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和生学”运思轨迹略述
2014-04-09钱耕森
钱 耕 森
(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
首先,我非常感谢黄山文化书院在成立25 周年庆典之际,特举办座谈会研讨我的拙见“大道和生学”。同时,我非常感谢大家拨冗并冒着严寒大驾光临予以指导!
一、缘起于“和为贵”
当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亟需国内外都具有和平的环境。因此,先提出了要“稳定”,接着就提出了要“和为贵”。我第一次听到中央提出“和为贵”,是李瑞环以全国政协主席身份于1994年10月5-8日,出席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孔子诞辰2545 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开幕式时,在致词中谈到了“和为贵”,这可能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谈到这句名言。
我有幸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代表出席了这个盛会。我在会上发表了我的拙作《“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所谓“新论”,就是我明确提出了“和生学”,受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年后的1996年1月,我的这篇拙作《“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在台湾《孔孟月刊》第401 期上刊出。编辑部审查通过的意见为“立意甚佳”。
这次会议与几个刊物的接二连三的发表,给我提出的“和生学”以很大的鼓励,大大增加了我研究“和生学”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我深入研究“和生学”的信心。
二、提出“和生学”
我完全认同《论语》所说的“和为贵”,但我更加认同史伯所说的“和生学”(《国语·郑语》)。因为我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结果是:首先,从时间上看,史伯的“和实生物”说,比起“和为贵”说,时间更早,要早二、三百年。其次,从内容上看,这是重点,史伯的“和实生物”说,比起“和为贵”说,内容更深刻,价值更大。“和为贵”认为“和”之所以“为贵”,仅在于作为“礼之用”而已;但“和生学”则认为“和”之所以“为贵”,并非仅仅在于作为“礼之用”,而是完全在于“和实生物”,这就是说“和”之所以“为贵”,就“贵”在“和”的确可以生物、生万物,当然也就包括了生礼以及生礼之用在内。
所以,我在认同有子与孔子的“和为贵”的同时,很自觉地提出了应该追溯到、回归到史伯的“和生学”的新的要求。于是,我指明“和为贵”说是对古已有之的“和实生物”说的修正。而“本文则要进行修正之修正,以恢复古义”。并且,我明确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大胆地改为“(礼)生物之用,和为贵。(先王)人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生物节之,亦不可行也”,写于拙作《“和为贵”新论——儒家与现代化》一文之内。我的“和生学”的理念,就是这样地提了出来。
史伯的“和生学”的主要贡献有5 点:
第一,明确回答了万物生成论的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夫和实生物”,“和”确实可以生万物,万物的确由“和”而生。
第二,又明确给什么是“和”下了第一个定义:“以他平他谓之和。”这个定义充分揭示出和之所以能生物,能生万物的内在根据、本质原因和逻辑论证。因为,“和”既固有着“他、他……”的“多元的他”,又固有着“他”与“他”之间必须具有“平”,即“平衡”的关系。
为什么“和”产生万物必须要有“他与他”的“多元的他”,至少是必须要有“两个他”呢?
因为,如果守不住两个他这条底线,只剩下一个他,换言之即只有同一个自我,那就产生不出新事物。例如,同一个品种的土豆,不但无法增产,而且还不断减产,直至被淘汰,无以为继;而杂交稻就由于是不同的稻种相交而成,即由于是他、他、他多种稻共同构成的,就可以增产丰收。又如,人类的可持续的发展,自远古先民起,就深知近亲不能繁殖,同姓不婚,只能异姓通婚。同时,孤男寡女或同姓恋或丁克族,都是无法生出新生婴儿的,是要断子绝孙的,人类是要灭绝的。所以,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他主张“取和”而“去同”。不难想象复杂的新事物的产生,就需要两个以上的他,更多的他。因此,上限的他,是不封顶的,可以有无限个他,万物于是乎得以生成。
为什么“和”产生万物、产生新事物时,他与他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的呢?
