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林格笔下青少年成长的艰难历程

2014-04-09胡铁生赵远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胡铁生,赵远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塞林格笔下青少年成长的艰难历程

胡铁生,赵远

(吉林大学 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成长小说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经历折射出青少年思想的形成以及性格变化的心路历程。二战后美国经济急剧发展。但是,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却是人们在精神需求层面的匮乏,尤其是以中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一代很难在其成长阶段得到精神上的寄托与满足,于是他们开始变得迷惘、困惑,感到彷徨、苦闷。然而,他们仍然不曾忘记守望着心中那片纯净而又美好的乐土。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历程也正是美国青少年在这种境况下精神层面“成长”的心路历程。

塞林格;成长小说;霍尔顿;叛逆;守望

长期以来,成长小说的发展一直处于不确定和不统一的状态中。作为一种小说类型,该类小说中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呈螺旋式发展的特征,是处于人生准备阶段的完成和新的轮回即将开始的过渡期。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只是作为人生的一小部分,在成长阶段过后才标志着成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成长背后是那些曾经充满着痛苦泪水或者是充满着快乐喜悦的诸多让人难忘的故事。而成长小说作家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儿童成长的小说故事,塑造出令人不曾忘记的故事主角,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许多评论家认为,在美国成长小说家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反英雄”形象。塞林格借助霍尔顿这个人物形象来教育世人:无论他们内心深处的生存环境多么恶劣,成长中的青少年都不要放弃纯真的自我并守望住自己心中那座最为美好的灯塔。于是,“追求自由到丧失自由的人生轨迹,就成为作家反思历史、关注历史主体和外部关系的重要因素。”(晋海学,2013)

1.0 成长小说的典范《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必然阶段,成长具有很强的文化隐喻性。成长小说的故事包含人物的成长、核心内容包括成长旅途的亲历性、结构上具有天真—诱惑—出走—迷惘—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叙事结构、结果上必然是主人公经历生活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和人生以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芮渝萍,2004:7-8)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成长是一段过程而并非某一个瞬间。不同的社会成员都曾有过自己的成长历程或正在经历这一时期。作为成长小说,主要反映出以主人公所代表的当时社会背景下某个社会群体的普遍心声,而这个特定群体则主要是由广大青少年所组成的。典型的成长小说主要通过描写某个存在“问题”的青少年是如何试图摆脱束缚,奔向自己所向往的、纯净的心灵家园。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小说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折射出社会的动荡和迂腐以及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空虚和寂寞,由原始单纯的说教形式逐渐演变成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讽刺意味。

处于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叛逆性,若不能及时教育开导,则会变得非常情绪化。在此阶段,他们虽然会感到焦躁、不安、迷茫和困惑,但是他们却难以摆脱少年时期的纯真与善良,于是他们渴望找到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并在那里守望着各自的快乐与幸福。

文学“对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关注,旨在改善‘人'的政治无意识状态,理顺人际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及其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社会群体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无论是从家庭到社会,无一例外”。(胡铁生、夏文静,2014)成长小说作为一种小说体裁,深深地影响了数代人,读者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曾经留下的影子,所以较易产生共鸣而被读者所接受。塞林格笔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美国典型的成长小说,给广大的读者带来了新的启迪并诉说了一代人的心声。出身于纽约一个富商家庭的孩子塞林格,物质生活丰裕,15岁时就被父亲送到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久二战爆发,塞林格从军。二战结束,他退伍回到纽约开始文学创作。反映儿童成长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51年出版,使其一举成名。二战后美国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表面上看,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是物质层面上的富裕,但同时也是精神层面上的匮乏。“在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美国梦逐渐失去其圣洁的光辉,被彻底庸俗化了。”(王健佳,2013)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背后是人们寂寞而又空虚的灵魂。人们在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时,却忘记了对于人在精神层面上的救赎。当时的美国社会,在大多数人看来风光无限,但却有少数人觉得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家长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读书,目的是为了以后找份好工作,以便能赚更多的钱去买豪车、豪宅。可是,孩子们在学校里看到的以及接触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他们面对现实生活又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一切都可以在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中找到答案。小说以第一人物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主人公霍尔顿所处的成人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虚伪的假象。看重家庭出身的老师对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给予特殊的关照,校长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展示他那虚伪的一面。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和社会最应该让人们感受到庄严和正义的地方就是学校,然而,虚伪和肮脏的氛围却在侵蚀着这个曾经充满学术气息和最为纯洁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少年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收获了怎样的人生阅历,最终又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该小说恰恰捕捉到人们内心中这些最为脆弱的地方,以负价值人物的出场为青少年找到一条适于自己成长的道路,这就是塞林格这部成长小说独有的文学魅力。由于这部小说采取了第一人物的叙事方式,在“虚构的”故事中更加具有“真实性”和“象征性”,因而在引导青少年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方面具有独特的教益。

