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个人实践
——西双版纳哈尼族民间艺人张树皮的生活史研究

2014-04-09张雨龙

思想战线 2014年2期
关键词:哈尼族树皮服饰

张雨龙

哈尼族是一个农业民族,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民族传统文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但随着橡胶、茶叶等种植业的发展,哈尼族社会的传统农业生计方式以及传统文化都发生了巨大改变。此外,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利用民族文化的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成为哈尼族社会的一种新现象。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快速发展的文化市场,哈尼族文化能否融入现代社会并获得新的发展,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哈尼族民众意味着什么,文化持有者如何才能找到利用传统知识进行新的发展的平台,他们又如何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文化的创新与“传统的发明”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提高人们的自由程度为旨归,以文化商品的形式投入到多民族文化经济广泛的交融中获得经济利益,即文化权利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行为,是民族文化持有者为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的努力实践。[注]参见马翀炜《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出生于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的张卫平(哈尼名农查),从一个农民成长为因制作哈尼族“传统树皮衣”而拥有雅号“张树皮”[注]1965年11月,农查(哈尼族名字)出生在勐腊县勐仑区旧龙乡的哈尼族阿卡人山寨旧龙村(现关累镇旧龙村)。父亲是政府工作人员,母亲是农民,张树皮是家中10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1972年上小学时取汉姓名“张卫平”,现户口簿、身份证等都使用“张卫平”。1998年的昆明旅游商品交易会上,张卫平以树皮为原料制作的树皮衣、树皮帽等作品获得“最佳旅游商品奖”,张卫平由此获得“张树皮”的雅号,“张树皮”从此成为众人所知并接受的艺名。如今,“张树皮”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名字,另两个名字“农查”和“张卫平”已经少有人知道。故该文使用“张树皮”。的民间艺人,最终还获得了“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南民族村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张树皮将自己的绘画技能与雕刻技艺运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明”——即“树皮衣的发明”过程中,并利用国家和政府提供的各种机会与平台,将树皮衣展示在世人面前而获得了“张树皮”的雅号。接着张树皮寻求到了制度性支持与保障,即建立了“树皮服饰展馆”,并申遗成功而成为“非遗传承人”。如今他正在积极扩大发展空间,准备注册商标和建立“阿卡部落”。他的目的就是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看来,张树皮的个人生活史就是一个哈尼族个体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实践史。通过对张树皮个人生活史[注]本文所使用的材料除特别注明外,都来自本人近几年对张树皮的多次访谈和跟踪调查。的研究,可以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如何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等问题。

一、培养可行能力:绘画技能与雕刻技艺

阿玛蒂亚·森认为,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的提高是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且认为“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注][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 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页。发展的主体可以是民族群体,也可以是群体中的个人。在民族文化的开发实践过程中,无论是民族群体还是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可行能力是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实践的基础,因为“行动者自身的可行能力的提高就成为了民族文化资本化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注]马翀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页。对于张树皮而言,在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实践过程中,绘画技能与雕刻技艺是他作为行动者的可行能力提高的核心内容。

绘画是张树皮从小的兴趣所在。张树皮只有约5岁的时候,村里来了一批知识青年,其中年纪较大的一个喜欢画画,虽然当时这个知识青年画家没有教授张树皮绘画知识和技巧,但张树皮的绘画兴趣被激发了,此后他经常自己琢磨着画画。直到今日,张树皮还经常讲到他5岁时的一个故事。姐姐在教室上课的时候,他就坐在旁边画猫。老师看到那幅猫,以为姐姐上课不专心,就狠狠地批评了姐姐。老师不相信那幅画是5岁的小孩画的,姐姐的申辩成了狡辩。但姐姐被“冤枉”反而肯定了张树皮画的小猫很好看。他也开始对自己的绘画有了一点信心。尽管张树皮在绘画方面有如此天赋,但他并没有机会接受系统训练。直到他上小学三年级时才有机会上美术课,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美术课还经常被其他主要课程(语文、数学等)占用。小学毕业后,张树皮没有继续上学,无论怎么看,张树皮都谈不上受过什么绘画方面的专业训练。

