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历史中方法问题探析

2014-04-09朱杨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采访者方法论史料

朱杨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口述历史中方法问题探析

朱杨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口述历史既是收集传播史料的方法,又是全部或部分以这种史料为依据的文献,也是一种阐述历史的方式。口述历史方法论的研究主要从采访者、受访者及研究者三个角度进行,在具体的开展上较多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有着跨学科的特点。回顾与总结我国口述历史实践中方法论、具体应用方法,提出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完善,重视跨学科合作,加强法律意识及法律保障的建议。

口述历史;方法;回顾;认识。

口述历史(Oral History),又称口头历史,口碑历史。就是将储存在当事人记忆中的各个时期、各个历史事件、自己或他人的各种经历、见闻,通过访谈,用口头表达的方式,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等手段,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的互动,经过整理,编著,保存及传播当事人对历史的记忆。①岳珑:《试论口述历史研究的功用与难点》,《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8卷第1期,第94-98页。

口述历史既是收集传播史料的方法,又是全部或部分以这种史料为依据的文献,也是一种阐述历史的方式,这是其与口碑史料的区别。学界认为口述历史定义还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其中广义上还包括了神话、传说、民俗等内容,而这些从口碑史料的角度看,都可以涵盖在内,这个定义本身是从口述历史资料来源的角度而言的,这样口碑史料和口述历史就没有很清楚的区分。笔者认为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是体与用的关系,口述历史以口碑史料为基础和来源。口述历史虽然在中西史学界都是古已有之,但是真正兴起发展则是到了近代之后,伴随着西方“新史学”的兴盛,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现代录音、录像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档案馆业务的创新而逐步发展起来。口述历史具有叙述性、客观性、社会性、内容广泛性与普遍性的特点。口述历史能够让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与更为丰富的历史细节,尤其是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反应;补充文献之所缺;拓展史学研究领域与层次、口述历史目前正广泛应用于经济史、科技史、劳工史、政治史、文学史、社会史、家族史、女性史、民俗史等史学研究领域。由于目前学界对口述历史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存在不同观点,而这些不同观点又来自口述历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方法上的差异,本文拟通过对口述历史开展过程中具体方法、难点问题进行回顾,并梳理口述历史开展过程中关键环节,从而能够提升口述历史的具体实践能力。

一、对于口述历史开展中方法问题的学术回顾

口述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地区兴起,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内外学界交流的频繁、理论探讨的深入而发展。目前学界对于口述历史开展中方法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方法论、实践方法与实践反思三个方面。

在方法论上,有文章概括出口述历史中四种不同而又相互依赖的关系:(1)、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关系;(2)被访问者与历史现象的关系,(3)访问者与历史现象的关系;(4)访问者和被访问者同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①[美]J·福克斯,黄育馥:《面向过去历史之窗:口述历史入门》,《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41-42页。②[美]M·海德,朱小红:《哲学诠释学和经历的交流——口述历史的范型》,《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第42-43页。这一论述是对口述历史中实践双方及历史现象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也是口述历史方法论的基础。

在实践方法上,一是关于不同学科方法在口述历史实践上讨论。常规的研究需要的是历史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由于口述历史实践的特点,需要新闻传媒知识与采访技巧、应变能力,心理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这些跨学科知识如何应用的探析文章也日益丰富。二是新技术、新媒体参与口述历史上讨论。由于摄影、录像等技术引入口述历史的实践之中,这些技术的操作与口述历史之间关系、作用等问题,也成为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之一。三是参与口述历史实践的组织者形式更趋多样化,图书馆、档案馆等组织机构也参与其中,从而导致在实践上呈现出与个人采访所不同特点。例如对于档案单位收集、收藏、管理和使用口述史料问题,李小江的《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一文就曾展开了论述。③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中国档案》2006年第1期,第25-27页。

在实践反思上,定宜生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是在口述历史处于升温阶段泼出的一盆“思辨冷水”,他提出了跨学科应该慎重,口述历史要立足文献为基础以及口述历史的保存形式等方法上的思考。④定宜生:《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5卷第3期,第2-5页。而随着口述历史的进一步开展,像对于受访者尊重这些细微但很重要的问题也陆续提出,⑤杨红军:《收集口述历史资料的必要性及方法》,《北京档案》2003年第2期,第34-35页。通过具体科研项目阐述口述历史的方法文章出现,对于口述历史方法的探究也进一步深化。齐洪深在《关于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一文中,从对象、手段、队伍、方法与原则五大角度论述了自己具体开展口述历史调查的方法,是开展较大规模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的典型。文中明确提出了尊重历史的原则,尊重口述者本人意愿的原则,这中间是否存在冲突是值得思考的。

