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之路
——基于花果山乡前云村的分析
2014-04-09武香君
武 香 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0)
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之路
——基于花果山乡前云村的分析
武 香 君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 南京 210000)
建设好、发展好农村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苏北农村,结合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经济社会条件,秉承“办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农民说了算”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在形式上,传统与现代并存;在内容上,传承与创新兼具的以“农民”为本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前云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五个方面的要求涵盖了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是新农村建设中最费时、最难办,但也恰好是最能体现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
本文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近十年来的文化建设历程作为分析对象。前云村坐落于国家“4A”级花果山风景区内,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在经济上,因从2010年起,前云村大部分土地被征用,村民现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建筑业等其他生产,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人均收入在2013年达到14 200元,在苏北农村中经济实力较强。在文化上,前云村一直比较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并且成效显著:在2007—2009年度,被评为“江苏省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村”;2010—2012年度,被评为“江苏省文明村”;2013年获得江苏省“最美乡村”称号。对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较好、文化建设卓有成效的农村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其文化建设进程、现有文化设施管理运作等,来总结其文化建设成功经验,反思其存在的不足,从中亦可探知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概况。
在调研时,除了对该村近年来文化建设成果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外,笔者还走访花果山乡文化站、前云村村委会以及部分村民家中,访谈对象包括乡文化站干部、村委会干部以及不同年龄段的村民。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对该村文化建设形成一定的了解,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有了新认识。
1 前云村的自然和人文状况
前云村由8个村民小组组成,村民沿山势环大圣湖居住。全村居民663户,共2 096人。因近年来前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走高效、绿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蔬菜、茶叶、畜禽”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了创收,而且也减少了农忙时的工作量,使得村民们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业余时间也大大增多。而在业余时间里,村民们并没有多少文化娱乐活动,大多是看电视、打牌、拉家常,不仅单调而且容易滋生赌博等不良嗜好,给村里风气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之后,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就势在必行,村民们单调、空虚的业余生活状况亟需改变。
同时,前云村自身也具备开展文化建设的条件:前云村自然环境优美,依山傍湖,毗邻五圣广场,方便组织文娱活动;原前云小学搬迁之后,空置的校舍和操场都可以加以使用,改造成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此外,前云村一直有较好的民间文化传统。村民们有的爱好舞蹈,有的爱好书法,并且经常组织一些小范围的文化活动。那么为何不对此加以利用,将有特长的村民组织起来,通过他们吸纳更多村民参加到文体活动中来,并以此为起点开展一系列文化建设工作,借此来改善村里风气、改善村民们精神面貌呢?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前云村切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精神,于2006年开始了既有针对性又不失全面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实践。
2 前云村文化建设措施及成果
在花果山乡统筹领导下,前云村从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入手,通过对本村原有设施加以改造利用,建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设施,并结合本村村民特长和兴趣爱好,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有专门面向老年人、妇女的,又有面向全体村民的,这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建设项目,有如下几个:
(1)成立老年艺术团和妇女舞蹈健身队。前云村在2006年底成立了老年艺术团,由40余名村民组成,他们平时自发组织排练,在重大节日或者农闲时给全村居民表演,并且积极参加乡里文艺比赛。在2009年底由前云村大学生村官组建的妇女舞蹈健身队,主要排练时下受欢迎的广场舞,由大学生村官负责教学。村里妇女们都积极参与,她们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在村委会门前的操场上跳舞,在重大节日时和老年艺术团一起为村民表演,并参加健身舞蹈比赛。
