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隐喻现象论析
2014-04-09杜娟
杜 娟
(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 山东 济南 250014)
电影以运动着的影像、声音组合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纷繁而又逼真的生活场景。运动着的图像和声音及其表述实体,就是电影所拥有的独特符号体系与话语表达的主要承载形式。这种镜头所带来的视觉效应利于表现隐喻,因此,电影中的隐喻现象是司空见惯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绵羊被赶——工人上班”的镜头堪称“电影隐喻”的经典。我国的许多优秀影片如费穆的《小城之春》、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等均注重隐喻营造的韵味。可以说,隐喻现象使影片有着诗一般的简练含蓄,寓言式的深刻隽永,从而创造了一种意蕴丰厚的艺术境界。
电影艺术中的隐喻现象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借助人们的想象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维尔拉在一份澳大利亚电影杂志的编者按中写道,丹奈曾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语词,直译成英语为:“clothes pegs cinema”(衣钩电影)。丹奈是这么解释的:“当我们理解一部电影时,我们要在眼睛的深处把握它,但没有‘衣钩’是做不到的,是挂不上的,这些衣钩使我们得以欣赏我们称之为电影的美丽东西。”其原因在于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眼前的电影,理解它。毫无疑问,我们是完全沉浸于跳跃式的众多意象和声音之中,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或知道的感觉和意义之中,其它任何反映都是虚假的。[1]这里,维尔拉把电影艺术视为诗性隐喻的拓展,需要发挥人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理解艺术的真谛。
一、长镜头:隐喻的探寻
电影艺术中所谓的长镜头其实是一个未经严格界定的概念。按照《电影艺术词典》中的阐释,“长镜头”实际上是一种保持现实的多义性和时空的连续性的“镜头——段落”的现代电影手段,在展现完整现实景象方面有其优越性。透过长镜头,我们可以探寻到影片的诗意情怀。
长镜头能展现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感。电影艺术在实践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后,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汉德森认为长镜头隐喻着主观情绪甚至意识流的思想流程。电影《城南旧事》的开头,用长镜头展现长城内外的景色,慢慢地移至老北京城南的街景,有车有马有骆驼经过,还有路上的行人,此时画外音响起:“不思量,自难忘,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这一段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感情色彩的景物扫描,却隐喻着主人公对过去的悠长回忆和走过岁月的沧桑感。
影片中类似的隐喻长镜头不少,其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可以营造不同的艺术。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用一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开篇,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与氛围。悠长的民族音乐中,即用长镜头缓慢地从一艘民船的乘客中依次移过去,让三峡地区普通人的生活百态映入观众眼帘,最后停在主角韩三明上。中景,随着船的摇晃而摇晃,主角擦汗脱衣,转至当地标志性的建筑物“大桥”,民族音乐切换至汽笛,这个舒缓的开篇像是一个诚恳的邀请,引领观众“注目”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对于电影艺术而言,长镜头具有丰富的审美含义。它在不同程度上的运用影响着影片的流畅、氛围和拍摄重点。长镜头隐喻的内涵呈现出特殊的视觉美感,给人诗意盎然的审美享受。
二、特写:隐喻的聚焦
在电影学的术语体系中,特写原本是个技术意义上的概念。所谓特写是指: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影画面。特写一般是对某一事件中的细节,对某一整体形象中的局部作出刻画,起到一种微观的聚焦作用。特写将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放大给人看,去除杂物,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强化观众对被摄物体的认识和感受,并达到透视事物深层内涵,揭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笔者认为,特写镜头是省略的又是充满隐喻的。特写“如同诗歌中的‘诗眼’、音乐中的‘重音符’、语言文字中的‘惊叹号’”。那些富于表情和具有隐喻意义的特写镜头,以一种强烈的魔力,使时间停止流动,把空间撕成碎片,它长久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特写聚焦中的凝视,我们可以发现和体验到一种崭新的、特殊的思想与情感意义,从而使我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受到触动,经历震撼而引发思考。”[2]
例如《钢琴课》片头艾达手捂着脸的特写镜头,其提供的动态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奇特的心理感受;《大鸿米店》中那个聚焦于主人公五龙的手的特写,刻画了五龙从一个受压迫、受迫害者转化成一个压迫人、迫害人的野兽的富有深意的一笔;徐克在《七剑》的开头以羔羊的特写镜头隐喻人命危浅。特写是最能体现影片的思想意图和情感指向的。如米特里所说:“特写镜头中的物象除了是概念和情感的瞬间符号之外,它还必然使人注意到它的感染力和与众不同之处。它能够唤起一种只有注视它的目光才能感觉到和体察到的情感性。”
特写的形象让人们看到、听到,并抓住人们的视线、紧扣人们的心弦,传达各种情绪和思想。带有隐喻意义的特写镜头往往超越空间,进入人们的心灵领域,唤起人们丰富的情感,让人们沉入一种思索,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领悟电影艺术的意蕴。正如巴拉兹·贝拉所说:“特写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自然主义地表现细节的印象。但好的特写能在逼视那些隐蔽的事物时给人一种体察入微的感觉,它们流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渴望、对生活中一切细枝末节的亲切关怀和一股火热的感情。优秀的特写都是富有抒情味的,它们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3]
