何控制和排解情绪”,学生记忆深刻,经常在思想政治课上提到这次的解说。如此看来,高校的任何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如果在他们心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强化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多元化结构就可以成为现实,这样做的益处是非常重大的。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指专业课教师头脑中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水平从两个方面来测量:一是对本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多少,二是解构专业知识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重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排斥,这说明专业课教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课程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专业课教师没有针对性的探究课程中隐含的教育资源,缺乏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长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因而需要重视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自觉的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知识准备的过程中细心发现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点,并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点以恰当的方式解构,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境界升华并举。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基本策略

1.了解当下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状况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协调机制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比较高,实现这一创新目标首先要了解当下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状况,这也是实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的前提。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调查与研究方法在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现状。在整体上,以省或区域为单位,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划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两方面的问卷试题,对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形成对本省或区域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的结论。在局部方面,以校(院)为单位,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分科基础上,具体到各专业,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两方面的问卷试题,对各专业教师进行调查,分析问卷结果,形成对本校(院)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状况的结论。

2.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水平

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水平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培养。在教育理念上,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双向并重的观念。专业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沉淀了人们大量的情感要素,在育人的教育目标下专业知识不只是生硬的知识传输,知识背景下情感价值的传达也不可或缺,因为它是学生获得完整性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育人的必备要素。在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课教师要积极探究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结合点,并能够行之有效的把它们传达出来。

3.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具体方法

一是阅读专业史方面的相关资料,获得专业知识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二是进行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共同教育教学研讨,互通双方在教学与研究中的可使用的共同教学点;三是相同或相近专业课教师之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长此以往逐渐形成涵盖范围广,使用人数多的教育资源平台,让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彼此借鉴,相互传承。

三、探索高校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

外部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方式,通常以非正式、隐性存在方式发生作用。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性,隐性课程可以在无教师教授的状态下传输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获得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充分利用,既可以节约教育人力资源,又可以最大程度集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教育正能量的存在。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学校哪些地方可以安排隐性课程是教育者要去界定清楚的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以下几个场所和环境可以构成学校的隐性课程:“学校图书馆那充满文化气息的走廊,浓厚的学术氛围,催人奋发的精神,对真理的崇尚和追求,维护伦理的传统力量,幽雅的校园景色等有机构成的文化环境,都构成了学校的隐性课程”[2]。如此看来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管理制度、校园校史都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具体来说,一所大学要有自己非常明确的大学精神,才能让新生在开学伊始就置身于隐性教育的环境中,进而最终产生教育的“稳定性或持久性”[3]影响。我们可以将大学的精神分散到几个视角进行锤炼,包括学校教育的宗旨;教师的育人之本;学生的为学之道;管理者的管理作风;学校的独立性与社会性。这种隐性教育一旦被学生认同,它所产生的影响会是终身的。

其次,高校的管理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管理方面要建立高效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特别是由此体现出制度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确保管理的目标是指引学生辨别是非,弃恶扬善,而非约束和惩罚。例如当一个学生出错受到学校惩罚时,它应确保有权享有正当的程序,为其权利受到损害而辩护,同时并注意判处惩罚与宣布划入“不道德”的人的区分。可见高校的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受到重视。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还需要教育者去实地走访校园,展现最美校园,塑造时宜校园文化。第一,要重点去梳理学校的历史发展,宣扬在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人物事迹和重大事件,标记带有标志性符号、建筑、塑像等,让这些特色校园标志给学生对学校厚重历史以器物式的精神寄托,激发他们以校为荣的自豪感、增强建设校园的历史使命感。第二,教育者可以依托校园景观和礼仪风尚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比如校园里一株历史悠久的大树,一种特色的植物群,一坛自己动手修剪的花圃都可以带来无尽的美。校园里人们穿衣、鞋帽是否干净整齐,走路、说话是否优雅文明,上课、娱乐是否严肃活泼,处处体现着审美,由此而形成的良好风尚自然会影响一届届的校园学子。第三,创建时宜校园娱乐文化。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是要放松,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的,很多时候享受休闲娱乐才能跟上时代的快速变迁,了解当下的多重价值观。所谓时宜不一定是最新,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需要,创办多种娱乐需要。比如有人在看电影时更喜欢集体观影,认为较之自己在个人电脑前看,和大家一起看精神较为集中,会主动去思考片中的思想,事后还会形成讨论,而去影院看的话门票价格也很贵,如果能定期组织放映,虽然这种娱乐方式相对传统,但它对学生思想产生的益处较之个人活动更大。