2.0 霍尔顿负面人物形象的思想内涵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个性鲜明,是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在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背景下,霍尔顿几乎成为美国青少年效仿的楷模:效仿他的穿着打扮和言语行为,甚至认为自己就是真实版的霍尔顿。于是,以霍尔顿为代表的青少年群体充满了叛逆精神,因为当时的美国社会在他们眼中到处都充斥着虚伪以及随处可见的伪君子,根本无法找到一块纯净的地方。当霍尔顿走进潘西中学后,他所接触到的同学、老师、校长都被他视为伪君子。人与人之间讨论的话题永远都离不开烟、酒和性,大家都在妒忌心的驱使下进行攀比,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下,只知道贪图享乐,却丢失了心目中曾经有过的奋斗目标,忘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然而,正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精神文明才显得尤其重要。脱离了精神文明的存在,人只会残留一个空空的躯壳而丢失了灵魂。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人们只是一味追求物欲上的满足,完全没有意识到精神世界的空虚。这种现象使霍尔顿感到彷徨、不安和困惑,他关心和在意的事情别人却认为毫无意义。霍尔顿虽然生活在这个只有华丽躯壳却没有灵魂的物质世界里,但是他的心中却永远保留着他自己的另一个美好世界,那是一个外表与灵魂共存的精神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试图去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不论怎样,我一直在想象着,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数以千计的小孩子们,周围却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也没有,我是说——除了我。我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要做的事就是在那儿守望每一个孩子,若是有哪个孩子向悬崖这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疯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朝哪儿跑,我得从某个地方出来,把他们逮住。这就是我整天要做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Salinger,1951:173)这就是霍尔顿真正想做的事情,可在他人眼中,这是个多么无趣甚至愚蠢的想法呀!在故事的结尾,只有妹妹菲苾愿意和他一同到西部去,但是最终她还是没能走进霍尔顿心中那片充满欢乐的“麦田”。从霍尔顿身上读者可以找到美国众多青少年的影子,他们都存在叛逆精神,觉得自己无法与现实社会相融合。人们在阅读这部经典小说之后,是否会反思正是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纯净的社会环境,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领和教育,才会助长了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让不正之风侵袭了原本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呢。

