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困局与解决途径探析
2014-04-09郑真
郑 真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处于重要的地位。在高校,虽然“形势与政策”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必修课,但由于课程内容设置、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兴趣等因素,影响了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造成了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因此,为了摆脱“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困局,必须探析教学过程中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1“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大学生培养教育中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场所。“形势与政策”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挑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因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下发了相关文件,规范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学分的计算以及其他教学环节管理,明确规定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之一,确立了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这门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形势,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看待各类热点事件的能力,还有助于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的信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一些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日常教学中出现诸多问题,主要是“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不受重视,具体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2.1 学校重视不足,学科建设举步维艰
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上,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相应的机构设置和条件的完善。首先,以福建省内的本科院校为例,据笔者粗略统计,在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中,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中国革命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有近半数的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而只是简单地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安排。其次,大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缺少专职教师,没有专门的教学教研活动场所。再者,组织机构不完善,造成了很多教师只是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个教学的中转站,而没有长期深入发展的打算,使这门课程对专职教师难以形成吸引力和归属感,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最后,面对着既没有固定的教学科研场所又没有优秀教师加入的现状,“形势与政策”这门学科的建设难免会远远落后于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2 教学任务重,教师工作量大,师资力量不足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属国家规定的高校必修课程,担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任。虽然如此,但课程的专职师资力量却很缺乏。为了缓解这门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门往往抽调辅导员或者负责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的行政人员来进行补充。但从各部门抽调来的教师,在教学以外还需要承担一些行政工作,难以专心地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所以造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3 课程边缘化
相比专业课程来说,公共课程尤其是“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处于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形势与政策”是国家规定的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但受制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任务重,大班教学等客观因素,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而考核方式对学生又难以形成约束力。大多数学生对公共课学习主动性不强,都不重视公共课的学习,在专业课和公共课的选择中,大多数学生还是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学习上,忽视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知识面的扩展。所以,在专业课程的冲击和挤压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课程的重要性也被大大弱化,教学效果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低。
3“形势与政策”教学困局形成原因分析
因上述问题,产生的教学困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国家重视对这门课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在高校具体的教学当中却忽视了这门课的教学机构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学上,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真正了解并懂得国际国内热点事件背后发生的真正原因,但另一方面,受制于任课教师参差不齐的水平,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听课需求。
造成这种困局的原因,可以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1 从教师角度看,课程授课难度高和缺乏认识是造成教学困局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与社会热点的时效性贴合度高,使该门课程难以有明确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教师备课都得临时根据最近世界和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进行准备,没有办法编写统一的课程教材,也无规范的教学大纲,造成了编写统一教材难度大,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使教师会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课堂“即兴”教学,所讲授内容的变动性和随意性也较大。就算讲授同一个主题,所讲授的方式方法也千差万别,效果也有好有坏。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造成了“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教学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缺失,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3.2 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对这门课程认识不足,兴趣较低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缺乏上课兴趣,原因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主题,从中学讲到大学,很多内容都是雷同甚至相似,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依据社会热点,每学期有不同的教学主题,提供给学生不同时事热点的分析,但学生的认识惯性和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了大学生关注国家政治时事热情的降低,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同时,在教学形式上,由于课程多数采取大班教学和单向讲授的方式,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气氛沉闷,以致逐渐丧失上课的兴趣,导致该课程在学生学业中被边缘化。
4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看清了现状,理清了困局,分析了原因,如何解决这门课程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激发学生兴趣。
4.1 提高教师授课水平
教师队伍授课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些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已有教师的在职培养,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访问交流,为其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增长见识。二是提高备课质量,建立规范的集体备课制度,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之间教学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布置统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促进教师授课的规范性,并且通过教师间相互听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4.2 提升学生兴趣
要想激发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就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课堂,关注时事热点。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来说,所教授的内容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彩的。而要将这门课上得既有教育意义又不失精彩,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4.2.1 以学生需求带动教学
“形势与政治”课程所讲述的社会热点多,所以在教学前,应该事先调查学生群体中关心哪些热点问题,依据学生的兴趣来确定讲课内容和方式,满足学生的诉求,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这样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师生间良性互动的教学氛围,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4.2.2 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课程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变被动式听课为主动参与式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乐趣。如:针对当前泰国民主乱象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激发学生在上课时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分析和全面看待问题。同时,也能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2.3 建立多样的考核形式,增加学生作业兴趣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在“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部分,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在专题讲解部分,对学生进行论文考核;再辅之以课堂出席情况、课上讨论、辩论等的表现情况,按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2.4 通过网络手段开拓教学方式
当今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面对网络教学挑战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拥有很大的受众面,可以通过开设“形势与政策”网站和微博微信等方式,在课堂下与学生进行师生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者论坛,向课程提建议和意见,教师则通过微博或者论坛进行回复,使师生的教学关系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
总之,“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要充分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间还有许多关系和问题需要理顺。一门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不仅看它的教学机构设置,还要看它在学生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网络媒体应用非常广泛的今天,每门课程都面临着不断的冲击、挑战和变化,只要“形势与政策”课程坚持以学生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就能使这门课程焕发生命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
[3]尹汉萍.“90”后大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
[4]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5]高平平.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
[6]陈灿军.关于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
[7]王潇.浅议新时期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6).
[8]李合亮.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