综上,口述历史在进入21世纪之后,在方法论、具体方法和技术层面都有新的提升和发展,这对于口述历史的开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二、对口述历史开展中方法问题的认识

通过回顾口述历史开展中方法问题的论述,笔者认为在开展口述历史中应该注意的方法问题,从开展主体角度分析,分为受访者与采访者两大方面;从开展访问过程角度分析,分为访问前、访问中与访问后三个阶段。

从开展主体角度看,这里主要讨论双方应该具备的素养:

首先是采访者。通过前人论述看,采访者有个体和组织(单位)两种情况。虽然个体是采访活动的最终执行者,但是在目前学术课题化、团队化的趋势下,组织(单位)在开展口述历史活动中也扮演者重要角色,组织主要应该做好课题确定、任务分工、事先沟通这三件事项。而个体就是个人,从素养层面,应该具备历史意识,即对历史有敏锐的感知度和把握力,具备尊重意识,尊重历史与尊重受访者;从专业层面,除了历史学相关专业知识外,心理学、新闻采访技巧、电子设备使用这些必要的和具体技术层面的知识储备也十分重要。

其次是受访者。由于口述历史开展主题不同,对于受访者具体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与主体相关,身体状况能够承受采访任务这两点无疑是对受访者最基本的要求。

从开展过程角度看,这里主要讨论开展过程中具体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是采访前。笔者认为采访者应该针对本次采访主题,一方面熟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另一方面熟悉受访者个人人生经历,一上来就去采访的方法不可取,最好在正式采访前能够有几次非正式的互动交流,详细了解受访者人生经历,寻找其人生经历中同研究课题有关的重要信息,并寻找深挖历史信息的线索。依据这些了解的情况,拟定采访提纲,提纲宜采取开放式问题,不宜采取、“是不是”、“要不要”这样的封闭式问题。同时要了解受访者的生活习惯、方言状况,从而为正式采访设定时间、是否需要配备方言翻译这些具体问题准备。而采访对象的选择,将直接影响采访主题的方向,这里笔者认为采访对象的选择应该与采访主题相关联,其次考虑采访对象的层次性与全面性。例如日据时期沦陷区教育问题,既要采访当时沦陷区学生,也要采访老师,有可能还要采访到当时的教育部门官员。

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口述历史采访的相关法律法规,更多采访都是通过人缘、交际圈进行,这对于以后口述历史的发展是不利的,且涉及到一些法律法规问题应该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将口述历史采访活动予以法律法规的规范。同时,采访者也应该同时提升法律意识,在采访前对于相关法律责任应该予以清楚说明,需要时形成文字合同,双方明确民事法律关系。

其次是采访中。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问题,有的学者提出采访者要能够站在受访者角度,也有的提出采访者应该超然,这个分歧归结就是采访者态度问题,笔者认为采访者要想获得最大的采访效果,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后期处理口述史料时,自然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二是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历史意识,对于一些能够当场求证的问题,应该予以求证,求证的问题无外乎时间、地点、人物这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

另外,采访中也应该同时收集相关图片、实物等资料,为口述历史的博物馆化打下基础。

再次是采访后。采访中得到的资料是口述史料,采访后对口述史料进行处理的结果才是口述历史。采访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采取什么形式保存口述史料、录音与录像是基本形式。正式采访的原版录音、录像是一手资料,之后的整理性文字与剪辑性录像则为二手资料。整理的过程应该以时间为先后顺序,对于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应该辅以文献资料并考证。在整理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同受访者互动,征求意见,核对问题。

口述历史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是随着口述历史的开展,同其他领域的结合,例如电视纪录片、博物馆,口述历史的方法日趋成熟与规范,在方法上达成的共识越来越多,在技术层面上的创新也不断涌现,这是口述历史在方法上所取得的成果与进步。

三、对口述历史开展中方法问题的建议

通过上述回顾及分析,口述历史的开展,在方法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这对口述历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历史学学科的发展及跨学科合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在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总结、跨学科合作及法律意识、立法保障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与完善。

