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寻俚语的足迹:评介Julie Coleman的《俚语史》

2014-04-09顾翔冯晓田

山东外语教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俚语语言英语

顾翔,冯晓田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踏寻俚语的足迹:评介Julie Coleman的《俚语史》

顾翔,冯晓田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Julie Coleman所著的《俚语史》(2012)一书基于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隐喻描述了整个英语世界从最早期俚语到当今网络俚语的发展历程。该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的俚语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了详尽说明;在分析俚语的历史、特点、功能和地位的同时,也反映了英语语言发展变化的实质及整个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俚语史》是有关俚语的百科全书,对俚语研究、英语语言研究乃至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俚语;历史;英语语言;社会;文化

1.0 引言

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力,是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俚语的演进是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综合反映。Julie Coleman的《俚语史》(The Life of Slang)于2012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一改以往单纯定义的方式,从俚语归类、比较和应用的视角给出了对俚语全新、具体的定义:俚语是高度口语化的语言,与标准英语和英语口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具体的语境决定了具体的表达是否为俚语。同时对俚语的产生、构成、存活形式、使用动机、种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堪称俚语的百科全书。作者Julie Coleman现为英国莱斯特大学英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语语言的历史,特别是词汇史和行话俚语词典。Jonathan Green①(2012)称赞Julie Coleman为无与伦比的俚语词典编纂历史家。Michael Adams②(2012)评价Julie Coleman为最了解俚语的人。

英语俚语属于非标准语言,主要来源于亚文化语言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亚文化语言,是介于亚文化语言(黑话、方言、行话等)和主流文化语言(标准语)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杨秀岚,2012:49)。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俚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概念、构成及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俚语摆脱了以往难登大雅之堂的形象,成为可“登堂入室”的“阳春白雪”,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上。在文学作品中,俚语也并非罕见。俚语的发展顺应了个体、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英语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俚语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国内外收录俚语习语的工具类辞书不断涌现,如《简明美国俚语词典》(杨志达,1986)、NT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Spears,2000)、《英汉俚语大辞典》(肖章,2006)和 American Slang Dictionary(Spears,2007)等,为俚语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查阅资料及检索的便利。Julie Coleman教授自2004年至2010年先后出版了4本《俚语行话词典》(A History of Cant and Slang Dictionaries),收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俚语行话。章文红(1998)、陆励(2002)和杨秀岚(2012)对英语俚语的特点、构成、风格、历史发展倾向和文化源流进行了研究。王金杰(2001)和彭元峰、孙佩婕(2003)对美国俚语的发展趋势和特色进行了讨论。从目前俚语的研究现状来看,许多学者都是研究英语俚语的某一特征或研究某一类型的俚语,且以期刊文章为主;专著大都是以辞书形式出现的,涉及对俚语的系统研究和解释的少之又少。Coleman教授的《俚语史》将整个英语俚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英语俚语的产生、构成、特征、功能和种类等进行系统详尽的阐述,弥补了俚语研究的这一空缺。

2.0 内容结构介绍

《俚语史》全书共十二章。第一章为引言,第十二章为结语,其它十章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至第五章)为俚语的自然史,主要讨论俚语的构成方式、形成环境、存活形式、使用动机或作用;第二部分(第六至第九章)为俚语的地区史,主要介绍了英语世界不同地区的俚语发展,包括早期行话、美国俚语、英国俚语、澳大利亚俚语、新西兰俚语、加拿大俚语、加勒比俚语及其相互关系;第三部分(第十、十一章)为俚语的大众传媒及IT史,主要讨论大众传媒方式及互联网对20世纪和21世纪俚语发展的影响。与传统的俚语研究方式不同,《俚语史》并非单纯地对俚语进行历时或共时研究,而是双管齐下地研究俚语的前世今生,展示了英语俚语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作为全书的引言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概括,包括当下人们对俚语的认知及使用现状,同时对研究的方法和全书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二至第五章主要对俚语从产生到使用的过程进行历时描述。在第二章中,作者先说明了俚语词的词源追溯方法,即找出关于其用法的最早例证。基于此,作者将俚语的构成方式重新概括总结为:意义变化(changes in meaning)、功能转换(changes in function)、形式变化(changes in form)、缩写(abbreviation)、拼写变化(changes in spelling)、通俗词源(folk etymology)、它词的影响(influences of other words)、借词(loans)和拟声(sound or echoic and onomatopoeic)。当然,这些词汇构成机制与标准英语的词汇构成机制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俚语词汇中起源不详(origin unknown)或起源模糊(origin obscure)的更多。由此可见,英语俚语与标准英语的区别不在于其起源或形式,而在于其出现的具体语境和用法。

第三章通过对一战、二战期间俚语形成环境的分析,总结出俚语形成的理想条件:标准化、官方接受的语言形式、等级结构、对个体性和自我表达的真实或潜在威胁、在等级结构底层的群体身份意识、相信一切会更好的信念、群体内只能通过语言表达的摩擦、群体内部的语言变体,复杂的社交关系、一定的连续性、恐惧或某些其它形式的压力以及当权者对俚语的容忍度。然后用俚语的多产团体,如监狱、公立学校、美国高校、青少年及街头团体等来验证这些条件,进一步说明其结论的可信度。

