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养

2014-04-09尹何明

关键词:国防爱国主义民族

尹何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68)

国防的强大需要立足于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可以提升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在爱国主义情操下,为国防储备大量人才。国防教育有利于国民国防意识与行为的培养,可构建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度。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基础国防知识和掌握必要军事技能的同时,使国防观念得到强化,爱国热情得到激发,从而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教育活动。

1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民族价值理念,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历史变迁下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审美、民族情感与思维等与时俱进而来的,是民族内部群体中被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价值与精神内核。民族精神是灵魂,一个没有核心精神的民族在民族之林中就是一盘散沙,很难聚集壮大。民族精神支撑着本民族的进步,为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判断。民族精神彰显着民族的创造力、生命力与凝聚力,是生产发展的核心。在我国,民族精神可以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下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思想,爱国主义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即热爱自己的祖国,渴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屈原、郑成功、杨靖宇等都是践行爱国主义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爱国主义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例如,革命时期的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平年代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二者联系紧密。首先,民族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国防教育这个载体实现,即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重点强化部分,通过国防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民族意识,增强忧患意识以及爱国主义情操。例如,国防教育中的祖国领土防卫内容,如钓鱼岛、南海争端等问题,就涉及到祖国领土不可侵犯的民族

构建以及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需要民族精神作为意识上的支撑。忧患意识需要学生内心树立民族精神,如此学生才会对国防有责任心,有主动关注的意识。学习国防知识,是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

2 国防教育中强化民族精神培养的意义

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指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特点,通过创新国防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国防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新的时代精神,努力使大学生具有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称。在国防教育中重视民族精神培养,可以进一步拓宽民族精神培养的渠道,并有效增强民族精神培养的实效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1 传承意义

民族精神是长时间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民族感情等的延续、发展,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变革的。民族精神缺乏传递或传承内容太过浅薄,就会使民族丧失自我,失去根基。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神,经过历代人民的辛苦劳作,逐渐构建起现在的精神文化世界。如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佛家、道家等相辅助,其内容与形式主要有书法、诗词、古文、歇后语、曲艺、民族音乐等。而在近现代,民族精神则以革命精神、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等为指导。民族精神让华夏人民在遭遇苦难时坚强不屈,在成功喜悦时冷静沉着。在国防教育中做好民族精神的培养教育,是优化文化传承的需要,是发扬我国优秀精神品质的需要。

2.2 凝聚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把民族精神的培养工作作为国防教育的重点,目的在于团结大学生群体,并坚定其昂扬向上、健康积极的心态。民族精神的培养还需要其他各个学科的协助,从系统上构建教育体系,让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在优化整合基础上,对于国家的责任、民族归属,学生将有更强烈的认同感。

2.3 教育意义

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民族精神熏陶教育,有助于学生端正思想,改正错误的价值观念。民族精神与国防教育相结合,在国防教育中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国情以及历史有正确的认识,将其“三观”纳入正轨,帮助其树立民主法制意识、自由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使其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将个人奋斗和国家进步紧密联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 大学生国防教育中的民族精神培养建议

大学生在社会人群中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具有活跃的思想以及接收能力,其民族自尊心与政治敏锐性较强。在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与国家意识培养主要通过国防教育开展,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全球化的加深,大学生接受的思想也更加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很难坚定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已经逐渐模糊淡化,这是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难题。

3.1 创新国防教育手段,强化民族精神主题

高校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应该让学生在现实当中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即带领学生游览、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国防教育基地等,并分批派遣学生实地体验军营生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了解国防教育。另外,在校园教育中,学校可利用警示牌、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报、校园报刊、标语横幅等宣传形式做好国防、民族精神的教育宣传。积极组织关于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征文、军事读书、演讲比赛、军事题材影片的播放等活动,将军事、国防内容向学生积极传递,使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爱国精神等根植于学生思想中。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学校也可以邀请学生加入军事、国防教育创新研究。

3.2 改革军事理论课程,激发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军事理论课是各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这也给了我们国防教育一个很好的抓手和工具。但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抓手和工具,学生上课热情度不高,部分高校甚至出现消极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与学双方都没有认识到“民族复兴”这一主线。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因此,以“民族复兴”为军事理论课的教与学才能充满激情富有成效。首先,在军事理论课融入生动的历史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的。要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自觉地把自己的得失荣辱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这样,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另外,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也要创新,绝对不能一本教材走遍天下。教师在构建授课内容的同时还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国防、军事教育以全新的形式呈现,比如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音像等,将军事生动再现,让学生感受国防与个体息息相关。

3.3 把握时代热点,强化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

没有国家意识,就没有爱国主义,更谈不上民族精神。国家意识作为国民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是现代国家竞争中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现在的大学生都已经是“90后”,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和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他们对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模糊,不能正确树立国家主权和安全观,对当前国际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国家安全防范之策。当前,一些西方国家,一直视我国为主要战略威胁,在幕前幕后支持、组织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不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政治渗透、颠覆分裂、情报窃取等破坏活动。另外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不容乐观,如日本对我国东海海区、钓鱼岛等固有领海、领土的争夺,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对我国南海岛礁的非法占据和石油资源盗采,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的非法占领等等。国内,极少数敌视社会主义和企图分裂祖国的“台独”“藏独”“东突”分子,也极力寻求境外敌对势力的支持,彼此勾结,进行敌视我国的宣传和破坏活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及时获取这方面的时事新闻,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以时事新闻为主题,将其深层次融入国防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主权和安全观,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4 结语

高校在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上责任重大,是民族精神、文化与科技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国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教育内容,应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切实将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融合到大学教学课程中。

[1]袁小武.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J].大江周刊:论坛,2011,(10):164 ~165.

[2]陆华.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J].江苏高教,2012,(4):106 ~107.

[3]李明敏.新时期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z1):103 ~104.

[4]白燕,高凤林.民族精神与高校国防教育[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2):21 ~23.

[5]温雪松.探析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8):198~199.

[6]左雪松,夏道玉.论交互功能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与高校国防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43 ~45,77.

[7]沈树周,段素梅.“两课”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3):46 ~48.

[8]范双利.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5):111 ~113.

[9]李颖,刘震.浅谈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学理论,2013,(33):364 ~366.

猜你喜欢

国防爱国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