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例小儿WPW综合征心电及临床探讨
2014-04-09张静赵鞠
张静 赵鞠
22例小儿WPW综合征心电及临床探讨
张静 赵鞠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 WPW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发病率为0.3%~1.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和各类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也随之逐渐减少, 大部分成年人WPW综合征的心脏是正常的, 少数人伴有先天性或后天性的心脏疾患病变, WPW旁路虽然是先天的, 很多患者他的临床表现可以再以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后再发生。
WPW综合征;旁路;心电图
正常情况下, 心房肌与心室肌激动联系依赖于房室传导系统, 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系统传递至心室,产生一正常QRS综合波。在某些情况下, 房室间还存在一异常附加旁路, 此时心房激动除沿房室结前传至心室外, 同时可沿旁路快速传递至某一部分心室肌并使其除极, 产生一预先激动的心室波, 该部分心室波与正常途径下传而产生的心室相波融合形成了畸形的QRS波, 这种心电图改变为预激综合征。心电图特征表现为:P~R间期缩短至0.10~0.12 s以内, QRS波群的延长至0.12 s以上, QRS波群增宽并有预激波即称δ波, 患者往往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 并可被心电图测知。
1 一般资料
选择焦作市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13年11月诊断治疗的小儿WPW综合征患者总计共22例。男13例, 女9例,进行回顾调查分析。
2 结果
小儿WPW综合征22例, 男13例, 女9例, 平均年龄7岁。心电图检查, WPW综合征(A型)7例, 短P-R综合征4例, 交替性WPW综合征(B型)3例,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 间歇性WPW综合征2例, 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WPW综合征合并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1例, WPW综合征合并第II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3 讨论
WPW综合征分为A型和B型两种。小儿WPW综合征系预激的病因是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房室附加通道(简称旁路)存在[1]。多数WPW综合征患者心脏无器质性病变, 少数见于三尖瓣下移畸形, 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三尖瓣闭锁、右位心、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病机心肌病 , 也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婴幼儿发病率只为1/1000, 在胚胎发育早期的时候, 心房和心室是一连续结构。以后房室间肌连接慢慢退化进而消失, 由纤维环替代。右侧旁路的形成是由于胎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房室纤维环, 任由肌纤维束继续连接着, 在此大部分出生后6个月内肌性结构消失, 如6个月后肌束仍未消失, 或者房室纤维环没有形成, 则形成旁路。因房室旁路介导引起的心动过速最易发生在婴儿期, 1周岁之内大部分心动过速会自然消失, 或演变为隐型, 或演变为隐型, 此与新生儿期传导系统尚保留胚胎期的房室之间心肌纤维的连续有关, 大约一半以上的患儿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有时出现期前收缩, 此种心动过速往往反复发作, 尤其初次发病年龄在1岁以后者更易复发, 小儿WPW综合征, 心室激动顺序异常, 故可产生与心室肥厚或束支传导阻滞相类似的图形, 如不注意P-R间期缩短, 而仅注意QRS波增宽, 往往可造成误诊, B型预激综合征可误诊为左侧束支传导阻滞, C型可误诊为右侧束支传导阻滞;多数婴幼儿发生心动过速, 因找不到明显的症状和原因, 而被漏诊。在临床中常常遇到, 患儿心动过速不易被发现和诊断, 常被误认为扩张性心肌病, 当心动过速经过药物治疗后被控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会好转或恢复正常;儿童WPW综合征心房纤颤经由旁路快速传导引起室颤而发生猝死的危险;临床上短P-R间期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但合并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者并不多见。小儿WPW综合征本身不需特殊治疗。发生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期不需要特别治疗, 有少部分患儿心动过速发作频繁, 发作时间较长, 发病时心率很快, 临床症状严重, 这时应考虑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大部分小儿WPW综合征不伴有心脏器质性病变, 一般预后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消失, 1岁以内自然消失的高达60%~90%[2]。但是心动过速在1岁以内消失的患儿, 大约有1/3在以后的岁月, 约4~6岁年龄段会再次发作。年龄>5岁的患儿仍出现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或伴有心脏器质性病变, 心动过速自然消失的可能性就很小, 这时就必须采用导管消融方法对房室旁路加以消融, 目前唯一安全且最有效的根治方法也就是射频消融。成功率高而发病率低。
[1] 陈新,黄婉.临床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12-331.
[2] 郭继鸿.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11-735.
454002 河南焦作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