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中台”为依托构建演播室人才培养模式
2014-04-09邹勇
邹勇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湖南长沙410100)
以“校中台”为依托构建演播室人才培养模式
邹勇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湖南长沙410100)
传媒类高职院校培养演播室人才,可以校企合作的“校中台”为主要依托,以演播室项目为主要内容,以真实电视节目制作为基本模式,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后盾。
“校中台”;演播室;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要培养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走的是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培养目标重点是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引企入校,改革现有实训教育模式,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系统、全面的面向真实岗位要求的综合实训体系,培养毕业后无需进行阶段性岗前培训即可直接上岗的专业人才更符合高职定位。传媒类高职在“校中台”实训基地进行演播室真实项目实训时,通过选派各专业学生参与,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合作进行实地指导,对学生实训报告和实训成果进行分析,对整个实训效果总结分析,边实践,边学习,边分析,边优化,总结出适应多专业参与的演播室综合实训模式,能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
一、演播室人才符合当前业界需求
(一)演播室节目广泛出现
现在,演播室节目在电视台各类节目中所占份额很大,不少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都属此类,访谈节目如《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面对面》等,综艺节目如《星光大道》、《快乐大本营》、《黄金六十秒》等,生活服务节目如《非诚勿扰》、《是真的吗》、《天天美食》、《健康之路》等,还有春节晚会等各种综合性晚会,甚至一些影响较大的电影,如《阿凡达》的许多场景都是在演播室内拍摄完成的。
(二)演播室人才需求增大
整体演播室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次投入可多次反复使用,免去设备拆卸搬运之苦;现场效果易控制,便于修改错误、补镜头;观众互动感强,不受天气等外在因素影响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演播室得到广泛使用,演播室不再受实际物理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为编导提供了创作思维任意驰骋的空间;也不需要搭建实景,省去制景、拆景时间,缩短节目制作周期。虚拟场景是通过计算机制作完成的,可以根据需要不受物质条件限制创作场景,也可根据导演的意图对虚拟场景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光,根据不同节目的更换还可方便地更换虚拟场景,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这种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节目效果的电视制作方式,必定在以后的电视节目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大增加。
(三)演播室人才培养课程大量开设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为适应当前演播室节目大量出现的需要,已直接开设演播室课程的有广播电视技术、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摄影摄像技术等专业,而与之相关的课程如《电视导演》、《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电视照明》、《数字音频》、《三维动画》等,也在主播、编导、新闻采编等专业开设。按照市场需求的方向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校中台”的优势资源,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确立具有自我特点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走出一条教育创新路子,提高毕业生的市场就业份额,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二、“校中台”是传媒类高职演播室人才培养之路
(一)“校中台”带来多元实训项目
随着数字传媒科技的迅猛发展,传媒类高职院校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将作为公共传媒的电视台引入校园,既能充分利用电视台的设备与管理优势,与电视台进行深度合作,又能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教育环境,让学生工作在电视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执行电视台的职业操作标准,参与电视台真实的电视节目,每一个工作项目都将是学生毕业后走入电视台所经历的项目流程。学生在这种真实环境下实训,经过职业规范化训练,不仅培养了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达到培养企业工作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校中台”打造三方共赢局面
“校中台”校内教学生产实训基地,有效弥补了学校实训设备的不足,充分利用了电视台设备实时更新、补充的优势,提高了实训的先进性和生产化程度,为新的课程内容提供了载体。再者,“校中台”的管理和运作采取相互合作的办法,承担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业务,将学生实训、教师实践有机融入节目生产,不但降低了学院的实训教学成本,也为电台、电视台降低了节目生产费用,使学校、电视台、学生三方实现共赢;而且以生产活动带动实训教学,变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促进教育与生产深度融合。“校中台”在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现场环境的同时,形成了“工”与“学”紧密结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教学服务企业目标,真正成为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基地,同时,也成为教师的实践基地和输送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
(三)“校中台”完善工学结合机制
传媒类高职院校依托自身优势,整合专业教育与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中制定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激励政策,真正落实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就业等各项措施,调动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积极性。影视类的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际上就要求整合若干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起软硬件配套都符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真实的实训环境,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与社会、行业及岗位要求之间的“零距离”。[1]学生通过基地增加实际工作的切身感受,对最新、最先进的设备有了初步认识,丰富了制作电视节目的直接、间接经验,吸收了现代电视节目制作的最新理念,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获得了交流沟通的能力。
三、构建能力本位的演播室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合理设置高职课程体系是贯彻落实高职培养目标、实现育人任务的重要环节,对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2]在安排学生参与“校中台”演播室实训项目时,应该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一)给学生明确的目标
在学生开展演播室实训项目时,可以不用学科专业来划分,而是按照职业、岗位的技能体系为基础来选择实训专业,制定演播室实训任务书,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兴趣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选择岗位,带着任务去实训。
(二)合作完成真实项目
根据电视台的工作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完成演播室实训项目为目标,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建制,组建包括广播电视技术、电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编导、主持与播音、摄影摄像技术等五个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在业界名师的带领下,每个岗位的学生都有一名以上同岗位工作的指导老师,利用“校中台”的演播室综合实训平台营造的真实职业环境,用真实的电视节目制作任务来带动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实施实训课程,共同参与完成真实电视节目各个环节的制作。
(三)理实结合服务实践
为达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目的,可以选择大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实训。因为他们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演播室实践训练,能尽快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相结合,提高对专业各个方面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技能做出符合播出要求的节目,近距离地接触专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为以后踏入社会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信心和能力。
(四)保证实训者都能真正动手
为了达到真正的实训效果,并让每个学生都受益,可以轮流训练,学生的最终实训作品完全按照电视台演播室真实节目的要求,既给学生增添无形而又现实的压力,让他们真正动手完成作品,又能大大增强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培养教师是拉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渠道,可以作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突破口,能达到校企双赢。[3]因此,建设一只具有本专业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演播室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演播室人才的关键,是办出高职特色的根本保障。
(一)制度上保证教师既得利益
目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部分专业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没有电视台的工作经历,在节目生产一线的技能指导方面缺乏经验。为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案,在参与演播室实训的五个专业中,每个专业抽取一名教师作为学校指导老师,鼓励教师深入到演播室锻炼,更新教学知识,强化演播室实践技能的指导能力。每个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参与的程度计算非教学工作量,为避免教师走过场,可以让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打分,分数直接影响效益。
(二)时间上保证教师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指导教师真正有所收获,满足演播室就业岗位技能指导的需求,每个指导老师指导期为一个学期,而学生的实训时间为六周,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电视台的工程师们交流,了解最新设备的特点,在不同学生的指导中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演播室实践技能。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马忠强.浅析如何建设影视类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J].科技信息,2009(25):610.
[2] 李勇,徐厚民.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3):79-80.
[3] 刘丽,张晗,关曼苓.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52-54.
G712
A
1671-5454(2014)06-0036-03 ?
2014-10-24
邹勇(1970-),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电广传媒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视技术。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基于校企合作演播室综合实训研究”(编号: 12YJ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