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荒原》中的诗学思想解读
2014-04-09胡艳秋
胡艳秋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0 引言
强烈的失望本身蕴含着希望,抨击现在的世界源于对更美好世界的渴望。歌德说:灵魂永远骚动着企盼安宁,肉体永远劳作着寻觅休息。文学的魅力在于可以触碰和审视人类的灵魂,不断追寻人类精神上更高层次的梦想。美国大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1888—1965)的著名长诗《荒原》发表于1922年,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1]。这首长诗正是一首期盼人类委顿的灵魂得到救赎的悲歌,分为五个章节,诗歌全方位探寻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芜这一主题意象,以“令人失望的荒原——复活的希望”为主线,阴冷朦胧的画面贯穿全诗,深刻地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精神迷失、道德沦丧的丑恶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生活和灵魂的追问。诗人热切渴望人类从传统宗教中追寻健康纯净美好的心灵,告别颓废和肮脏的精神病态,找回失落的良知和尊严。本文旨在通过解析艾略特长诗《荒原》中蕴含的救赎思想,挖掘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作为诗人和评论家的艾略特,在《荒原》这首诗中集中体现了他的诗学思想,因此,要欣赏这首诗,领悟诗人追问世界的焦虑内心,就要追根溯源,从深入研究其创作观及其产生的背景出发。
1 艾略特的创作观
艾略特在《诗与批评》中写道:“选择一首好诗并扬弃一首劣诗,这种能力是批评的起点,最严格的考验便是看一个人能否选择一首好的‘新诗’,能否对于新的环境做适当的反映。”反叛传统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重视传统在创新中的作用,是艾略特对于诗的一贯态度。20世纪之前,英国文坛盛行浪漫主义思潮。对浪漫主义而言,发挥自我创造力就要否认传统秩序,因此诗人们往往忽视传统在个人创作中的
艾略特的传统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英国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首先,人类的生活方式被工业革命后机械化的生产所改变。人们享受着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自身也被物化,精神空虚迷茫,“许多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已不复存在,原来那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理想的自信追求也已逐渐丧失。一切都变成了多元和含糊的,人们犹如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其次,当时文学界的显著特征是对个人独创力的高度依赖,忽略和排斥传统的意义和价值。浪漫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盛行,人们摒弃理性,崇尚个性化的主观表达,追求以标新立异的形式描述自己内心的理想。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可谓危机重重:伴随着一战后物质繁荣的是西方社会传统道德的崩塌,人类灵魂的丧失、人民的精神空虚、传统丧失、个人主义风行等等。艾略特在反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不仅应该尊重传统而且应该将过去和现在有机结合的“传统观”[2]。
2 《荒原》中的救赎思想
在《荒原》这首经典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艾略特将过去和现在颇具匠心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借用悠远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先辈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另一方面他赋予这些“传统”以新的内涵:诗歌中的诸多意象传达出救赎人类的愿望,隐含在“荒原”意象群中而确凿存在的却是“复活”的希望,诗人真正要传达的主旨并非接受残酷的现实,而是幻灭后重生的希望。正如特雷·伊格尔顿的评论所言:“这首暗示生殖崇拜的诗包含着西方得救的线索。”
2.1 渔王的传说
