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

2014-04-09栏目主持人彭兆荣

思想战线 2014年6期
关键词:遗产主持人文化遗产

栏目主持人:彭兆荣

生生遗续代代相承

栏目主持人:彭兆荣①

主持人言

遗产是一个人类永久性话题,它迎合了全球性的 “遗产事业”,也契合我国的 “遗产运动”。我们希望借助这个栏目洞开一个遗产学研究的窗口,努力做到外接国际,内联本土;理论与实践兼备,精神与身体并重。本期的两篇文章即显示如此用心。

Graburn教授的文章为我们理解人类遗产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反思维度: (1)由时间所规定的性质。 (2)人们对对象的选择性社会传承方式。遗产是一个“新”(当今遗产事业被赋予的意义)而“旧”(自古存在并传承下来的特定事物)的概念。无论今天对遗产的分类如何,本质上说它都是文化的,无论其是物质的或精神的;有形的或无形的。遗产的继承在性质、范围上不断地变化,从祖产——主要表现为 “私产”,变成了公众化认同的对象 (公产,今天则集中表现为 “国家化遗产”);这一过程表现为有意识的选择、明确的价值,以及被公众分享的部分。人们在历史中对历史遗留的认可和放弃——使之成为 “遗产”或 “垃圾”,取决于人们所进行的文化甄别和选择。其中奖励制度便成为甄别和选择的一种有效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制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甄别、选择和奖励。在这个选择机制中,博物馆成为一种特殊的对遗产的固化形式,它将社会价值的再生产体制中的选择——确定哪些 “文物”为珍品,并使之配合于市场交换机制。逻辑性地,遗产便被划分为两类物品:一类具有持久特性而趋向于在时间流逝中价值的递增;而另一类则是由于易耗或被丢弃而计划被报废。前者是 “文物”,后者是“垃圾”。遗产的消费价值在大众旅游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 “标识物”。旅游人类学家马康纳有一个著名的公式:地点+标示物+旅游者=旅游景点。许多人,包括组织机构 (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趋向于持这样一个观点:大众游客是消费、耗损、破坏甚至毁灭遗产的罪魁祸首。孰不知,今天的游客与遗产原本是不能分开的;纵使发生遗产的被破坏,遗产作为标识物 “吸引”、 “招揽”、 “勾引”游客的 “罪责”也是不可不追究的。旅游消费的大众方式与遗产保持的普遍意识作为当代世界性的话题,已经不再是要或者不要,而是怎样要和怎样不要的问题。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可以成为我国在认识、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的参照。也是我国 “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支撑。

“遗产”与 “传承”具有不言而喻的同质性。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看到、感到、摸到各类遗产,都有赖于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传承以人为本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载体,以人为活体。在各种 “体”中, “身体”是基本的、基础的。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没有身体的传承便无遗产可言。李菲博士的 “身体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型”一文是近年来身体转型理论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探索。其中身体的各个视角转换,从身体的认知、经验、“思/在”等哲学现象学,到话语、资本、惯习等实践社会学,到分类、技术、传授等遗产学方法论一并纳人讨论。同时兼顾中西方在身体认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所呈现的独特性。值得一读。

①主持人简介: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11&ZD123)首席专家 (福建厦门,361005)。

猜你喜欢

遗产主持人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主持人语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