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词“了”的语法意义浅析
2014-04-09张杰
张 杰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海淀100000)
0 引言
助词“了”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经典课题,已经为众多学者关注,尤其是在汉语学习热潮兴起后,这种清晰解释和描述“了”语法意义的需要就更加迫切强烈了。教授外国学生习得“了”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对“了”语法意义的清晰认识。纵观现在的教材、语法专著和字典以及语法等级大纲,对“了”的释义都存在一定问题,大量科研论文的新成果尚未被整合引入教学实践中,以至于客观地延缓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助词“了”的习得进度和效果。本文专从“了”的释义着手,力求提供一个简洁准确具有解释性的语法意义。
1 “了”的常用释义
助词“了”分为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助词“了2”,二者又分别被称为词尾“了”和句尾“了”。关于“了”的最常见解释即《现代汉语词典》(下称《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下称《八百词》)的两种说法。
《词典》曰:
“了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
“了2”用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示变化或出现新情况。《八百词》曰:
“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
“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句来看看这两个解释是否合理。(1)你吃了三碗还吃?
(2)他看了很多电影VS他没看过很多电影
(3)看了一遍(已经看完了) 大了一寸(已经大完了)——非性质完成(4)猫打破了玻璃。(打完了,破完了)——非结果完成(5)香味远远地飘了过来。(飘完了)——动作非完成(6)见完他有点怕。(怕在动作之后) 见了他有点怕。(怕在动作之时)
(7)做了准备(有准备的行为,完成与否未知) 没做准备(根本没有准备的行为)
(10)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了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例句中的“了”,(1)属于“了1”,“吃”的动作虽然先前已经进行过,但是到说话时仍然没有结束。(2)属于“了1”,两个句子是肯定与否定的对比。《八百词》释“没有”为“否定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那么“没有”的肯定面应该是“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发生”和“完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此外(3)~(7)也反映了这一问题,所以由可知《词典》和《八百词》关于“动作已经完成”的说话不准确。(8)属于“了1”,“平静”属于形容词,可见“了1”可以用在形容词后。所以《八百词》关于“了1”“用于动词后”的说法不准确。(9)属于“了2”,“长”作为裙子的一种属性,无从理解为“变化”或“新情况”。所以《词典》和《八百词》关于“了2”的解释都不合理。(10)属于“了2”,但出现在句中,整个成分做主语的修饰语。所以《八百词》对“了”“用于句末”的解释不全面。
上述几个例子,足见现有通用解释的欠缺,需要进一步修正。
2 “了”的释义研究
“了”释义的不足之处,早已为学界诟病,所以一大批研究者试图寻找出“了”更加准确有概括性的语义解释。
刘勋宁(1988)利用肯定否定对比、“谓词+了”与“谓词+完”对比等方法证明了“了1”不具有“完成”义(如上例(3)~(7)),并观察到了(1)所强调的乃是“动词、形容词的词义所指成为事实”,得出了(1)准确语法意义应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可以称之为“实现体”的标记。作者认为,起初之所以把“了1”作“完成”解释,主要是受了印欧语系的影响,加之“实现”和“完成”部分语义重合,在认知和使用频率上造成了“了1”为“完成”的错觉。竟成(1993)认为“了1”不但有“实现”义,还具有“延续”义,这在“了1”与“过”的句式对比中可以看到,例如“V+了1/*过+V”“V+了1/*过+起来”等。因此“了1”作“实现—延续”解释更为准确。但看一看下面三个例子:
(11)他吃了三碗。(还在吃/就不吃了)
(12)他已经吃了三碗。(还在吃)
(13)他已经吃过三碗。(还在吃/所以不吃了)
(11)“吃”的动作有没有延续处于两可之中,(12)则明显看出“吃”的动作仍在延续,(13)的“吃”也有延续的可能性。所以“了1”的“延续”义并不是靠它自身传递的,而是与句中其他成分结合后产生的“属于整个句子的情状义”,只不过这种情状义经常存在罢了。不过在教学中,用“了1”赋予动作延续的可能性来解释竟成所列的很多难题仍然十分有效。
关于“了2”的释义表述,刘勋宁(2002)认为“变化”实际上来自于前后不同状态的对比,“新情况”容易使人误以为“了2”表示新近出现的状况。所以作者将其概括为“本句所说是一个听话人前所未知的新事态”。即说话人所说的信息是听话人所未知的,或说话人以为听话人未知的信息。“了2”的语用价值在于“新”。因为交际或表达需要“言有所为”,“了2”的“言有所为”就是传递一个新事态。《词典》释义中的“‘新情况’是言有所为的使用频率造成的,‘变化’则是由发话的新知和旧知的对比造成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认知语言学逐渐被学界所推重。“了”研究也日渐被引向认知方向。陈小红(2007)认为在认知中“了2”凸显“现在”时点,“不管事件的发生及终结是在‘现在’时段里还是在‘过去’时段里,参照时点‘现在’都是凸显的。故此即使是发生并终结于过去的事件,哪怕是已经过去了很久的事件,都与现在时点联系了起来,给人以‘新事态’的印象”。正因如此,使得任何谓语带上“了2”都具有了动作或状态延续的可能性。