什么是“平”呢?所谓“平”,就是指“平衡”而言的。构成新事物的元素是他与他,而他与他原本是各有其性,各有其质,各有其价值,各有其利益,各有所需……一言以蔽之是各异的。于是,就很容易产生分歧、矛盾、对立,直至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或者是你死我活,或者是你活我死,或者是两败俱伤,或者是同归于尽,或者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是决不会有双赢,更不会有皆大欢喜。而要想有双赢,有皆大欢喜,就必须善于“平衡”他与他的相异之处(其实这就是“求同存异”)。例如,“和羹”的制作,就是靠手艺高超的厨师去不断调和各种不同的、相异的主料、辅料、火候,使他们达到“平衡”的状态,即恰到好处的“和谐”状态而成的。
所以,我不仅认同把“平”解释为“平衡”,我还把一个“平”,新解为3个“平”,即“平等”“公平”“平衡”,当以“平衡”为主,为基本。而且又把“平衡”新诠为“和谐”。请参看我用以分折并证明的“和羹”与“联合国”的两个实例。
史伯强调了和的作用,却没有谈到“斗”的作用。但是,如果大敌当前,强盗拦路抢劫或者破门而入时,侵掠者强行入侵时,为了保卫自己、保卫民族、保卫祖国、保卫人类、保卫世界和平,就得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直至斗到最后胜利。这时,斗争是必要的。但是,斗争的目的还是为了恢复和平,保卫和平,发展和平,建设持久和平。可见,人类不同于动物,好人不同于坏人。所以,“和”“和平”“和谐”,是人类的最大价值,是人类的常态,是人类最大的理想与追求。至此,还不足以证明史伯的“和生学”的价值与贡献是莫大的吗?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吗?
所以,史伯的这个定义很经典,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第三,史伯的“和生学”把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与“和”“和谐”的两种优秀的传统精神,创造性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发扬光大。
第四,史伯的“和生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明显是受了史伯的“和同之辨”的影响。老子的“道生万物”说,则更是受了史伯的“和生学”的影响,详见后说。
第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益于实现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及联合国的和平与发展的伟大理想。
尽管史伯的“和生学”很有哲理性,是很高的智慧,具有很大的价值,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老师没有教过我,我也没有教过学生。因为那时流行的只是“斗”“斗争”的哲学。我是自己阅读古文献时看到的,自家“体贴”出来的,印象很深。所以,当人们一开始讲到“和为贵”时,我立即就联想到了史伯的“夫和实生物”,探索成自己所谓的“和生学”。不过,才起步不久,还很不成熟,请多指正。
三、从“和生学”到“大道和生学”
万物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可见,按照老子的说法:“道”生万物,并非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像有的宗教神话所说的只用了“六天”这么短的时间就创造了世界,而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无止境的过程。“道”生万物,是由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万物的逐渐增多的长过程,是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有限到无限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永远的,没有尽头的。因为,我们中国的先哲对万物生成过程的观察以及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生生不已”“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所以,这万物的“万”字,并非确指,而是泛指;并非指有限的,而是指无限的。它实是无穷多的代名词而已。
老子用“一、二、三、万”的自然实数的加法来描述“道生万物”,是他用深入浅出的话语来表达“道生万物”的玄妙的哲理。这无疑是他的高智慧的又一生动的体现。诚如他所声言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七十章》)果然,大家对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哲学理念,耳熟能详,烂熟于心,口口相传,成为广为流行的一句至理名言。
但是,我认为人们对于“道生万物”这么一个重大的哲理命题的认知,如果仅仅就停留在这字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显然这只是老子借助于人们关于数量加法的简单的常识对这个深奥的重大的哲理问题所作的现象的、经验的、通俗的描述而已。我深感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就此打住,满足于此,而不再作追问和探索以及深思了。而如此这般,就只是对“道生万物”的大道理的浅尝辄止,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ll-For-One Tourism——A Case Study of Fengni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Hebei Provin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XU Xinguo,WANG Wenxuan 7