艾略特在给《荒原》所作的自注中说:“这首诗不仅标题构局,而且许多零散的象征都受魏士登女士论圣杯传说的那本书,从仪式到传奇的启发,此书使我得益非浅,在更一般的意义上,我还得益于另一本人类学著作,一本深刻地影响了我们这代的书,我指的是《金枝》。”[3]艾略特从西方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和魏士登的《从祭仪到神话》借取了象征的总体框架,《荒原》诗名即源于前者有关繁殖神崇拜的神话以及后者关于寻找圣杯的传说。流传于古希腊和古埃及的神话说,渔王是繁殖神,代表着古代的生命力。但是渔王因受到诅咒而丧失原本肥沃的领地,赖以生存的家园变成一片枯槁的荒原,土地干涸,寸草不生,牲畜不育,人也失去了繁殖能力,自己也伤痕累累,丧失生殖能力。所幸的是一个英勇的骑士突破重重险关,去城堡找回失去的圣杯,治好了渔王的疾病,荒原才能恢复生机,人民才能获得拯救。显而易见,艾略特在渔王的传说中蕴含着拯救荒原,复兴荒原的象征意味。
作者借渔王的传说描述现代荒原:枯枝败叶,烈日炎炎,河流干涸,尘烟弥漫……象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世界人们失去宗教信仰,犹如先民失去了繁殖神,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神、道德、社会、文化传统被全盘否定,人们失去了灵魂和信念,原先生活中被珍视的爱情、信仰等固有的价值观都被虚无之风吹走,过着庸俗空虚的生活。艾略特试图用自己的力量唤醒人们沉睡的灵魂,在一片灰烬中点燃希望之火,就像荒原能获得圣杯的救赎一样,在“船随着/愉快地,精于操舟的手而划行”(Theboatresponded/Gaily,tothehand expertwithsailandoar),暗示了“克制”可以得到救赎。此时“主角”坐在岸边垂钓,“身后是干旱的平原”(thearidplain behindme),世界的“碎片”尽管散落一地,黑暗而混乱,但他还是以超然的清醒竭力守护着世界的秩序,正如传说中寻找圣杯的少年,西方堕落的社会文化也一定会找到救赎自己的力量,人类会克服死亡的恐惧和精神的寂寥获得新生,“破碎”的文化终将恢复其完整性,全新的价值观也将得以重建。
2.2 荒凉的春天
自乔叟以来的英语诗歌中的春天都是生机勃发,滋润万物的美好季节,而艾略特在《荒原》中,却呈现给我们一个万物萧条的春天,在开场的《葬仪》(TheBurialoftheDead)中写道:“四月是最残酷的一个月”(“APRIListhecruellest month)”,而“冬天却令人感到温暖”,这样的开篇带给人强烈的震撼,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葬仪”的世界:所有的传统意象都被破坏,成了不完整的“碎片”“荒芜乱石”(stonyrubbish),它们的根基(roots)无从追溯“太阳”(sun)、“树”(tree)、“石头”(stone)和“水”(water),不再是生命之源和依托,不再是人们熟悉的美好家园,一切充溢着残酷的死亡气息: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掺和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人类生活的世界曾经明朗、纯净、安全、完整,而现在的世界晦暗、丑恶、卑琐、破碎,即使春回大地也未能唤醒万物,人们面对的是破败荒凉的环境,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昔日美丽的泰晤士河如今漂着“空瓶子、裹夹肉面包的纸、绸手绢、硬纸盒子、吸剩的香烟头”[4]。战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舒适的生活,但同时也冲击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原有的价值观,人们放弃了信仰,只顾眼前的享受而漠视自己的灵魂和生存危机。诗人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等多种现代诗歌表现手段,颠覆了读者心目中传统的春天意象,犹如将一幅美丽的画卷揉碎了呈现给读者,触及人性的痛处,旨在以一个作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历史意识给人类敲响警钟:如果现代人在精神的荒原上迷失自我,沉迷混乱无序的生活,肆意挥霍大自然的馈赠,等待人类的将只有幻灭和绝望。
而诗人笔下的残酷现实中蕴含着希望,虽然孕育生命的土地成了“死去的土地”,象征了现实世界已经被空虚、衰败笼罩,正一步步走向死亡,但“哺育着丁香”“根芽”“喂养着一个小小的生命”却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色调、复活的希望,使我们看到了再生的方向和现实。
艾略特描写伦敦城:“飘渺的城/在冬天早晨的棕色雾下/一群人流过伦敦桥,这么多人/我没想到死亡毁了这么多人。”在艾略特看来,伦敦城是一座“飘渺的城”,非现实的城。“叹息,又短又稀,吐出了口/每一个人的目光都盯在自己足前”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活死人”机械运动的图画,没有思想,没有生机,周围一片死亡般的孤寂。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随即问了两个问题:“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体/抽芽了吗?今年它会开花吗?”“种”“抽芽”“开花”则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表达了再生的美好愿望。
