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班级建设内涵与质量研究

2014-04-09李道军

关键词:全体学生班集体班级

李道军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也是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建设是学校方方面面建设之一,其建设质量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建设质量。高职院校是在新世纪发展起来的新类型的高校,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目前,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一半,但与招生规模相匹配的班级管理却没能得到同步发展。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班级活动没有有效的组织形式,学生的自由度、主动权、选择面增加,班级概念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集体意识越来越弱。高职大学生班级作用减弱,班级建设质量不高。因此,在社会转型和高职院校发展进入内涵建设时期,有必要对班级建设进行研究,提高班级建设质量。

1 班级建设内容

对班级建设进行研究,目的是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因为“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式。经过学校编班形成的只是自然班级,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班集体。班级要成为班集体是有条件的,必须要具备班集体的特征: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序的组织机构、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亲社会的共同活动、健康的集体舆论。这些标准是班集体建设的理想标准,也是衡量班级群体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1]4。所以,可以说: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就是把班级建设成班集体。以班集体的特征为参考,进行高职大学生班级建设,具体包括:班级目标建设、班级核心建设、班级干部建设、班级规章制度建设、班级风气建设、班级活动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 班级具体建设

2.1 班级目标建设

任何集体都有共同的目标,任何真正的集体,都应该兼顾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班集体是集教育、教学和个性发展于一身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对学生的尊重和研究为出发点,

2.2 班级核心建设

班主任是由学校安排,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狭义的班主任是“指从专业课教师中选聘的带班教师”[2]。由于师资不足,高职院校也会选聘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因此,延伸出广义的班主任,即学校带班的工作人员。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负责班级建设的顶层设计。班主任既不同于普通的授课教师,也不同于源于朋辈的班级中坚、骨干——学生干部,全体学生具有对班主任这种社会角色的认同和支持倾向,因此,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作为班级的核心,班主任就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值得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3]。所以,班主任自身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个方针开展,以服务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实现富有个性的发展。

2.3 班级干部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但班级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必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靠学生自身力量,特别是依靠与全体学生朝夕相处,对全体学生产生直接、现实影响的班级干部。班级干部是班级的骨干和中坚,是班级建设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者,他们源自学生,与全体学生心性相近,又在班级中发挥带头作用,他们的影响力直接关系着班级风气的好坏,班级舆论的健康与否,全体学生的团结与和谐等。一支良好的班级干部队伍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因此,选拔和培养一支精干的班级干部队伍对于班级建设尤为重要。值得强调的是,班级干部岗位要按需设置,可设可不设的岗位坚决不设,即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岗位,要讲求效率,使用合适的人,实现岗位和人的协调平衡。同时,班级干部要是非界线明确,有工作能力、特长和责任心,能任劳任怨,以身作则,有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

2.4 班级规章建设

班级规章是为了统一全体学生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保障班级活动的一致性和班级目标的实现,由班主任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制定,全体学生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标准。班级规章的根本是监督和约束全体学生,促使全体学生努力践行,养成预期的行为习惯。外在的规章一旦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律、自觉,学生的行为品德就得以提高,班级风气、班级文化的形成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班级规章可以使班级建设有章可循,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可以避免班主任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值得强调的是,班级规章要切实可行,要责任到人;一旦形成并正式生效,就要在班级规章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守规者,人人都是监规者,人人又都是执规者。

2.5 班级风气建设

班级风气简称班风,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班级建设尤其重要。班风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形成健康的舆论,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的。班级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班级风气的中心内容是学风。学风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在长期的班级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精神状态和群体行为倾向,葛金国认为:“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学习习惯)……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态度是学习的情绪情感倾向,是学风的核心部分,表现是学习活动优劣的指标……”[4]值得强调的是,班级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群体三部分组成,所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在班风的建设和形成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相互之间产生着一定的关联和影响。

2.6 班级活动建设

高职大学生喜动不喜静,实践能力强,因此,活动是高职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活动,特别是集体活动,是班级建设的载体,是实现育人功能的渠道,也是班集体形成的桥梁。在为实现班级目标而开展的系列化的集体活动中,全体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放松,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建立友谊,形成班级骨干,形成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形成健康的舆论,增强集体荣誉感。学生是班级的主体,是集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值得强调的是,每位学生在性格、成长背景、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和思维习惯等方面都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确定、设计、准备和实践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知、情、意、行。

3 班级建设评价

“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有序的组织机构、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亲社会的共同活动、健康的集体舆论……是班集体建设的理想标准,也是衡量班级群体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5]对以上指标进行评价,是检验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班级建设质量如何,不能主观臆断,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标准。各建设班级或考察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基本指标内涵,对班级建设质量进行评价。值得强调的是,班级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个体的进步和班级群体的进步,建设主体的学生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所以,班级建设质量的评价应该包含学生对自我的评价。为了使评价更客观,更合乎科学性,应该坚持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原则。

4 结语

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班级建设的隐性目标,它以实现学生富有个性发展的显性目标为使命,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干部为骨干,班级规章为全体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准绳,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实现学生个体层面目标过程中,形成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班集体。诚然,高职院校在区域上、在发展层次和建设理念上各有不同,所以在班级建设内容和侧重点上也自然会存在不同,但班级建设目标上则是无差异的,即实现学生的发展,提高班级建设的质量。

[1]卢家楣.班级管理技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Z].2008-10-0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0-28.

[4]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67.

[5]卢家楣.班级管理技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4.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班集体班级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我爱我的班集体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不称心的新班级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