张树皮的雕刻技艺则是在建筑公司做木工期间学会的。1981年,16岁的张树皮到勐腊县的一家建筑公司做木工学徒。期间,喜欢绘画的张树皮经常拿着工具在树根和树干上雕雕刻刻的。1984年的一天,张树皮在勐腊县文化馆的朋友处看朋友画画,看了一会儿,自己就在旁边去雕刻自己的树根。碰巧,有位画家王老师过来看了后,对他的技艺大加赞赏。直到这时,张树皮才知道自己做的玩意叫做“根雕”。1985年,在王画家的邀请和帮助下,张树皮精心挑选了几件根雕作品参加了勐腊县文化馆举办的艺术品展览。为了更好地听听观众的真实评价,参展时张树皮故意将作者简介上的名字写成了“张伟平”而不是“张卫平”。没想到张树皮的根雕作品第一次展出,就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1987年,张树皮辞去了建筑公司的工作回到麻木树[注]1971年勐腊县麻木树公社成立,张树皮的父亲调到麻木树公社民政所工作,张树皮家也从旧龙村搬迁到离公社较近的坝落村。1979年张树皮全家又从坝落村迁到麻木树公社驻地,户口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家中进行根雕创作。

张树皮在绘画技能和雕刻技艺方面的自学是兴趣使然,而不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但这两种技能都成了张树皮此后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基础。同时,勐腊县文化馆、风情园、保护区、环境监测站等为他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与机会,培养了他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意识,由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二、“发明传统”:树皮衣的出现

事实上,“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是张树皮“发明的传统”。哈尼族过去并没有所谓的“树皮衣”。“树皮衣”是张树皮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绘画技能和根雕技术,对哈尼族传统树皮布制作技艺进行再创造的结果。“发明的树皮衣”能够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喜爱,不仅是因为他制作的树皮衣既体现了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也融入了符合大众口味的主流文化元素和流行元素,还因为他的艺术创作赶上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迎合了当时游客观光、猎奇的心理,以及满足了游客对他者文化的想象。

1991年底,从景洪回到家中的张树皮依然迷恋于根雕而无心做其他事。这期间,张树皮偶然间发现了一块陈旧的树皮布,这一发现则彻底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那是在1992年的一天下午,张树皮在打扫家里的时候,无意间在父亲的床底下发现了多年未见的树皮褥子,这种树皮褥子是用见血封喉树[注]见血封喉树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省、广西南部、广东西部、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在热带非洲、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分布。见血封喉树用途很多,其树皮厚,茎皮纤维发达,纤维细长柔韧而富弹性,树皮经脱皮、去毒液、脱胶质、晒干等工序,即得到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层,可做麻类代用品和床垫。参见冯文星等《濒危珍稀植物见血封喉的开发利用》,《中国热带农业》2006年第5期。(又叫“箭毒木”)的树皮制成的。过去,哈尼族人家经常用这些鞣制过的树皮做褥子。离开农村多年的张树皮很长时间没见这种树皮褥子了,也不知道这种树皮是从何种树上采集的,更不知道这种树皮布如何制作。他只记得小时候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睡在树皮褥子上,还有很多大人在砍伐森林开荒的时候用这种树皮制作临时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防止尘屑落入头发里。在西双版纳民族风情园哈尼族文化展览馆工作的经历使张树皮敏锐地意识到,树皮褥子和树皮帽子或许可以成为代表哈尼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品,也可能成为旅游工艺品。于是张树皮向父亲请教这种树以及树皮布的制作技能等知识。在张树皮的再三恳求下,原本不乐意的父亲将见血封喉树的特征、树皮布的制作工艺等一一向他讲解了。

经过父亲和其他老人的指点,张树皮寻找到了见血封喉树,开始采集树皮制作树皮帽子和树皮背包,并尝试着在上面镶嵌雕刻有精美图案的其他树皮块,使作品更美观。1992年,张树皮制作的一顶简易树皮帽子被游客以30多元买走。至此,张树皮的树皮帽子第一次成为商品而使得树皮布制作技艺实现经济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是西双版纳旅游大发展的时期,游客们对于“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的旅游工艺品、神秘的少数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特别感兴趣。赋予哈尼族“原始文化”特征的树皮帽和树皮包深受欢迎就不足为奇了。