在第四章中,作者主要介绍了新形成俚语存活的形式。俚语形成的理想条件为新词成为俚语提供了可能性。俚语的演进遵循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这些可能演变成俚语的词如何变为真正的俚语?作者通过对一些俚语变体的解释,如一战期间的美国军队俚语、一战后的美国俚语、垮掉一代的俚语(Beat slang)、嬉皮士俚语(Hippy slang)及之后的一些群体俚语,总结出俚语的存活形式主要为:连续运用(continued use)、适应(adaption)、借典法(allusion)和表征法(representation)。

存活下来的俚语会不断传播。在第五章中,作者提出没有个体俚语使用者,无论是俚语词还是俚语使用团体都无法存在。在俚语传播过程中,必须考虑个体使用俚语的动机,Eric Partridge(1954)就此列出17条。Coleman在对Partridge所列的某些原因进行更加详细划分的同时,出于自身研究讨论的实际需要从社会修饰与社会个体性(social grooming and individuality)、代码与暗藏等级(codes and hierarchies)、共有假设与隐性判断(shared assumption and implicit judgments)、交谈的避免(closed doors)、会话的融入与支持的获得(fitting in and winning approval)、地位与知识(status and knowledge)等角度入手,对个体使用俚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个体使用俚语的26个原因,并建立了俚语在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传播模型。

与前五章对俚语进行的历时研究不同,第六至第九章主要是共时研究,描述了在英语世界的不同地区俚语的演进。在第六章中,作者主要对1567年到19世纪中期小偷和乞丐使用的黑话实例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地方性的黑话或俚语词在当时被认为是方言而非俚语。

第七章主要按时间顺序解释了英国俚语的发展。在中世纪,由于不存在标准的英国英语,从俚语的形成条件考虑,作者认为中世纪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俚语。从中世纪末到现代早期,城市社区不断壮大,为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出现了相应的俚语匹配表达方式(slang matches),后来又先后出现了伦敦俚语(London slang)、下层伦敦俚语(the lure of low London)、青年学生俚语(youth and student slang)、蓝领俚语(working-class slang)。到了20世纪,美国俚语对英国俚语的影响日益显著,这一时期的英国俚语更多地与年龄差异及美国影响联系在一起。

第八章主要关注的是美国俚语的发展过程。19世纪,美国俚语的主体已经形成,但由于这一时期的俚语不是民族现象,不可能对其进行完整的记录。19世纪末,随着美国社会分工的变化,出现了专门化和地区化的俚语。到了20世纪,男性在适宜的场合对俚语的谨慎运用逐渐被教养良好的人们所接受。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年轻人长期模仿非裔美国人的语言,尤其是黑人音乐家使用的俚语受到美国白人年轻人广泛的关注,黑人俚语逐渐演变为青年俚语。此外,美国俚语还受到各种移民语言的影响。

第九章中,作者把焦点放在除英美之外的英语国家的俚语发展上。正如俚语在美国的发展,在对标准的民族英语有清晰的界定前,确定非正式民族词汇的地位绝非易事。澳大利亚俚语、新西兰俚语、加拿大俚语、加勒比俚语、印度俚语和南非俚语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果仅仅将起源于并仅限于某一民族使用的俚语定义为该民族的俚语,那么可供追溯的实例将会少之又少。英语国家各地区民族俚语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即使是在人们的活动和出版的书籍中,各民族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在第十、十一章中,作者主要讨论了20世纪及21世纪媒体及互联网对世界范围内英语俚语发展的影响。在第十章,作者通过讨论新闻出版、音乐厅、杂耍、剧院、电影、广播、电视等在俚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认为除了电视节目中的纪实栏目,媒体上出现的都不是真正的俚语,而是俚语的表征。媒体及娱乐产业勾画出俚语的轮廓,使学习世界其它地区的俚语,转变人们对俚语的态度成为可能,但同时也指出俚语的表征具有误导性。通过一系列实例分析,作者认为在英语国家,美国俚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进入各民族俚语中,而且对标准英语的影响也日渐明显。

在第十一章,作者对信息时代俚语传播方式进行了总结,尤其肯定了博客在俚语传播过程的作用。科技进步也使俚语的记录方式发生了变化,计算机使人们能以创新互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俚语。数字化的书籍、报刊,专业词典编纂学家和词汇学家在线提供有关俚语的权威信息资源,使利用在线资源追溯某个俚语词的历史踪迹成为可能。最后,作者援引线上俚语使用实例,对正崭露头角并在阅读该书的俚语多产者提出的新问题给予了详细回答。