2.3 “水”与“火”的再生
此外,“水”与“火”也是象征再生的重要意象。“水”在《荒原》中具有双重象征意蕴:一方面,“水”是万物之源,象征着生命,有了水万物就能生长;但“水”也能带来死亡,当象征着情欲的水泛滥时,将淹没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使人们变得愚蠢。在第四部分《水里的死亡》中,作者将淹死的水手与基督教用水给死者洗礼的仪式相连,象征着死亡是一次超度,是再生的前提。“火”也具有同样的意义,“火”代表人们的欲望,当欲望之火无法控制时就会引起罪恶;但“火”又能净化人类的心灵和思想,除去一切杂念,燃尽一切罪恶,把人们从堕落的边缘拯救回来,通过“火”的历练得到再生。第三章《火诫》描绘了伦敦这现代荒原的黑暗、肮脏、庸俗: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卖淫的勾当;女打字员和小职员逢场作戏来打发光阴,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忙;昔日清澈静谧的泰晤士河漂浮着人们寻欢作乐后废弃的垃圾。由此可见,荒原人性泯灭,物欲横流,不知廉耻,世风日下,纯真的爱情不复存在,只剩下荒诞的欲望。然而炼火又在带给人们重生的希望,诗人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连续出现的五个“烧啊”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内心对道德沦丧的社会感到极度不安,热切渴望熊熊烈火能再造人的灵魂,从而最终使精神沉沦的荒原人得到上帝的救赎[5]。
最后一章《雷霆的话》再现了“荒原”这一主题:“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有石而无水,只有砂石路,砂石路迂回在山岭中,山岭是石头的全没有水”“死山的嘴长着蛀牙,吐不出水来”“在岩石间怎能停下和思想”,人们内心世界空虚,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幻灭,欧洲成了一片枯萎的荒原。人们渴望荒原得到生命之水的滋润,“有石而无水,只有砂石路,要是岩石间有水多么好”,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舍予、同情、克制、皈依宗教,盼望宗教这一精神甘露能净化荒原人的灵魂,拯救现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和文明,变荒原为能让人的灵魂得到永久安宁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感受到艾略特对道德沦丧的丑恶世界的失望,在极度失望中找寻希望的困惑和焦灼,以及追寻捍卫人类精神家园的“圣杯”的悲悯情怀。
3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商业化带来了物质繁荣,却破坏了以宗教信仰为中心的传统价值体系,整个西方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乱世状态:西方文明没落,人们的信仰和道德的迷失崩溃,人性的扭曲,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虚华背后是人类精神的荒芜。艾略特凭借着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使命感的灵魂对时代的疾病感到切肤之痛,通过各种意象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西方社会的危机和堕落。与此同时,诗人急切地提出人类需要拯救和救赎,在以“死亡”为主题的残酷现实的描述中蕴含着再生的希望,诗人渴望新的道德体系可以恢复西方社会的文明和秩序,人们在不断反思后会警醒,远离焦躁不安、荒诞不经的生活,在时代的喧嚣中找回自己失却的灵魂和信仰。诗人想让读者看到,当荒原人的灵魂获得新生的时候,枯竭萧条的荒原将得到滋润而变成一片辽阔、丰沃的牧场。
[1]董洪川.“荒芜”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余光中.左手的缪斯:艾略特的时代[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3]特·斯·艾略特.荒原 T.S.艾略特诗选[M].赵萝蕤,张子清,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4]李赋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5]刘燕.现代批评之始——T.S.艾略特诗学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