张树皮在一位 “贵人”的指点下“发明”了新的作品——树皮衣。1992年底的一天,有个朋友对张树皮说:“如果用树皮布制作马夹肯定会很好看,也很好卖。”说完便给张树皮绘制了马夹的草图。张树皮按照那张草图制作“发明”了第一件树皮衣。准确地说是树皮马夹。有学者推测,云南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克木人等在早期使用过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褥子、衣服等。[注]邓 聪:《云南树皮布民族学调查的启示》,《南方民族考古》(第六辑),2010年,第113~134页。但具体是什么时期,是否真正有人穿过树皮衣已经无从考证。但当地哈尼族老人见到张树皮制作的树皮衣后的感慨或许能说明这点。老人们都说:“农查这孩子太聪明了!竟然会用咪迪沙货(哈尼语,指见血封喉树树皮)制作衣服,要是以前的人知道这样做(树皮衣)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没有衣服穿而冻死了。”老人们的感慨在称赞张树皮的聪明才智的同时,也说明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树皮布可以做成衣服,即使哈尼族在早期制作使用过树皮衣也早已消亡而不再被人所知,如今的树皮衣是张树皮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树皮布制作技艺并注入现代元素的结果,是应对社会变迁和旅游业发展而“被发明的传统”。[注]参见[英]E.霍布斯鲍姆,T.兰杰《传统的发明》,顾 杭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

此后,张树皮不断将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注入树皮布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各种款式的树皮帽、树皮包、树皮衣等。这一方面是受现代时尚服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受哈尼族妇女创造性地把时尚元素注入民族服饰的缝制过程中的实践的启发。创造性地使用树皮布制作技艺,使得哈尼族原有的树皮布制作技艺在新的条件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的发展。在传承与发展中,传统的树皮布制作技艺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而新“发明”的树皮衣则在强调“神奇性、神秘性、异域风光”的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强调为“古老的、原始的”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新的“发明”就在不断的话语建构中成为了“传统”。张树皮“发明的传统”——树皮衣,成了他赢得更高更大的展示作品的机会,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关键。

凭借着独特的树皮衣,张树皮有幸被选为代表,参加了1993年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庆典的相关展出活动。虽然这次展出活动不以销售为目的,也没有什么经济收益,但张树皮的树皮衣第一次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第一次在大众面前亮相并受到好评。次年,也就是1994年的一次群众艺术品展览会上。一位台湾客人以200美元外加200元人民币(根据当时的汇率,合计约为2 0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走了张树皮的一件树皮衣。树皮衣第一次成为文化商品实现经济价值,这样的高价使张树皮真正认识到了树皮衣的价值。从此,张树皮更加勤奋地制作树皮衣,并不断琢磨游客对于树皮衣的期望。

在琢磨游客心理而迎合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制作的树皮衣越来越受欢迎,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受西双版纳州代表团的邀请,张树皮作为代表参加了1998年的“昆明旅游商品交易会”。在此次旅游商品交易会上,张树皮不仅售出了不少艺术作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而且他的树皮衣获得了“最佳旅游商品奖”。

“最佳旅游商品奖”可以说是对张树皮琢磨游客心理和预期的回报。他由此得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提高他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并影响他一生的“张树皮”的雅号。在旅游商品交易会结束后的西双版纳代表团座谈会上,代表团团长对获得“最佳旅游商品奖”的树皮衣作了高度评价,并建议从此用雅号“张树皮”称呼树皮衣的制作者“张卫平”。张卫平也欣然接受了这一雅号。“张树皮”的艺名由此产生。这个雅号是对张树皮的树皮衣制作技艺的肯定,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身份、社会地位的标志和符号。

三、寻求制度性保障:从“树皮服饰展馆”到“非遗传承人”

实现民族文化资本化要有相应的社会与制度基础,在实践过程中也少不了必要的制度性激励机制和保障,因为制度性保障是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间相互转化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张树皮依然是居无定所、毫无归属感、四处“讨生活”的“民间”艺人,时有时无的参加展会的机会并不能给他带来稳定的收益与保障。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给予他固定的平台、稳定的收益的地方(或者说是“单位”),使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得到制度性保障。特别是1999年世博会期间受骗的经历使张树皮更加坚定了寻求制度性保障的决心。