第一,口述历史在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两个层面的总结与提升。方法论的总结离不开口述史学理论层面的提升与突破,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又对史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史学理论方面,口述历史应该明确自己的范畴、特色、地位等基本问题。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探讨,例如,口述历史是目的还是手段,口述历史与口碑史料联系与区别,口述历史与史料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领域的关系,等等。建立一个内涵明确,范畴清晰,特点鲜明的口述历史方法论体系,这是方法论层面提升的主要标志。

在具体方法方面,总结应着眼于“实践”,而非方法论的具体化。由于口述历史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参与主体上又具有广泛性,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人可做”,所以制定具体流程尤为必要。流程制定应详细、具体且明确,对开展步骤、时限、方法及注意事项都可以有详细的规定,这样有助于初学者掌握,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科学化、精确化的要求所在。

第二,进一步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口述历史同社会学、心理学、档案馆学、博物馆学等学科联系密切,直接运用了社会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心理分析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跨学科的合作的必要性由此可见。同时,摄像、录音等技术的引入也是对方法层面的促进。进一步的跨学科合作,还可以在学科项目的联合申报、攻克,合作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的建立等制度层面上提升。口述历史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是历史学科同其他社会学科之间联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各种社会学科的方法引入实践之中,史学方法论的范围得以扩大,内容进一步丰富,人文社会学科交流,特别是方法层面的交流加强。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社会学科方法与历史学科方法的关系如何、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存不存在社会学科方法取代史学方法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跨学科合作在方法层面需要探求。笔者认为社会学科方法引入口述历史实践之中,其服务对象是历史学,在处理成果时需要按照历史学科自身要求进行。所以明确目的是社会学科方法在口述历史运用的关键。

口述历史的开展主体近些年日趋多样化,已经不局限于唐德刚先生时代的个体采访,或是高校研究机构。档案馆、博物馆、电视媒体等机构进入口述历史领域,极大促进了口述历史的发展。以组织机构的形式开展实践优势在于,资金、技术更有保障,调查范围更为广泛,取得成果更为丰富。同时这些机构亦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档案馆在保存资料上有着特别的规定,如何编档、如何保存、如何调阅这些问题既属于口述历史成果整理上的问题,也属于档案馆学范畴。电视及其他媒体平台参与口述历史,对于口述历史成果的普及贡献最大。口述历史的成果应与媒体传播相配合,既要保证成果的完整性,客观性与真实性,也要考虑媒体传播的需要。例如,在对受访者采访者,其所说内容那些需要解说,那些需要更正,那些需要补充,则史学工作者与媒体工作者的配合十分重要。

第三,研究者、采访者及受访者都要提升法律意识,立法机构要加快相应立法步伐。目前口述历史的成果形式多样,特别是随着大众媒体的加入,这些成果也逐渐为大众所知。在采访、整理使用及传播过程中都会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特别是在知识产权、隐私权等具体法律问题上,因此加强法律意识,加快立法步伐更显必要。在这一点上,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实践与经验,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可以加以借鉴。在现有条件下,采访者与受访者事先沟通,不能仅仅通过口头形式达成协议,对于成果的整理、使用等关键问题应该订立文字协议,双方确认。由于现在口述历史的成果发布渠道相对多样,除了整理成文外,还有的是通过纪录片等形式,所以这里要特别注意成果的使用方法与范围问题。有些整理后成果应明确注明是否可以作为研究资料使用,是否可以注明出处,是否需要进行隐私保护处理等要点。

口述历史活动的开展由于本身实践性强,对具体方法的研究、运用相对史学其他领域更显迫切。具体方法有流程化、精细化发展的趋势。实践主体的多样化、组织化本身也要求在方法上进一步创新,在合作上做好分工与协作。口述历史的参与者在准备、调查、采访、整理与研究的不同阶段,都应加强法律意识,注意保护自身与受访者等相关方的权益。

On the methods in oral history

ZHU Yang

Oral history is not only a way of collecting and spreading historical data,but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ata wholly or partially,a method of elaborating history.Research on the methodology in oral history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the interviewers,the respondents and the researchers.Methods in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are often emp loyed.The autho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methodology and methods in oral history,gives suggestions as to improvement,proposes that more attention be given to interdiscip linary cooperation and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legal security be strengthened.

oral history;methods;review;awareness

K061

A

1009-9530(2014)04-0087-04

2013-04-11

朱杨(1984-),男,安徽大学历史系2014级博士生,研究方向:近现代思想文化与桐城派研究。

猜你喜欢

采访者方法论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研究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史料二则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情感引导在人物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作用探析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