作为一个“反英雄”和“跨掉的一代”的典型人物形象,主人公霍尔顿身上充满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霍尔顿的成长并非是快乐的体验,而是痛苦的历程。战争的杀伤性和毁灭性越来越超过人类的控制能力,20世纪50年代东西方的冷战和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破坏了人们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基本生存环境,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无以复加的恐惧和孤独,而这部作品正是以自叙方式展现了青少年霍尔顿彷徨、孤独、痛苦的成长历程。(潘纯、宋懿,2009)当时复杂混乱的社会背景导致霍尔顿别无选择,只能在这种痛苦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学校、社会无一能给予霍尔顿所渴望得到的爱与真诚,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推向痛苦、沮丧、孤寂的深渊,倍受无家可归的折磨。(吴丽丽,2011)这并非是一个孩子本该得到的教育,因而如此痛苦、倍受折磨的成长过程只会加深孩子们对社会的厌恶感。霍尔顿害怕长大,他认为成人的世界是虚伪、混乱的,而儿童世界才是天真的、纯洁的。当他被潘西中学开除后,他开始了三天的流浪生活。可是,霍尔顿在社会上这三天的游荡过程中却明白了另一个道理:虽然金钱可以使人堕落而丢失自我,但是没有金钱生活也就无法继续。然而,他一方面也被成人世界中的烟、酒、性所吸引,但另一方面他却始终不肯丢掉他心中那份纯真的儿童世界。霍尔顿痛苦地挣扎在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中。但是现实世界永远区别于理想世界,最终他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世界,这便是这部小说的社会悲剧性所在。

在成长小说的创作手法上,塞林格一反传统说教的方式,而是以现实主义具体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为特征,以儿童的叛逆心理为依据,重构了笔下霍尔顿的儿童内心世界。所以,在这部小说中,霍尔顿张口闭口都是“混账”、“他妈的”一类脏话。而最具戏剧性的是,开殡仪馆发了大财的校友奥森贝格因向学校捐了一大笔钱,于是学校就以他的名字给新宿舍的一个部分命了名。这个家伙一抓住机会,就向学生灌输上帝和宗教思想,于是,霍尔顿的同学萨拉在奥森贝格讲话时,突然放了个响屁,“差点儿掀掉屋顶”。霍尔顿也想照此去做,只因当时心境不好,未能如愿。塞林格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为成长小说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径。

受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哲学的影响,塞林格在这部小说中以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的转换,再现了处于成长阶段儿童的困境,表达了作家本人“救救孩子”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塞林格所描绘的儿童荒原与T.S.艾略特诗中的“荒原”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两位作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救赎途径而已。

3.0 塞林格传递给读者的“成长”意义

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里剖析了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直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一代青少年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青少年世界的无辜与叛逆。无疑,这是一部揭示青少年成长的烦恼与困境的小说。塞林格在揭示人的成长困境这一点上,将自己的关怀指向对青少年成长共性的揭示——成长的过程就是展示人生悖论的过程,就是呈现人生痛苦的过程。(张桂霞,2004)人只有经历过痛苦才能成长,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收获快乐与幸福。每个人都必然要经历成长的过程,只要结果是美好的,就不必在乎过程的痛苦。只要能够真正成长起来,人们就会对痛苦的过程而感到释怀。无论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大,人们都不要忘记真实的自我,不要背弃纯真的理想。人生短暂,人到老年时,当回想起年轻时的懵懂与幼稚以及成长的痛苦历程,都会觉得这是上天留给自己最美好的一份礼物。

品味这部小说的“成长”意义,能够给读者带来多层面的思考。从总体意义上来看,这部小说企盼人们永远守住各自心中那最为美好的灯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好愿望。此外,这部小说还有助于读者加深对成长以及成长背后真正涵义的理解。这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以主人公霍尔顿这个少年痛苦的成长历程为故事情节,揭示了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差异性,探讨了人们又该如何权衡这两个相反的世界进而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之路。“如果说一战后海明威塑造了‘迷惘的一代'的话,那么塞林格则塑造了二战后‘垮掉的一代’。同是被甩出‘正常生活'轨道的人,前者可被视为不自觉的落伍者,而后者则是自觉的落伍者。前者是因为找不到生活轨道而沉湎于酒色之中,以此解脱自己;后者则是主动想退出现实社会,重新塑造自己,力图寻找新的生活价值。”(胡铁生,1997)塞林格把主人公霍尔顿心目中的人物世界划分为两大类:把阿克莱、斯特拉德来塔、妓女孙妮和开电梯的毛里斯、萨丽等人划分为庸俗、丑陋的人物世界;把弟弟艾里、妹妹菲苾、两个修女、跳窗子的凯瑟尔等人划归纯洁、真诚的人物世界。前者在人数比例上居多,借此暗示霍尔顿的艰难处境,激起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内心的极大愤慨;后者人数虽然极少,但却是善的象征,激起青少年一代对他们的向往。霍尔顿本人却偏偏要在这样一种社会现实中光明磊落地生活下去,用自己的行动表明,在一个物质极度丰裕的社会里,获取精神上的满足更为重要。霍尔顿作为一名自觉的落伍者,并非是真正想要退出“正常生活”轨道的孩子,并非想随波逐流而彻底垮下去,而是要退一步,进十步。所以,他最终还是甘愿站在悬崖边,以防其他孩子们在麦田里游戏时误入歧途,掉下万丈深渊。因而,当塞林格于2010年去逝时,整个世界都在叹息:“美国作家J.D.塞林格去逝,麦田里不再有守望者。”(记者手记,2010)“别了塞林格,麦田永失守望者。”(郝洪捷,2010)