这些文艺活动深受村民们喜爱,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拉近了村民彼此间的距离,营造了和睦的邻里关系,加强了村民间的团结,凝聚了民心。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村民之间和睦相处,有利于消除农村宗族传统带来的弊端,有利于村中秩序的稳定,进而便于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2)成立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俱乐部。前云村的老年活动中心为村里老人提供举办文化活动的场地和相关器材,并成为2007年成立的老年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场所。当时成立老年俱乐部,在村里是一件相当时髦的事情。因为俱乐部需要老人自己提出申请,并且实行会员制,每一位会员都有自己的会员证,每年注册一次。秉承着“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宗旨,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与村里的文体社团有频繁互动;时常举办讲座、展览、培训;也举办“大家侃”、棋牌游戏等娱乐活动,并为会员所在的文体社团提供报刊等学习资料;同时会员在俱乐部还能享受定期的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虽然老年俱乐部要求会员每个月交两元会费,但是村里老人们都相当喜欢老年俱乐部,几乎所有老人都加入了老年俱乐部。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对于老年人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对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更需要注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前云村成立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俱乐部,为村里老人提供丰富的文体活动,让留守老人感受到了来自村里的关怀,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单调无聊。在增加老人们幸福感的同时,提升了老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俱乐部不仅为村里老年人带来欢乐和温暖,也为全村营造了一种尊老爱老的和谐氛围,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的风貌,更是和谐社会的基层体现。
(3)设立群众健身活动场所,让农民也能休闲健身。在2012年,前云村将空置的原前云小学校舍及操场改造成方便群众健身娱乐的场所,在操场上放置多个篮球架和多部群众健身器材,还建成乒乓球室,方便村民休闲健身。新添置的健身器材,既丰富了村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为村里上年纪的人提供了晨练的新方式。
这些健身器材许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但是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在农村。这表明我国的城乡差距依旧非常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城市,而农民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却并不滞后于城市居民。统筹城乡发展不应仅重视经济发展,文体活动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统筹。
(4)建立“农家书屋”,免费全天开放。在前云村同样让村民称道的一项文化建设成果就是“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建成于2006年10月,由上级政府和个企单位共同出资,占地30平方米,图书4 000册,报刊杂志12种,并拥有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可以接收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配备电脑两台,可供村民进行电子借阅;同时配有电视机一台,演出音响一套和DVD一台,供村民进行文体活动使用。“农家书屋”由大学生村官担任图书管理员,从周一到周六全天候开放。书屋的书籍内容涵盖文化艺术、农业技术、科技知识、医药保健、生活百科等,还包括未成年人的学习辅导材料和课外读物。
“农家书屋”已成为前云村文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阵地。首先,在书屋可以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设备传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其次,以“农家书屋”为依托,举办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农家书屋”在村民中的认识度,也有利于培养村民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并且可以使村民通过阅读掌握一定的农业知识;第三,书屋中提供多种多样的课外读物让村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得到充实,他们经常在放学之后到书屋借阅课外书;在寒暑假,书屋更成为孩子们的好去处。
“农家书屋”对于前云村意义重大。自其建成以来,书屋为前云村村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不仅能查阅相关生产知识,还在农闲时多了一个好去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能打牌聊天。“农家书屋”给整个前云村的乡风带来了新气息,使整个村子的文化水平、文化素质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这种和谐文明的乡风对前云村的经济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建立“十米文化长廊”。前云村的“十米文化长廊”位于原村礼堂门前,主要用于展示前云村的历史情况、基本现状,也用于宣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还包括本村村务公开、好人好事、法制知识等。建立这样一个文化长廊,不仅可以让村民及时了解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针,也可以了解本村的各种动态。在长廊周围,还会定时更换一些宣传横幅,宣传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相关内容。在对村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都表示平时会去看文化长廊的展示内容,并且觉得宣传横幅上的标语起到提醒作用,他们比之前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也认为村里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改善。
文化发挥其功能的特点之一是潜移默化。前云村村民对自己行为举止的改进,就是他们素质提高的表现。而这种提高正是通过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发挥得以实现。所以,前云村建立的“十米文化长廊”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展示作用。
3 前云村文化建设经验总结
前云村新农村文化建设开展至今,成效显著,不仅整个村的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而且乡风也有明显改善,其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有:
