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幼儿现象刍议
2014-04-09罗泽林
罗泽林
(黄冈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限制幼儿的现象每一家幼儿园每天都在上演,每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去做,教师便会制止或批评幼儿。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殊不知,这样管束和限制幼儿,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一、“限制”幼儿的危害
(一)压抑了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兴趣和热情 幼儿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新买的玩具、幼儿园里从来没见过的事物,对他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想要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探个究竟。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不顾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劝阻,“随心所欲”地在“搞破坏”。幼儿对新事物以及自己喜欢的事物都怀有极大的兴趣。研究表明,所有的这些好奇心、兴趣、热情可促使幼儿的探究、积极主动、坚持不懈等良好品德与行为的不断养成,而这些是一个人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并有所成就的最基本潜质。如果幼儿对他正在做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和家长加以限制和制止的话,将会扼杀幼儿这些优良的特质,长此以往,幼儿对任何事物将会失去好奇心、不再感兴趣,也不再有热情。
(二)有碍于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下,会积极地投入到他所喜欢的事物中,这种热情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教师和家长不顾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总是限制和阻止幼儿,不仅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好奇心,一些奇思妙想和突发的灵感也会戛然而止。
(三)有碍于幼儿自主性及个性的发展 成人总希望幼儿完全依附于家长、听命于教师,幼儿想玩皮球,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不允许玩;幼儿想玩玩具,但正是集体教学活动时间,也不允许玩;幼儿想伸手去拿头顶漂亮的吊饰,教师认为这是破坏行为,更不允许……,幼儿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在长期的制止和责罚下,幼儿在成人面前“听话”了很多,明明想要的东西不敢说,明明想做的事不敢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此下去,幼儿虽然成为大人眼中的“乖”孩子,却是消极被动的人,丧失了最可贵的自主性和个性等品质。
二、“限制”幼儿的原因
为什么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这么多“限制”幼儿的现象呢?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和家长育儿观念的偏差,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的传统观念
我们经常听到大人表扬孩子时说道“你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教师和家长也经常以此作为评判幼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那些乖巧听话,事事言听计从的幼儿,大家都非常喜欢,并视为幼儿学习的榜样。那些调皮捣乱,有个性,与老师家长唱反调的幼儿,时常遭大家嫌弃,挨老师批评。可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势必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灌输一种观念:大人的话,包括父母的话、老师的话都是对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独立思维的发展,限制了儿童独立行为的发展,限制了儿童质疑精神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让孩子按照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发展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育儿梦”,儿“成龙”、女“成凤”体现的是人们对下一代的厚望。很多家长按照自己的期望,早早地便为孩子设计好了前程,铺好了未来的道路。为此,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三)便于教师和家长的管理,减少“麻烦” 限制幼儿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教师和家长为了在管理中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比如有的教师让幼儿看电视,并要求不能离开座位,就是为了利用幼儿看电视的时间去休息片刻,如果让幼儿做其它游戏活动,教师需要一直陪着孩子。另外,当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幼儿时,为了安全,为了不用时刻关注幼儿,教师不让幼儿做其感兴趣的事,而是让其在一个教师能轻松控制的范围内做教师规定的事。家庭中,一些家长为了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为了孩子的安全,也会处处限制和阻止幼儿,按照自己的期望和理想安排幼儿的生活和行动。
三、如何减少“限制”幼儿的现象
(一)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和家长不必要求幼儿对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和理解,不强求他们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不强迫幼儿对成人言听计从,而应尽量满足幼儿意愿,充分挖掘个体的特长。如果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专注某件事,那这件事一定是他喜爱的、感兴趣的,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和探究。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选择,不要轻易地限制和否定幼儿。如果幼儿的兴趣和选择具有危险性,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不应责备或者惩罚幼儿。
(二)倾听和理解幼儿 教师和家长在制止或否定幼儿之前,应当先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幼儿进行交流,询问和了解幼儿行为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地批评和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听完幼儿的解释、获悉事实真相后,会发现幼儿并没有做错事,甚至有很多让人惊喜的想法。因此,我们不应完全用成人的眼光去否定和限制幼儿,而要尽量从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时间和空间,支持、帮助、鼓励幼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发展。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师和家长必须意识到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能力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正是由于幼儿间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就不会过多地限制幼儿,不会强求幼儿服从指挥、统一行动,也不会将自己的是非优劣观念强加给幼儿,并以此来评价幼儿、比较幼儿、限制幼儿,而是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让他们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事。
(四)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蒙台梭利指出: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如把儿童限制在固定位置的、专用的板凳上不能活动,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如要求儿童排队、保持安静等,而应该在自然、自愿、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在需要他们遵守规则时能控制自己。[1]这就是说,幼儿遵守纪律的行为并不是依靠对幼儿的各种限制和惩罚来养成,相反地,教师和家长需要给幼儿自由,在自由活动中通过成人的示范、精神氛围的营造、同伴的影响、自我的学习来掌握规则和纪律,并最终形成“自律”。当然这里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危险的、不道德的、违反基本规定的行为,教师和家长是需要引导和制止的,若没有负面影响,就应当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活动。
教育素养的欠缺,教育观念的偏差,都会引发许多不当的教育行为,包括限制幼儿的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学习掌握幼儿教育理论,总结实践经验,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尊重幼儿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教师和家长只有提高自身素养,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内化,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减少限制幼儿的现象。
[1]曹能秀.蒙台梭利关于自由和纪律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