获得“最佳旅游商品奖”的张树皮不仅拥有了“张树皮”的雅号而声名远扬,而且有了更多展示自己作品和才华的机会和平台。然而,通往更大的成功之路却也并非总是平坦的。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为许多制作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人提供了向世人展示作品的机会。但是,对于张树皮来说,昆明“世博会”却是与他的一次挫折相联系的。因为缺乏经验,张树皮轻易相信了一个自称昆明“世博会”展会的“负责人”,当天满怀希望来到昆明后发现,他进不了主会场,只能屈就在这个所谓负责人的店铺里。最后,他发现这个“负责人”只是个小商贩。张树皮在这个小商贩的铺面待了半个月,一件作品也没有卖掉。小商贩也开始担心他挣不到钱,没有钱继续付租金,也就在收了第一次租金之后将他赶了出去。

受骗后的张树皮并没有回到西双版纳,而是留在昆明寻找新的机会,他相信昆明会有更多更大的机会,也意识到面对外界时“个人”的无力与“组织”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在昆明寻找可以为他提供展销机会的“组织”。张树皮到昆明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温泉酒店打工。碰巧,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就在这家酒店的对面。工作之余,他注意到了这个博物馆,并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博物馆内的许多民间工艺产品不仅使他感到亲切,而且也使他相信这也应该是他的去处。2001年初,他寻求到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的帮助。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为张树皮提供了一间免费铺面和参加各种展会的机会。在民族博物馆的帮助下,张树皮参加了2001年和2002年的昆明旅游商品交易会,参展作品分别获得了“优秀旅游商品奖”和“最佳旅游商品创意奖”。2002年和2004年还分别到北京和上海参加展会。此外,2001年,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邓聪老师为张树皮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哈尼族树皮衣的制作技艺和流程。张树皮及其树皮衣也通过影视资料的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知。张树皮利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提供的更大平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知名度的同时获得更大的机会和权利。张树皮知道,自己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只是受帮助的“落难者”,他们给予自己的只是有限的帮助和临时性的保障,这不是他希望得到的。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位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对面的“云南民族村”。[注]始建于1992年的云南民族村是反映和展示云南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云南民族村通过25个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水幕电影等向游客展示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这些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张树皮发现在云南民族村内向游客出租树皮服饰照相收取租金是个好商机,是他进入云南民族村的绝佳机会。2005年,张树皮向云南民族村管理部门提出租摊位的申请。经过多次讨论,云南民族村批准了张树皮的申请,出租了一间“哈尼族村”的房屋给张树皮,约定头3个月免费,往后按销售额的30%提取管理费和摊位费。张树皮的根雕和树皮服饰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租树皮服饰照相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购买各式各样的根雕和树雕。更让张树皮高兴的是,许多到云南民族村考察的各级领导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云南民族村的管理层更加认识到张树皮及其作品的价值。于是,云南民族村和张树皮及其妻子签订了聘用合同,建立“树皮服饰展馆”,张树皮夫妇就在“树皮服饰展馆”制作、展示树皮衣、根雕等作品。签订聘用合同使张树皮成为了云南民族村的村民,有了“组织”保障,也有了归属感。同时,“树皮服饰展馆”的建立使他有了展示自己作品固定的平台,有了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的可能。

劳动合同和“树皮服饰展馆”制度性地保障了张树皮的工作、待遇和创作平台,张树皮的心理从此感到踏实、安心,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创作中。张树皮在“树皮服饰展馆”里“发明”了更多的作品,如树皮裙子、树皮灯罩、树皮腰带、树皮脸谱等。这些艺术品深受游客喜爱。参观“树皮服饰展馆”的客人越来越多,除了普通游客外,几乎所有到云南民族村视察的国家和地方领导人、外国政要、影视明星等都要参观“树皮服饰展馆”。“树皮服饰展馆”也逐渐成为云南民族村内人气很旺的展馆之一。张树皮本人也受到了云南民族村管理层的重视和尊重。2007年,管理层主动征求了张树皮的意见后,为张树皮的“树皮服饰展馆”更换了更大的房屋。云南民族村主动为张树皮更换更大的房间这件事使张树皮深深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事实。尽管他更希望能够在体现其家乡建筑风格的杆栏式的房子里创作树皮衣等哈尼族民间工艺品,但他也愿意在蘑菇房里工作,因为,不管是版纳的,还是红河的,只要是哈尼族的就行。毕竟自己是哈尼族艺人,只要能在“哈尼族村”向人们展示自己作品中凝聚的哈尼族文化即可。