第十二章作为该书的结语部分,对整个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包括俚语的定义、表现、创造、使用、记录、俚语与自由、性别的关系和俚语的民族性等问题。最后通过隐喻,作者将俚语归结为一种通过语言表达的态度,与该态度相关的词可用来表示与之相关的群体,再次强调俚语不会独立存在,它是人、关系和语境的产物。

3.0 简评

《俚语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俚语的研究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仅对不同时期和不同群体的俚语进行了详尽说明,还具体分析了俚语的历史、特点、功能和地位。

由于俚语高度口语化,人们对俚语的研究,特别是对俚语史的研究,尤其受到初期资料稀缺的限制。Coleman教授对俚语每一时期、每一形式的说明都有实例参考,使自己的每一个结论都有史可查,有迹可循,在增加全书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同时也为今后的俚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专著不同,Coleman教授的语言通俗易懂,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隐喻,将俚语产生形成的过程比作青蛙从卵到成蛙的整个生殖发育过程,增加了全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学术范围外对俚语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一览俚语的风采。正如乔纳森·格林(Jonathan Green)(Coleman,2012)所言:“任何一个对俚语感兴趣的人都会被Coleman对俚语历史深入浅出的描述所吸引并从中获益匪浅。”

以上这些都是《俚语史》为人称道的地方,但《俚语史》仍有不足之处。俚语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征,然而本书所依据的资料都是关于早期俚语的书面资料。俚语从第一次在交谈中出现到书面实例记载,中间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差。对此,Partridge(1937)基于自己的假设来确定其词典中俚语的初始时间:俚语在被记录下来之前都已使用了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在《俚语史》中,作者列举了自己所用到的实例时,对例子初始时间的标注是基于Partridge的假设还是另有它法,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那么书中对于实例初始时间的标注就值得商榷。另外在讨论俚语历史的过程中,多次提到方言、行话、口语,对于俚语与标准英语的对比,基于各自明确的定义,作者给出了区分二者的明确标准;而对于方言、行话、习语和口语,都以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一笔带过,未能给出区分性标准。

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风格独特,具有标准语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英国学者Hudson(1980)指出,俚语和禁忌语值得社会语言学家认真研究,这将从多方面揭示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新的语言来表达新生事物和概念,俚语能及时反映语言生活的现实变化。Coleman教授对俚语历史的研究,尽管存在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她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俚语形成、特点、地位和功能的详尽分析,不仅对俚语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对英语语言研究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顾翔2012年3月至9月在英国莱斯特大学访学期间受到Julie Coleman教授非常热情的指导,并获赠这部新作,在此向她致以衷心的感谢。)

注释:

① Jonathan Green,author of Green's Dictionary of Slang.

②Michael Adams,author of Slang:The People's Poetry and editor of From Elvish to Klingon:Exploring Invented Languages.

[1]Coleman,J.A History of Cant and Slang Dictionaries.Volume 1:1567-1784[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Coleman,J.A History of Cant and Slang Dictionaries.Volume 2:1785-1858[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Coleman,J.A History of Cant and Slang Dictionaries.Volume 3:1859-1936[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4]Coleman,J.A History of Cant and Slang Dictionaries.Volume 4:1937-1984[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5]Coleman,J.The Life of Sla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6]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Partridge,E.Dictionary of Slang and Unconventional English[Z].London:Routledge,1937.

[8]Partridge,E.Slang:Today and Yesterday[M].London:Routledge,1954.

[9]Spears,R.A.NTC'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and Colloquial Expressions[Z].New York: NTC Publishing,2000.

[10]Spears,R.A.American Slang Dictionary[Z].New York:McGraw-Hill,2007.

[11]陆励.论英语俚语的风格[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4-6.

[12]彭元峰,孙佩婕.美国俚语发展趋势及其语言特色[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63-65.

[13]肖章.英汉俚语大辞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

[14]王金杰.试析美国校园俚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29-31.

[15]杨秀岚.英语俚语的历史发展倾向及其修辞特色[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0):48-50.

[16]杨志达.简明美国俚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7]章文红.英语俚语的特点和构成[J].上海大学学报,1998,(4):62-67.

Tracing the Footprints of Slang:A Review of The Life of Slang by Julie Coleman

GU Xiang,FENG Xiao-tia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1100,China)

Based on the metaphor of the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frog,Julie Coleman's The Life of Slang(2012)outlines the history of slang around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ranging from the earliest records to the latest cyber language.The book interprets the slang of different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s with concrete examples,analyzes the history,characteristics,functions and status of slang and uncovers the nature of English language's change and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transition of the whole English-speaking world.The Life of Slang is an encyclopedia of slang,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es on slang,English language and even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slang;history;English language;society;culture

H034

A

1002-2643(2014)05-0109-04

2014-04-24

本文为江苏社科联项目“大学英语词汇的人文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4jsyw-11)和2014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的部分成果。

顾翔(1965-),男,汉族,江苏如皋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词汇学、语料库语言学。

冯晓田(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俚语语言英语
语言是刀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课堂重地,俚语免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
50个关于午夜狂欢的俚语表达
俗联多趣味 俚语也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