其实,老子对于“道生万物”这个玄奥的哲学上的基本问题的回答,远不止于此,而是还有其二,有更深刻更精彩的解答。这就是他紧接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之后,又极其精辟地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七十章》)这两句话,并非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也并非是并行的,半斤八两的,同样重要的,而是既有联系,共同解说“道生万物”这个主题,但是彼此又是有区别,其不同就在于后一句话更是颇具深意的。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的精深的内涵,主要有3:
首先,老子引进了“阴”与“阳”二气这两种哲学上的基本范畴来说明“道”之所以生万物,乃是经由阴阳二气而生的。阴阳二气生物的观念,相当古老,例如西周末年伯阳父(一说即史伯)说:“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他这是用阴阳二气的互动来解说地震这一特殊现象的发生,为世界之最早。老子则极大地推广到了产生万物。他认为万物之所以产生的内在结构与动因,并非是由于别的什么东西,而就是由于万物无一例外地都是由“阴”与“阳”这两种既互有区别又互有联系的二气不断互动的结果。老子这就使阴阳二气生物具有了无限的普适性。
老子在这里所使用的“负阴而抱阳”,既有万物生长时具有背阴而向阳的现象特征之义,更有把阴阳作为内在地构成万物,甚至连同构成万物之“道”本身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之义。这就与《周易》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在实质上乃是完全吻合的了。
其次,老子进一步引进了“冲气”来说明“道”为何通过阴阳二气来生万物的。什么是“冲气”?“冲气”和阴阳二气有什么关系?“冲”,本作“沖”,二者相同。《说文》说:“沖,涌摇也。”沖义,为水动摇的样子。“冲气”,有较多的论者将它解释成“虚气”。例如,任继愈说:“冲气,冲虚的气,肉眼看不见的气。”(《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52 页)但是,蒋锡昌认为不妥。他说:“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之‘冲’当作‘盅’,此‘沖’当从本字。《说文》:‘盅,器虚也’;‘沖,涌摇也。’二谊不同。道之盈虚,譬之以器,故用‘盅’;阴阳精气,涌摇为和,故用‘沖’;此其别也。”(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29 页)
可见,“冲气”与阴阳二气关系密不可分,它内含有阴阳二气,它就是由阴阳二气共同构成的。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阴阳二气,即阴阳二气处于相互交冲与激荡的状态。仅就这个意义而言,它又是不同于一般的阴阳二气的一种气体,这种极具个性特色的阴阳二气,就可以称之为“冲气”了。
庄子说:“太冲莫胜。”(《庄子·应帝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得到了调和,就不会有阴胜阳衰,或者阳胜阴衰,阴阳二气就能保持平衡与和谐。可见,庄子的“太冲”,即老子的“冲气”。并且,庄子用“莫胜”强调了构成“冲气”中阴阳二气所具有的平衡性与和谐性。
最后,老子更进一步引进了“和”来说明道是如何通过阴阳二气相互交冲与激荡而生万物。简言之,即如何通过“冲气”来生万物。阴阳二气,不相互交冲与激荡,是生不出万物的。单阴独阳,是无法生出万物的,正如单身男女,是不可能生人一样的。只有当阴阳二气经过相互交冲与激荡,并且还必须达到了“和”,即“和谐”“平”“平衡”的状态时,才能产生出新生事物,生生不息,日新又日新,就能产生出万物。这“和”的状态,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阴阳二气的“和”,因此,它又可以称之为“和气”。
所以,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全句的完整的意思是说,万物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构成万物的阴和阳的二气,彼此互动,相互交冲与激荡达到了“和”的状态时,就形成新的和谐的统一体,即形成了新事物,天长地久地生生不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无穷无尽地产生出万物。
可见,老子的“道生万物”说,虽然明显地受到了史伯的“和生学”的影响,但是他对史伯的“和生学”却作出了巨大的超越与发展。老子的创造性主要在于:1) 把“阴阳二气”引进来了,“万物负阴而抱阳”;2) 把“冲气”引进来了;3) 把“和”与“气”结合起来了,“冲气以为和”;4) 把经验的“以他平他谓之和”,上升到理性的“冲气以为和”;5) 把具体的现实的“和生万物”说,提到了抽象的哲理的“道生万物”说的高度。这样一来,虽然“玄之又玄”,但却是“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所以,老子的“道生万物”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博大精深的并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形而上的体系。