张树皮的名声越来越大,他的工艺品的价格也不断上涨。许多游客都愿意出高价购买树皮服饰和根雕作品。刚开始,张树皮高价出售了许多作品,但没过多久,他的作品就供不应求了。张树皮发现:制作树皮衣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游客需求的增长速度;还有,见血封喉树越来越少且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采集树皮变得越来越困难。没有足够的制作原料,就意味着已有的树皮服饰将很快售完。没有了树皮服饰,张树皮也就不成其为张树皮了。因此,张树皮决定只卖极少量的树皮服饰给博物馆作为收藏。有一次,一位葡萄牙游客希望以巨资买断张树皮的所有作品,并连同张树皮本人一起带到葡萄牙,但被张树皮谢绝了。

虽然不再能够直接通过出售根雕和树皮服饰获得经济收益,但张树皮却在“张树皮”的名头中发现了更大的商机。以各种植物种子为原料的手链、挂件等手工艺品是比较受游客喜爱的。来参观张树皮的“树皮服饰展馆”的游客总是络绎不绝,这就使张树皮自己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手链和挂件能够有很好的销路。2012年,他的手链和挂件的销售收入每天约为500元,除去成本后的利润约为200元,全年的纯收入约为7万元。

张树皮现在也很清楚:游客愿意出高价购买张树皮的作品,特别是葡萄牙客人希望出巨资买断张树皮的作品,并希望把张树皮带到葡萄牙,看重的不仅是张树皮的作品本身,更看重的是作品蕴涵的文化,以及雅号“张树皮”的价值。而游客们愿意在“树皮服饰展馆”内购买旅游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手链、挂件等手工艺品,主要是因为这些手工艺品都出自著名景点:“云南民族村”的著名展馆“树皮服饰展馆”内的著名民间艺人“张树皮”之手。游客消费的是手工艺品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也通过消费出自名馆名家之手的作品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云南民族村为张树皮提供了传承发展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和获得经济社会利益的平台,也为张树皮提供了成为大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机会。在全国各地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云南民族村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列入“昆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西双版纳州没有考虑将树皮布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的情况下,来自哈尼山寨的张树皮却在昆明这个大都市成为了“昆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云南民族村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源自西双版纳哈尼族社会的传统的树皮布制作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经张树皮的创造性运用而在城市(云南民族村)获得新的发展,最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充分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相遇而被建构出来的新的文化成果”。[注]马翀炜,代世萤:《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常生活事象的脱域、入域与发展》,《思想战线》2012年第5期。

如果说,建立“树皮服饰展馆”是云南民族村发现并重视张树皮的作品而给予固定的保障,那么,“哈尼族树皮布制作技艺”申遗成功且张树皮成为“非遗传承人”,则是政府部门对张树皮所持有的民族文化与技艺的制度性认可。这些为张树皮个人实践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过程中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等相互间的转化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四、扩大发展空间的追求:

注册商标和建立“阿卡部落”

建立“树皮服饰展馆”和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使得张树皮获得了制度性保障,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现其文化资本转化的机会。而意在追求个人更高价值的实现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张树皮,开始考虑进一步扩大个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空间。他如今正在筹划注册商标和建立“阿卡部落”。

生活在大城市的张树皮首先要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以拓展实现个人价值和文化资本化的空间。要融入城市生活,张树皮不仅要进行文化调适,也要应对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对于很早就进入城镇生活并已在昆明生活10余年的张树皮来说,适应城市文化已不算太难。更大压力是来自于买房、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等现实需要。为了有个家,无力承担昆明城区高房价的张树皮选择到离昆明90多公里的石林县城买房。一是石林县城的房价在张树皮能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石林不仅距离昆明较近,并且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林)”所在地,还是全国著名旅游景区,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非常大。

