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甘露醇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
2014-04-09李小瑞
李小瑞
(庄浪县中医医院,甘肃 平凉 744600)
10例甘露醇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
李小瑞
(庄浪县中医医院,甘肃 平凉 744600)
目的 探讨不同药物温度与甘露醇静脉滴注致静脉炎发生率的相关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使用甘露醇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药物温度时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药物温度低者(<20℃)静脉炎发率高于药物温度高者(30℃~37℃),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药物温度与静脉炎发生率相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预防静脉炎发生。
甘露醇;静脉炎;护理;温度
静脉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状态改变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导致深部静脉血栓形成[1]。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或机械损伤静脉壁,以及长期静脉曲张引起的血液淤滞等,均会损伤静脉血管内膜,形成血栓,导致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表现为局部发红、疼痛、肿胀,甚至呈条索状改变或硬结,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甘露醇是良好的利尿剂、脱水剂,其不易透入组织,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可以把组织、脑脊液或房水中过多的水吸至血液中而起到脱水、降低颅内压、眼内压的作用,具有价廉、疗效好、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近年来有报道认为甘露醇是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之一[2]。笔者对甘露醇温度与静脉炎发生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科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均为高血压脑出血),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49~72岁。60例中共发生静脉炎10例,其中Ⅰ级6例,Ⅱ级3例,Ⅲ级1例。所有患者均未使用除甘露醇外可引起静脉炎发生率较高的药物。
1.2 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加热组和常温组,每组各30例,加热组输注30℃~37℃的甘露醇,每次125 ml,每6小时1次,连续使用3天后改为每次125 ml,每12小时1次,连续用药2天;常温组输注<20℃的常温无结晶甘露醇,每次125 ml,每6小时1次,连续使用3天后改为每次125 ml,每12小时1次,连续用药2天。对两组静脉炎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静脉炎分级标准
Ⅰ级:穿刺部位周围的静脉红、肿、痛,但无条索状改变;Ⅱ级:穿刺部位周围的静脉红、肿、痛,同时伴有条索状改变;Ⅲ级:穿刺部位周围的静脉红、肿、痛,同时伴有条索状改变及硬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由表1可见,药物温度低者静脉炎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温度高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静脉输入甘露醇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直接有害的影响,其激活炎症介质和丝分裂素—活化蛋白激酶,直接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之一。输入高渗液体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出现皮肤发红、肿痛甚至血管变硬的症状。静脉炎对于患者的生活及进一步治疗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治疗和预防静脉炎发生较为重要。
4 护理对策
(1)静脉输入甘露醇时宜选择粗而直的血管,有计划地选用静脉;因距穿刺部位1 cm处多发生血管周围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及血管内瘀血现象[3],故每24~48小时要更换注射部位;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穿刺,且两次穿刺点的距离应尽可能远;尽量不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因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造成甘露醇滞留,损伤血管内皮。此外,输入甘露醇时尽量减少同一静脉的注射次数,使血管在使用后得到恢复,以提高血管使用率,减少静脉炎发生。
(2)每次输注甘露醇后用5%葡萄糖20 ml静滴,以清除附着于静脉壁的残留药物,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3)硫酸镁预防性湿热敷。持续局部湿热敷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局部湿热敷硫酸镁后,药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至皮下,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减轻静脉刺激症状和药物对血管的损伤[4]。
(4)新鲜马铃薯外敷。马铃薯俗称土豆,属于茄科植物,含有大量淀粉、维生素,微量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淀粉具有高渗作用,维生素B12可作用于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发挥镇痛作用。马铃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5],从而使局部红肿、疼痛症状消失,条索状血管的弹性得到改善,防止静脉炎发生。
5 结论
不同药物温度与甘露醇致静脉炎发生率的相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预防静脉炎发生。
[1]胡洁.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静脉炎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320.
[2]伍旭东,曲在屏,杨霞,等.甘露醇静脉注射对外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2):68.
[3]张志宏.甘露醇致外周静脉炎的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79-80.
[4]曾秀华.硫酸镁湿热敷预防静脉滴注不良反应效果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6(14):505-506.
[5]刘昌红,曹巧英.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J].护理研究,2004,18(7B):128-129.
R473.5
B
1671-1246(2014)07-0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