肖治野和沈家煊(2009)将语义分成行域义、知域义和言域义,三者相互联系,逐渐引申抽象。“了2”的“新事态的出现”被划分为三部分:“了言”表示“出现新言态”(概括式为“我说[P]了”(P代表说话人的言语。“我说”一般是自由隐现的,“我想”同样如此),包括说、命令、宣布、请求、许诺、劝告、提问、声称等众多言语行为);“了知”表示“出现新知态”(概括式为“我想[P]了”,包括想、认为、觉得、推测、推断、猜测、评价等认知行为);“了行”表示“事态出现了变化”。同时作者将“了1”全部归入“了行”中,表示“动作的完成”(实际上根据上文,表述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更为恰当)。由于从行域到言域是一个逐渐引申的概念域,所以有时候会交叉,根据语境有不同的域理解。
关于现代汉语助词“了”语义研究的文章还有很多,多数为殊途同归。这些有益的探索为“了”的标准释义奠定了基础。
3 “了”释义的再思考
通过众多释义比较,笔者认为肖治野和沈家煊的研究十分值得借鉴。首先,在认知上它能找到支撑点。上文已经提到“了1”“了2”的分化实际上是现汉助词“了”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变体,这种分化反映的是各自认知焦点(也即“透视域”)的不同。“了1”内视的是在一定时间区域内谓词本身起始、延续与终结的内部过程,该内部过程不超出既定的时间区域,但是可以在该时间区域内自由伸缩,在语言世界反映出一种活动场景,即“了”的行域义“了行”;“了2”外视的是在某个时间边界上事态的发生、出现、变化,从而在语言世界反映出一种述事场景,即“了”的知域义“了知”和言域义“了言”。
其次,这种认知角度的释义简化了“了2”的很多语用解释。例如:
(14)你再等半个小时,他就出来了。
(15)我决定不去非洲了。
(16)走了,否则你会迟到的。
这三个例子分别对应《词典》“了2”b、c、d三个语用项目,(14)之“了”表示在某种条件之下出现某种情况,(15)之“了”表示认识、想法、主张等的改变,这两个例子都可以称之为“了知”,出现新知态;(16)之“了”表示催促或劝阻,可以解释为“了言”,出现新言态。如果在教学中采取这种简洁明了的释义,就可以减少“了”的核心义与某些用法的不对应现象,如“了言”下的“对不起了”“保重了”“对了”,“了知”下的“太小了”“老贵了”等,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不过这种释义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了2”归入“了行”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有了“了知”和“了言”,基本上所有的“了2”句都可以归入这两类。例如:
(17)我已经写了回信了。
(18)他已经来了,不用打电话了。
作者将例(17)句尾“了”视为“了行2”,可是我们按照前文的概括式,大可以说:(我说)[我已经写了回信]了。意思基本一致,所以此处的“了2”可以视为“了言”。作者将例(18)第一个“了”视为“了行1+行2”,它同样可以按照前文的概括式改写为:(我说)[他已经来]了,(不用打电话了)。所以此处的“了2”可以视为“了言+行”。
其次,将“了2”归入“了行”,不但增加了解释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语法规则的互补性。“了1”与“了2”事实上是同一个“了”在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语法变体,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应该具有互补性。语义被划分为行域义、知域义、言域义三类,既然“了1”已经被划入“了行”,如果再将“了2”划入,则于理不合,于行也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将“了1”划入“了行”,“了2”划入“了知”“了言”,不但符合语法规则的互补性,而且符合前文所述的语义解释。“了行”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无论完成与否,动作总归是实施了;“了知”“了言”表示新事态的出现,无论是言说一件事,还是评估一件事,总归是表现一种新事态(即说一件听话人不知,或以为听话人不知的情况)。
4 余论
综上所述,“了1”的语法意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从认知角度可以理解为“了行”。“了2”为“新事态的出现”,从认知角度可以理解为“了知”和“了言”。当然,“了”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解释性的,至于生成性的使用规则就需要另行讨论了。
[1]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88,(5).
[2]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3]陈小红.“了1”、“了2”语法意义辨疑[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5).
[4]谭春健.动态助词“了”的使用规律和认知解释[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学位论文,2003.
[5]石毓智.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中国社会科学,1992,(6).
[6]肖治野,沈家煊.“了 2”的行、知、言三域[J].中国语文,2009,(6).
[7]竟成.关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问题[J].语文研究,1993,(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