在石林县,张树皮认识了当地有名的彝族特色餐厅“普世老民族”的老板,两人成为了好朋友。张树皮得知这个朋友已经将“老民族”注册成为商标,并且“普世老民族”餐厅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已成为当地餐饮业有名的品牌。这个朋友通过注册商标获得成功的经历,使张树皮开始意识到商标和品牌的重要性。并且,2013年以来,许多商标注册代理商主动找到张树皮说明注册商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希望能够代理“张树皮”的商标注册业务。这使张树皮也越来越认识到:在知识产权屡屡被侵犯、许多品牌屡屡被他人抢注商标的当今,只有根据《商标法》将“张树皮”登记注册成为注册商标,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避免被侵权,也才可能凭借“张树皮”这一品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目前,张树皮正在筹划注册商标“张树皮”或“树皮张”,并将该商标用于计划在石林县城内开办的“张树皮茶室”或者“张树皮工作室”。工作室主要提供普洱茶品茶、普洱茶销售以及展示根雕和树皮服饰。张树皮相信“张树皮”这个品牌不但可以保证自己的根雕和树皮服饰作品不被侵权,还可以吸引许多客人前来品茶、购买茶叶。这样,他在传承与发展根雕技艺和树皮服饰制作技艺的同时,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或许还能传播西双版纳哈尼族的(普洱)茶文化。

个人价值的逐步实现,使张树皮不断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基于自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2009年,张树皮向关累镇政府提出由政府投资建立“阿卡部落”的设想。张树皮希望移植大量的见血封喉树到“阿卡部落”里,并在“阿卡部落”里展示根雕、树皮服饰以及哈尼族阿卡人的其他民间工艺品,还要经营餐饮和休闲娱乐项目。将“阿卡部落”建成集展示西双版纳哈尼族阿卡人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部落”。目前,张树皮建立“阿卡部落”的梦想尚未实现。在他看来,梦想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关累镇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建“阿卡部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张树皮正打算向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政府提出建立“阿卡部落”的设想,他认为,只要哈尼族乡政府更加重视哈尼族的文化传承发展问题,他建立“阿卡部落”的梦想可能会在此实现。这就是张树皮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一些理解和解读。张树皮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应该会给自治主体民族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平台。此外,张树皮建立“阿卡部落”的设想还表明他对哈尼族文化回归传统的愿望。一是“阿卡部落”中的“部落”一词就带有“原始”、“传统”等色彩。二是张树皮希望寻找森林中为数不多的见血封喉树并移植到“部落”里保护起来,同时向人们展示西双版纳哈尼族“穿着树皮服饰穿梭在见血封喉树林中”的“原生态场景”。

五、结 语

张树皮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的个人实践过程既实现了个人的发展,也实现了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生在西双版纳哈尼族山寨的张树皮将绘画和雕刻技能运用于哈尼族传统树皮布制作技艺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树皮衣。张树皮制作的树皮衣在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主流文化元素,深受人们喜爱,他本人也由此获得了“张树皮”的雅号。凭借“张树皮”的雅号,张树皮有了更多的展示作品和自身才华的机会,拥有了“树皮服饰展馆”和“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名号。在这个过程中,张树皮个人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收益,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如今的张树皮希望通过注册商标“张树皮”和建立“阿卡部落”来拓展个人价值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

张树皮的个人实践也表明,进行民族文化资本化实践,必须理解现代社会的特点并寻找新的平台和机会。在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非常频繁,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包括少数民族村寨在内的部分农村甚至成为“空心村”。人口的外流使得仅仅通过民族村寨内的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村民的日常生活来传承民族文化变得十分困难。而国家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政策,也为民族文化在新条件下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必须转变原有的只能在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才能有效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转而在民族地区民族村寨以外的更大范围内积极寻找新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努力践行民族文化资本化以实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哈尼族树皮服饰
窗下的树皮小屋
动物“闯”入服饰界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咦,动物们都说爱树皮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