综上所述,我探索到第二阶段,所获得的初步结果有4 点:
第一,明确认为,老子的“道生万物”说,其实也就是“和气生万物”说。
第二,进一步明确认为,老子的“和气生万物”说与史伯的“和实生物”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三,更进一步打通了史伯的“和生”说,与老子的“道生”说,把二者概括在一起特称之为“大道和生学”。
第四,明确定位史伯为“大道和生学”的创始者,老子为“大道和生学”的建成者。
四、从“大道和生学”到“大道和同学”
这是我下一阶段的探索任务。这里仅提出一点初步设想而己。
“同”与“和”“异”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史伯看出了“同”的“不继”的消扱的一面,遂强调了“同”与“和”“异”的区别,这是他独特的贡献。但美中不足,他却未能看出“同”也有“生物”的积扱的一面,遂忽略了“同”与“和”“异”的联系。他并不知道“和”“异”之中还有“同”,“同”之中还有“和”“异”的辩证关系。史伯所说的相异的“他”与“他”,经过“平”“平衡”,达到“和”“和谐”,就能“生物”的本身,其实也就是“求同存异”。多元的“他”,只有经过“求同存异”,才能达到“平”“平衡”,才能达到“和”“和谐”,才能“生物”。
可见,“同”,除了史伯所揭示的负能量的“同”,即排斥“和”的多元性、相异性、平衡性、和谐性、新生性等基本特性及其所派生的开放性、包容性、持续性等等的单一的同、自我的同、重复的同之类的同以外,还有许多正能量的同。例如:
孔子既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但他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周易》既说:“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彖》)但又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系辞上·第八章》)特别是,《周易》所讲的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三卦:《同人》卦,就是专门讲“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荀子·乐论》说:“乐合同,礼别异。”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使人们达到和谐一致、同心同德,礼使人们区分为不同的等级。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考释》甚至说:“和则同,同则善。”可见,“和”与“同”二者为一,“和”与“同”与“善”三者为一。
成语:异口同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等等。可见,“异”与“同”又有内在联系。
成语: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同甘共苦,等等。可见,“同”可产生巨大的力量,创造出新局面,产生出新事物。
人们津津乐道的同胞、同学、同乡、同人、同仁、同志、同道、同伴……往往可发生巨大的作用,创造出新事物。……
特别是儒家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社会由个体构成,而个体本是各异的,是异而不同的,是各自“为私”的。但是,由于这个社会实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原则,就可变“私”为“公”,甚至为“大公”;变“异”为“同”,甚至为“大同”。于是,“大同社会”就应运而生!而在这“大同”社会里,充满了“和谐”,无论是心态,抑或是世态,还是生态,都是和谐的。所以,“大同社会”也就是“和谐社会”,也就是“大和社会”。可见,所谓“大道之行也”的“大道”,不仅包含了“天下为公”的“大道”,而且包含了“天下大同”的“大道”,还包含了“天下大和”的“大道”,当然也包含了“天地之大德曰生” (《周易·系辞下》)的“天下大生、广生”的“大道”。“和”与“同”在这理想社会里,大大超越了史伯当年提出并影响久远的“和同之辨”,在全新的高度上互动互补,有机地统一起来,持续不断地共生出万事万物。
而我则乐于用一句话称之为“大同和社会”或者“大和同社会”。这就是我之所以要探索“新和生同生学” 或者“大道和生同生学”或者简称之为“大道和同学”或者“大道同和学”的动力与使命。
我的业师冯友兰先生曾教导我们,学习中国哲学,既要学会“照着”讲,讲前贤讲时贤的大道,又要学会“接着”讲,讲自己接着前贤时贤的大道所创造出来的一点新道。这是两个很好的标准。我虽不能也,但心向往之。我想在传承与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和”文化与“同”文化以及“生”文化3 方面,并且在将3 者打通构建成“新和生同生学”或者“大道和生同生学”或者简称之为“大道和同学”或者“大道同和学”方面,以及让“大道和同学”或者“大道同和学”在彰示儒道互补更大的价值方面,在垂垂老矣的晚年稍微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敬请时贤与同道大家多予指教,多予批评,多予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