第一,政府主导,民间合作,社团连接。前云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效,与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从对村原大礼堂进行改造建老年活动室,到添置健身器材,成立“农家书屋”,建成“十米文化长廊”,都是政府出资进行建设。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资金较充足,建设速度快,且建成后大都免费开放使用,这些优点都是其他社会主体主导的文化建设无可比拟的。
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有利于调动民间的积极性。前云村一系列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后,都得到村民的正面反馈,很好地调动起村民的文化参与热情,他们积极组织文化社团,参与村里文化活动,使村里风气得到很大改善。
自上而下开展的文化建设工作,容易让村民感受到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这种重文化发展的氛围之下,他们愿意组织起来,将之前自娱自乐的活动发展壮大,吸纳更多村民,比如老年艺术团。之前只是村里一些年纪稍长的村民自发地跳舞锻炼,在政府号召下,他们组织成立老年艺术团,艺术团的活动器材和演出服装都是村里出资购置,这无疑为艺术团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需求导向,以民为本。进行什么样的文化建设,办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政府领导并不包办,而是以村民的要求为出发点,坚持以“村民”为本。原先,前云村村民在农闲时,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老人们,他们子女外出打工,平时只有老人自己在家。他们希望村里可以多组织些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解解闷。针对这种情况,村里成立老年俱乐部,让老人们有自己的“组织”,老人们对老年俱乐部的各项活动都积极参与,他们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面向村里中青年和孩子们的“农家书屋”则更是让村民业余生活焕然一新。
前云村有些村民很喜欢书法,有几位的书法相当不错,为了方便这些村民相互交流书法心得,也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前云村每年都会举办一到两次“笔会”,即书法交流会,请来市里一些书法名家和书法爱好者,一起交流,并举办书法展,进行成果展示。“笔会”的举行,就是倾听村民要求、重视村民需要、办村民喜爱文化活动的典型体现。
第三,与时俱进,借力村官。在前云村的文化建设中,处处可以看到时代发展的印迹:老年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新添置的健身器材与城市公园中的一样;“农家书屋”配有电脑,可以进行远程教育和电子阅览;“十米文化长廊”中都展示紧扣时代发展的内容。这些都表明,前云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守旧,而是紧随时代发展,并且对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加以使用。
前云村的大学生村官帮助村里组建了妇女舞蹈健身队,教她们跳广场舞;还担任“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员,帮助村民学会使用电脑进行电子阅览。他们对前云村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大学生村官凭借自身的知识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前云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但不可否认,其中仍然存在着需要完善之处。例如,“农家书屋”中,图书虽然有4 000册,但是有些书比较旧,内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新书增加速度缓慢。这样一来,村民的阅读积极性受到打击,“农家书屋”作用的发挥也就受到影响。而只依靠乡政府、村委会购买新书则资金有限,应当鼓励当地企业、社会团体进行适当捐赠,寻求多元化投资。此外,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投入也需要增加。“农家书屋”配备的电脑只有两台,并且电脑设备较为陈旧,满足不了村民的使用需求;现有篮球场设施比较简陋,且在篮球场周围还有大片闲置空地,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4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政府政策、资金支持,但是更为需要的是农民们参与的积极性。否则,政府费时费力建设的文化场所只会无人问津,变成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举办的文化活动也只会沦为农民眼中劳民伤财的“政治做秀”。
反观前云村多年文化建设实践,从其伊始就是围绕村民喜爱的文化活动进行,最大限度地投村民所好,使他们的特长得到发挥,调动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这几年中,不仅村民们良好的文化活动传统得到发扬,而且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改善,自身文化素养也在文化参与中得到提高,整个前云村的风气都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之后,前云村通过文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乡风文明”。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在前云村,这二者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前云村的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大成就。
[1]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4):108~114.
[2]林淼.生态视角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整合社会工作——一个广州从化乡村项目的个案研究[J].社会工作,2012,(4):35~39,43.
[3]凌立,曾义.藏区文化差异与和谐社会构建——以康巴藏区及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9~13.
[4]李燕.乡土艺术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基于泰州市姜堰区农村秦钟文化艺术活动的考察[J].艺术百家,2012,(8):34~37.
责任编辑:富春凯
10.3969/j.issn.1674-6341.2014.04.019
2014-05-06
武香君(1989-),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G127
B
1674-6341(2014)04-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