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的本质
2014-04-09董金鹏
董金鹏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发生在美国和日本高科技行业的故事,似乎跟今天中国深圳发生的故事有颇多相似之处。
1970年代,IBM360系统的成功让工程师们看到了希望,他们通过创办科技公司参与IBM360模块化设计和模块化产品开发。成功的经验很快向整个电脑领域拓展,结果是1980年代末一种新的竞争合作结构替代了纵向一体化:英特尔等专注于生产芯片,夏普等集中于显示器领域,各大计算机制造商开始从市场购买零部件然后进行组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学者们发现模块化开始被用到高端制造业,比如:机械和汽车制造。日本学者青木昌彦研究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时发现,得益于模块化才使日本制造业在上个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快速提升。尤其是,他发现模块化能通过模块的分解和集中,对付系统复杂性。
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当下所发生的变化。因为在技术、设计、产品、元件等各自细分领域的模块化,中国深圳的硬件创业者们才得以将奇思怪想付诸实践。从这个产业看,硬件领域正在通过产业链的解构、供应商和生产能力的模块化,实现整个行业的崛起。
不论是国际上成功产业的经验,还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硬件创业浪潮,似乎都表明:新产业结构背后的本质就是模块化的发展。不断增加的全球竞争压力,快速缩短的技术进步周期,以及消费需求由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过渡,都在重构旧有的产业结构。在此背景下,柔性生产、虚拟组织等后福特制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产业也由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转变。
199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鲍德温和克拉克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模块化时代的管理》,认为模块化是组织、设计复杂的产品或过程的有效战略之一。对组织和系统来说,模块化降低了个体创新和创业的成本。同时,模块化还被认为是有效授权的手段,防止创新活动死于科层组织中。这种模块化之所以能够促进创新和创业,就是它真正影响了组织的结构和信息流通方式。比如:员工一旦有想法,就可以通过模块化的工具与资源进行创新实验,而不必通过科层组织寻求支持。
未来,当开放的软硬件系统、成功的融资平台和新的硬件创业者组合在一起时,与以往的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创新不同,来自中国的创业公司在新一轮的创业浪潮中或许能够获得自己的地位和机会。深圳密集人流和丰富多元的产品背后是深圳多年培育的制造业能力,但或许是在无意中,深圳为这个新潮流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