塞林格借助霍尔顿这个少年成长的故事阐明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应负的责任:无论人的成长历程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一定要做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美好目标的守望者,守望着自己的自由与快乐,守望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友爱。人不能让自己永远陷入痛苦之中,而是应该学会去做一个真正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际行动去温暖人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成长的意义,使自己更加快乐地成长,并把温暖与幸福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Salinger,J.D.The Catcher in the Rye[M].New York,Boston,London: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51.

[2]郝洪捷.别了塞林格 麦田永失守望者[DB/ OL].2010.http://book.ifeng.com/special/ sailinge/zuixin/201001/0129_9386_1530666_1.shtml.[2014-01-22]

[3]胡铁生.现代派与现实主义的回归[A].汪榕培等.战后五十年外国语言文学回顾与展望[C].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124-126.

[4]胡铁生,夏文静.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与莫言的自主创新[J].求是学刊,2014,(1):126-133.

[5]记者手记.美国作家J.D.塞林格去逝 麦田里不再有守望者[DB/OL].2010.http:// book.ifeng.com/special/salinge/zuixin/0130_ 9386_1530927_3.shtml.[2014-01-20]

[6]晋海学.在多样的历史叙事中思考——评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58-161.

[7]潘纯,宋懿.成长的痛苦——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J].青年文学家,2009,(10):36.

[8]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王健佳.《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J].学术交流,2013,(5):207-209.

[10]吴丽丽.美好的探寻 悲惨的失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4):147.

[11]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158-161.

The Process of Adolescents'Initiation in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HU Tie-sheng,ZHAO Y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By describing the protagonist's frustrations and experiences,initiation story reflects the protagonist's forming of their thought and their spiritual changing in characteristics.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American's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but its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accompanied by spirit shortage,which is especially noticenble among the young gener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middle school pupils,who were short of spiritual aspiration and satisfaction.They encountered pangs and confusion,thus became lost and felt helpless.But they never forgot the pure and beautiful land in their mind.The protagonist Holden Caulfield in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s just the reflection of the American young generation's process of spiritual changing in such circumstances.

Salinger;initiation story;Holton;rebellion;keeper

I106

A

1002-2643(2014)05-0079-04

2014-06-10

本文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项目“美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CSC97822032)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专题重点项目“文学的文化软实力研究”(项目编号:2013A04)阶段性成果。

胡铁生(1953-),男,满族,吉林抚松人,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和美国政治。

赵远(199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塞林格守望者霍尔
洞见塞林格——塞林格诞辰100周年
大桥上的守望者
守望者
不拒绝善于用心的人
汉白路的守望者
这个大童话讲猫(五)名侦探西尼·霍尔
五相无刷直流电动机霍尔容错控制策略
小说《塞林格的信》出版
离子推力器和霍尔推力器的异同
不赴“总统宴”的塞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