三、色彩:隐喻的梦幻
色彩是对人物的情绪、意愿等心理空间的拓展,是表意性的。色彩的隐喻是电影创作的表达方式之一。正如张艺谋所说:“在电影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因素的。”色彩不光是眼睛所见到的表象,它更多地是心灵的折射。
电影史上许多优秀的导演在作品中凭借奇特大胆的想象用色彩的隐喻创造了亮丽的艺术风景线,铺就了绚烂的艺术世界。艺术家以炽烈的审美情感观照人类心灵,用艺术之心透析、把握人类生活的内在律动,并将其精心绘制成璀灿绚丽的银幕世界。当一种色彩与联想到的事物建立起密切的关系,表现出某种特殊的意义,并且被人们公认及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色彩与某些事物关联的隐喻意义。色彩的隐喻还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它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认知的习惯性意识。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特定的色彩可用来隐喻某种观念。
电影《黄土地》以黄土地和黄河的黄色作为基调,衬托以红色,色彩在影片中带上了一种隐喻意味。色彩的隐喻表达了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命、青春和自由的礼赞,反过来也加重了影片的悲凉情绪。茫茫的黄土、缓缓的黄河、阵阵的腰鼓,这一系列银幕形象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我们看到苍茫辽阔的黄土高原、奔腾而下的黄河、破旧的黄土窑以及黄脸盘,黄脊背,处处都积淀着一个“黄”字。黄色,是西北高原的自然色彩,同时还联系着民族渊源。
显而易见,现代电影艺术在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时,色彩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的隐喻可以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对人类生存命运的哲理性追问。色彩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色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审美意味是因为它负载着人们的生活体验,积淀着人们的记忆情绪。同时,色彩也折射出创作主体的观念、思想、情趣、个性。恰如其分的色彩能够“传情”,以色言情,情蕴色中,唤起欣赏者的情绪,渲染气氛。
电影艺术中的氛围营造有多种方式,而视觉画面中色彩的艺术处理能直观、具体地体现艺术家观照人生世相时心灵深处的灵魂震颤。可以说,在独到的审美视野中创设的色彩氛围,充满了艺术家情感的审美意境,而这样的意境既是影片中人物的具体活动环境,又隐喻着深刻的人生内涵。
四、隐喻蒙太奇的魅力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它原是建筑学里的一个专门术语,意思是把各种个别不同的材料根据一个总的设计,把他们处理、安装、最后构成一个整体。后来电影艺术家借用它作为镜头组接的代称,把它引入到电影中来,有剪辑和组合之意,蒙太奇便成为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方法。
隐喻蒙太奇,是蒙太奇的一种重要模式。隐喻的手法就是通过两个画面的对照产生新的内涵。它通过镜头的连接将不同的形象加以并列,以甲比乙,以此喻彼,暗示出一种视觉上的直喻,从而含蓄、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隐喻蒙太奇可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每个镜头只表现特定的内容,组接又有一定的顺序,因此能严格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进而影响观众的审美和思维方式,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
影片中隐喻蒙太奇的运用可以阐述抽象的思想观念,表达特定的寓意,创造出特定的意境。隐喻是电影镜头的内在情感和深沉涵义的浓缩物,是思想情感的焦点,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量。如刻画一位英雄壮烈牺牲了,会出现一棵巍巍的青松;写一对恋人,接下的镜头是一对鸳鸯戏水等等。在《末代皇帝》这部影片中,小溥仪将手指放在嘴里,并看见有人将夜明珠塞进已去世的慈禧的嘴里,同一时空中两个特写镜头的对接,将老佛爷的“终点”与小溥仪的“起点”融合,使这一蒙太奇成为预言式的隐喻。
隐喻蒙太奇的作用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抽象情感获得某个相似意象的感性呈现,而且把表达对象的心情跟一个非同类的无关事物相联系起来,使观众的心理能够同画面中的人物处在一个相应的情境中,从而被影像透露出来的情绪所感染。
总之,在影像作品中,“影像”好比是某种药引,为观者提供辩证思考的视觉线索,在刺激观者视觉神经的同时,引发个人独特的联想和语意解读。在影像隐喻性特质的引导下,观者借助自身的经验连接、拼凑出具体完整且充满个人见解的概念。可见,影像不是用来告诉观者“这是什么”,而是用来与观者对话的。换句话说,在影像作品中,观者通常看不见任何连贯的“故事情节”,即使有,影像中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也大多不是作品的重心,反而是观者从影像的片段中,能够联想到什么,能做什么样的辩证思考。在影片的视觉流程中,观者揣摩片段与片段之间的影像内涵,探索能够编辑出怎样的具体观念,也就是说,影片中的隐喻才是电影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隐喻现象,我们感受到了隐喻的妙用。它不仅有利于传达影片的内涵,同时对于影片的节奏也起到积极地作用。隐喻现象使情感形象地展示给观众,从而影响、感染观众,满足了观众探寻的心理需求,正如沃林格所说:“艺术植根于人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人的需要。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4]
[1]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65.
[2]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02.
[3][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40,41.
[4][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