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解读

2014-04-09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哲学

朱 涛

(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610059)

《致帕·瓦·安年科夫》不是一封简单的信,而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它不仅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开端,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致帕·瓦·安年科夫》的写作背景

马克思是在放弃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后转向批判蒲鲁东的。1846年8月1日,马克思致信出版商列斯凯,认为在发表政治经济学的“正面阐述”以前,“先发表一部反对德国哲学和迄今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1]。从同年11月2日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中,我们可以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部分仍然在马克思手中,这个11月正是马克思对哲学部分修改的十分艰难的思想探索时期。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即蒲鲁东《经济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以下简称《贫困的哲学》)一书的发表(1846年6月出版,马克思于12月读到此书)。蒲鲁东的这本书成了马克思哲学变革最后一个重大突破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他放弃《德意志意识形态》出版的直接原因之一。

蒲鲁东是19世纪40年代前期与马克思关系密切的极少数思想家之一。在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创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唯物史观后,蒲鲁东却在他们正在进入的经济学领域中,抛出了一个用黑格尔哲学构架建立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更重要的是,这一经济学理论是以貌似社会主义的形象来全面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就使得蒲鲁东的理论一经提出便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在安年科夫1846年11月1日给马克思的信中就有所体现。安年科夫认为蒲鲁东理论中的经济部分很有分量,而这部分正是最能迷惑人的地方。

从蒲鲁东身上马克思看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在面向经济社会现实时最无能的、最有危害的方面。实际上,蒲鲁东在这本书出版前不久曾致信马克思,说他等着马克思严格的批评。马克思的正式答复就是《哲学的贫困》的出版。恰巧在

马克思下决心对蒲鲁东的经济学进行批判之前,他收到了安年科夫的信,于是这封著名的回信出现在我们面前。

2 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反映

2.1 蒲鲁东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用经济范畴来说明社会的发展是蒲鲁东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他的经济体系就是经济范畴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一种综合,即由一个经济范畴过渡到另一个经济范畴,寻找所谓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范畴是对经济关系本质的反映。这个结论的得出是有根据的: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过在蒲鲁东看来,理性虚构出了经济范畴,经济范畴不是经济关系的反映,而经济关系却是经济范畴的体现。我们看到,他把每个经济范畴都分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意图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两者综合产生一个新的经济范畴。蒲鲁东所谓的经济进化也就是经济范畴的进化,我们以分工为例:他把分工呆板地分为好的和坏的两个方面,这简直就是被歪曲了的“分工一般”。他把分工看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永恒现象,由此分工成了一个脱离现实经济关系的主观范畴,也就不能揭示分工的本质。蒲鲁东不明白分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性质和作用。

蒲鲁东颠倒经济范畴和经济关系之间的关系,用经济范畴的演变来说明经济的进化、历史的发展,其实质是夸大了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观念形态的东西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2.2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范畴基本观点

马克思用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揭示了经济范畴的本质。

(1)经济范畴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是现实经济关系的科学抽象。把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到了范畴问题上,是马克思强调的基本原理。经济范畴是人脑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人们主观自生的,是以现实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可见,经济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从它的形式来看,是主观的;但从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是经济关系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他没有看到: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2]

(2)经济范畴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马克思在范畴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他指出:“范畴也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性的和暂时的产物。”[2]这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经济范畴的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含义有两层:经济范畴不是僵死的,而是发展的;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同一种经济关系的特点和作用也会发生某种变化。蒲鲁东的经济范畴理论既是唯心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势必导致把经济范畴看作既无起源又无发展的永恒公式。

3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

3.1 蒲鲁东的唯心史观

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中说到:“这里我们论述的不是与时间次序相一致的历史,而是与观念顺序相一致的历史。”[2]蒲鲁东提出“与观念顺序相一致的历史”,把历史看作是主观的。他只从普遍理性,只从人类的无人身的理性出发去谈社会,研究历史。在蒲鲁东那里,历史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经济范畴转化的历史。在他看来,创造历史的是理性,是经济范畴,却不是现实的人。“人”在蒲鲁东那里只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而已。由此,蒲鲁东就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理性的产物,是无客观规律可循的。

蒲鲁东还脱离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生产关系的现实情况,凭空制定了一个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方案。马克思指出,蒲鲁东要诉诸国家,即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社会的上层建筑,当这种幻想被现实打破后,他就妄图从诉诸国家转向诉诸社会。这些已经说明了蒲鲁东一点也不懂得任何社会形式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能自由选择的,不懂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就充分暴露了蒲鲁东把政治、法律因素看作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唯心史观。马克思讽刺蒲鲁东“当他从诉诸国家转而诉诸社会,即从诉诸社会的正式表现转而诉诸正式社会的时候,他竟认为他是在完成一桩伟业”[2]。

3.2 马克思关于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的原理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式,这是马克思为了进一步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原理。这里提到的“社会形式”,不是作为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的生产关系,而是后来明确表述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在这封信中还没有使用“生产关系”这个科学概念,而是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交往形式”等术语来概括生产力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但是他已经阐明了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丰富内容。马克思说:“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2]“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2]在信中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已经分析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归根到底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不能自由地选择某一社会形态。马克思的科学分析,从根本上批判了蒲鲁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把历史看作是普遍理性产物的唯心史观。

4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

4.1 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客观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物质要素,这是不言而喻的。劳动者是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使用生产工具或者其他技术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物质要素。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日益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自然科学当它没有被应用于生产时,是知识形态的东西,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而是不具有实物形式的渗透性的要素,只有物化到生产力诸实物性要素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可见,生产力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4.2 生产力的客观性和连续性

生产力的客观性和连续性是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客观性,不仅表现在它是由诸种物质要素构成,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2]我们可以明确,任何时代的人一生下来,就会遇到现存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前人生产实践的客观结果,不仅是先前一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还是先前一切世代生产力的积累和发展。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历史,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而只能接受前人已经创造的生产力,适应其中的物质条件,开始自己的实践活动。

任何新的生产力的产生、向前发展,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只能是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实现的。在生产力的客观性的问题上,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一方面,要反对离开现实的生产力,离开人们所处的现实物质条件去主观地“创造”生产力;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只是消极地适应已有的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积极地去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每向前一步,都不是对原有生产力的根本否定,而是对现存生产力诸要素从而对整个生产力中合理成分的继承和发展。生产力的连续性使它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特点,并处于经常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成为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从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过程看,生产力是发展着的,是不会中断的。和物质生产不会中断一样,生产力的连续性始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纽带。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8,3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7,539,530,538,532.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哲学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