四、探究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

“道德学习的过程就是道德主体在实践中基于以往的经验不断建构出新的道德经验的过程”。[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主体应为学生,道德学习比道德教育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而学生如何才能习得道德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教与学不一定是等同的,教师的课堂道德教育结束后,学生不一定能够马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而是要在接下来的实践中反复磨练,通过亲身参与、直接体验、感受、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道德学习才算是完成。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教育只是作为学生自主道德学习过程的初始。探索学生道德学习的路径,就可以清楚学生从哪些途径获得思想道德,哪些途径给予学生最深刻的道德认识,从而形成道德意志,建构道德经验。

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只能通过实证才能获得,可以采用座谈法与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座谈法是指通过随机抽调一部分学生对象就获得最深刻、最持久道德认识的路径进行访谈,将访谈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问卷的方式获得道德学习的路径。前者因访谈对象人数较少,结论相对狭隘,后者参加问卷调查的人数较多,结论比较客观。具体操作层面,则可以试将两种方法交叉使用,不同情况下各有侧重。

探究学生个体自主道德学习的路径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一种反向思维方式,即从结果找方法。假如学生道德学习的路径有典型性、趋同性、可控性,可以对其进行影响,教育者就可以对症下药,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凸出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与人员群体,加强研究,开拓教育渠道,为教育者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供发展目标。

五、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管理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管理机制设置上还不明确,大多数与学生应急管理机制重合,在日常的管理中则没有发挥到系统管理的优势。大学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需要我们站在学校的高度研究高校的内部联系,制定可操作的计划方案,保障它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

(一)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集中管理制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只能由校长来负责,在校长的领导下去部署和安排各级教育者的任务,做到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专兼协调,统筹规划。在机构与人员的落实方面,高等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定一位负责的副校长,在其领导下经常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订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统筹安排,避免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单兵作战,重复工作,浪费时间。

(二)在日常工作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站在学校整体高度上,组织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经常开展全校范围各学科之间的思想政治研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这样做的一个优势是可以将各教学部门带动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学单位、管理单位、基层党团组织、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时部署,同时研究,做到协同贯彻,统一落实,提高效率。

(三)建立舆情监管制度,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

舆情监管即知道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发现敏感问题。要制定掌握舆情的程序,保证最快了解到发生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和研究提供目标。提舆情监管可以几种途径获得:校园网、校长信箱、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座谈等。高校是高层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相应的也成为活跃的思想、多远的观念以及各种社会思潮交汇之处。党组织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校园文化建设,警惕错误思潮对学生思想观念的误导。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中已经成为一项主要的课题,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到在专业、学科和管理协同作用下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可以使用的资源,如何使用资源等,进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成为一种可行、高效的教育方式。

[1][美]爱德华·威尔逊,田洺译.论契合[M].背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5.

[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1(19).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戚万学.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On the Synergy Innovation Mechanis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ANG Hong-xian,YANG Yue-ming
(School of Basic Education,Zhanjiang Normal College,Zhanjiang 524037,China)

At present,it’s difficult to keep on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the college theoretical clas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by relying on only the college’s internal resources. We need to establish an“opening,integrating and highly effective”external synergy innovation mechanism,which works beyond the bounds between college inter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jors,subjects,management,etc.Several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ied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the possible resourc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utside colleges,students self-learning of morality and the systematic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ynergy innovation

G461

A

1009-1734(2014)06-0092-04

2014-04-22

王洪贤,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