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入假说理论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2014-04-09王俐俐
王俐俐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丹东118008)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提出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完善政产学研的协作对话机制,推进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职业教育。高职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高职大学英语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提出了依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围绕实用性和职业性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高职英语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改革思路。
1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多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输入假说理论。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公式。“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2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目标
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摒弃形式上的变化,从内容入手在学生可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目前,企业对员工的英语要求为能够听懂相关岗位的日常对话,具备一般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相关的英文说明书即可。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尽最大限度地与行业、专业接轨,引入职场英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鉴于此,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这一思路,高职英语课程内容选择上要充分体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在学生可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输入职场英语和专业英语知识,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3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内容
3.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以输入假说理论为理论基础,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四个模块、两个阶段进行。四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学院英文介绍模块、专业英语介绍模块、职业英语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为学生参加《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做好准备,第二至第四个模块主要是以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和未来职业需求为主线设计教学资料。这三个模块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均在学生的可理解范围内,教学材料涉及校园与职场,注重语言知识、交际能力、文化意识和职场技能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从校园走向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两个阶段:第一个模块称之为第一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第二到第四个模块为第二个阶段,即应用提高阶段。
3.2 大学英语教材建设
根据上述观点,笔者对现有教材进行了深度开发,采取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编写了《大学英语教学指要》一书,旨在全面贯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全程侧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这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需求及其兴趣而设计的综合性大学英语学习指南。
教材的编写注重职业岗位需求,按照“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编写,内容注重实用性。书中囊括了大学英语课程标准、学院英文介绍、各专业英文介绍、英语教学补充资料四大模块。其中英语教学资料补充模块均选取与职场、专业相关的文章,充分体现出高职大学英语与专业对接的新理念。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贯穿这样一条原则:通过让学生学习与其专业大背景相关的知识和内容,适时穿插相关职业技能知识,来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为其日后的专业发展做铺垫。
3.3 大学英语的教学策略
(1)支架式英语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调整,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变,课题组尝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经过反复实践摸索,努力构建出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我院特色的“支架式英语教学模式”。“支架”这一术语最早来源于建筑学,早在1978年布鲁赫将其引入到教育学中,提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内容提供形式上的支架,进行适当的干预帮助学习者避免或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一步理解与吸收,在适当的时机再撤走支架,达到其预期的教学目的”。其环节主要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探索尝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课题组成员在此研究基础上,尝试构建支架式大学英语教学方案:即确定学习主题,构建教学框架——以“行”为驱动,进入学习情境——提出问题,探索解决办法——在“做、学、用”的过程中,小组协作,达到“先行后知,以知促行”——效果评价——教学反思,改进。
在实践的过程中,关于学习主题的确立,笔者以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的六个系部为单位,分成六个职场英语学习主题,强化学生在不同职场环境下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相关问题建立教学构架。在接下来的情景和探索中就是尝试解决支架,即撤走支架。在解决支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行动”中学,自发性学习。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务必让学生在每一次上课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比如,研读课文、学习词汇、完成课后可以独立完成的练习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之间形成最有效的互动,逐渐习得英语语言技能与知识,并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期初,教师有必要将预习工作具体化、细节化,即告诉学生具体需要做些什么,否则学生可能因为不熟悉课程的教学模式,从而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整个教学过程以“行”为驱动,课堂教学中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学习、语言应用技能训练和影响到交际效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做、学、用”的过程,真正实现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2)以“建设两个课堂”为平台,为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建设两个课堂”就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将竞赛选拔、英语教学、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等环节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从而也体现出以“行”为驱动的教学改革。
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竞赛的契机来检验教学改革的效果。在2014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中,我院学生1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7人获三等奖,参赛选手的平均成绩高于往年。可见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4 结论
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构建适应高职专业建设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协助专业建设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仍需要高职英语教师投入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1]Krashen.S.D.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M].NewYork.PergamumPressLtd.,1982.
[2]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讨论稿)[Z].2008.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4]杨敏,孔繁素.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理论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启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8).
[5]潘影.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6]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5).
[7]李蓂,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蔡基刚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3,(10).
[8]蔡基刚.国家战略视角下的我国外语教育政策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向右还是向左?[J].外语教学,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