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京东:并购能铸就行业领袖吗?
2014-04-09董金鹏
董金鹏
3月中旬,腾讯与京东的资本联姻,将显著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IT寡头竞争格局。不过,这只是近似残酷的BAT(Baidu+Alibaba+Tencent)竞争中的一次普通较量,预计未来会有更多更激烈的战争。
这些激烈的交锋,背后的一个主题就是在市场剧变时期,如何抢到和坐稳行业领导者位置。或者说行业领导型企业该采用怎样的竞争策略。对于这个问题,近年来的BAT大战,就提供了部分的答案。
短期:追求市场份额
详细梳理BAT大战的信息会发现,三家企业都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轮番使用兼并收购手段构筑起各自的战略高地。同时,通过各种公关手段和“烟雾”策略,以阻止或延缓对手而使自己获得先动优势。比如:他们常常在新产品远未成型之前就预先发布要将其投放市场的消息,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顾客等待自己的新产品,而不急于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劝阻竞争对手不要开发类似的产品。
不过,哈佛大学的战略管理学家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认为:这种基于市场份额的策略只在短期内奏效,对竞争格局的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在竞争战略模型下,战略规划系统可以帮助训练有素的管理者决定发展什么业务。但是,所有的计划和投资都不能阻止来自竞争者对自己产品和市场定位的残酷模仿。”巴特利特在2002年发表于《MIT斯隆管理评论》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巴特利特的观点代表了十多年来竞争战略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新变化,即建立在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上的竞争战略,在长期可能是无效的。今天,信息时代带来的游戏规则是速度、灵活性和自我更新,通过技术性手段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进而获得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瞬间就消失了。
长期:加大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
那么在长期,企业如何建构更持久的竞争优势呢?答案是加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投资。2012年7月份美国《管理学会评论》发表了一篇颇具代表性的文章——《从人力资本的角度重新思考持久的竞争优势》——讲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帮助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作者认为:知识在企业竞争能力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这使很多企业转向从不断丰富的知识、技术诀窍、知识产权和竞争能力中挖掘竞争优势的源泉。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业性投资,即是企业培养员工学习和积累一些特殊知识和能力,这些特殊的知识依赖于所在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等。当这些独一无二的人才离开领导型企业后,这些知识的收益将大幅减少,甚至消失。
不过,像腾讯等行业领导企业长期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为员工创造一种环境,在投资高精尖人才的同时,要通过制度充分挖掘出他们拥有的知识,最终帮助企业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概括起来,要做好行业老大,短期内要抢占市场份额,长期就要争夺人才。管理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