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评析
2014-04-09杨秋浪
杨秋浪
摘要:文化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者“黄金产业”,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后,中国上下也兴起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但是在恩施州文化产业却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发展落后,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恩施州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问题要解决。
关键词:文化产业 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和大力发展,并且涌现出了许多以文化产业而闻名遐迩的城市、国家,但是在恩施州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当有限,要使其成为恩施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困困重重。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产业概念的探讨还未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先生认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它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现代传播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包括书刊、影视产品在内的文化艺术品得以大批量生产、复制,并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同时通过庞大的市场获取了巨额利润。可以说,文化产业与世界市场和高新技术有紧密的联系,是时代的产物。
二、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各县市发展差距较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低
根据各县统计局数据显示,以2012年这一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恩施市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3.72亿元,占GDP比重3.12%。巴东县2012年文化产业产值1.72亿元,占GDP比重2.63%。 建始县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52%。宣恩县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0亿元,占GDP比重是1%。鹤峰县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17%。2012年,来凤县文化产业(含个体经营户)完成增加值1.16亿元,占GDP比重为2.9%。咸丰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17%。可能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文化产业增加值会不同,但从总体上来看,各县市发展存在差距,文化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小,发展落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
(二)文化产业规模小,数量少,发展落后
据实地调查和数据显示,恩施州文化企业普遍规模小而且数量不多。例如根据建始县工商局的统计,建始县文化产业企业少,不足全县企业总户数的4%,而且规模小,特别是文化体育用品批发零售业及相关服务业几乎全部为个体工商户经营。拥有综合实力的广告公司更是凤毛麟角,全县仅有3家专业从事广告经营的企业,其他企业只是兼营广告业务。旅游文化、观光休闲等产业才刚刚起步,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筹建期,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带尚未形成。其中鹤峰、咸丰等县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较现代化的电影院。在对利川、咸丰、来凤以及鹤峰四个县市的调查中发现只有利川有一家具有印刷出版书籍资格的企业,其他几个县市要印刷书籍只能到利川或者恩施州才能进行印刷。大部分的印刷业、广告业都是由个体工商户经营,每个公司的从业人员在1到10人左右。可见恩施州文化企业发展块头小、水平不高、活力不强。
(三)文化产业结构单一,多为传统产业,发展层次低
恩施州现有文化产业大多属于“传统型”和“作坊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尚未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以图书、影像等文化用品,网吧、餐饮、印刷、设计制作发布户外广告等为主,网络文化、创意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会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很少,像创意动漫全州几乎没有。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的低层次阶段,结构单一。
(四)文化产品的特色和品牌不够凸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度低,对文化的挖掘不够
恩施州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近年来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旅游文化企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着重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两者缺乏融合,而且同质化严重,模仿复制的多,缺乏创新,缺乏特色,品牌效应不突出,从而缺乏吸引力、竞争力。
(五)缺乏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
在调查统计中很多单位人员缺乏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概念模糊,长期以来重在文化的事业性,忽视了其产业性,很多文化活动都停留在事业上,靠政府资金运转,没有实现市场化运作。政府还没有实现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变。
(六)政策上扶持力度不够,人才、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使得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各县市普遍反映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精英文化人才缺乏,导致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下。不论是管理人才,还是经营人才都缺乏文化产业专业队伍,特别是精通现代新兴文化产业的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奇缺,致使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未能有效培育。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如利川唯一有图书印刷出版资格的“明捷数字园”公司,总投资1.5个亿,但共办了79个手续,前后一起盖了117个章。
三、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要明确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定位,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后,文化产业已经在很多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首先从认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全方位把握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意识到当前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落后性、与其他地区相比的差距性,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
(二)大力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组织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充分认识、把握、挖掘恩施州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上实现合理调配、整合和共享,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具有恩施州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如西兰卡普、绣花鞋等民间工艺品要积极的引导其进行公司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积极提供优惠政策、给与资金支持、提供市场信息,使其能做大做强,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三)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努力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业和现代文化业的共同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
针对恩施州文化产业结构单一,专业性人才缺乏,多为传统文化业的问题积极制定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计划,注重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利用好人才聚集地——当地大专院校人才的创新力,为恩施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实现现代化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具有民族手工艺的人才在注重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应对人才断层的现象,通过开办学习班的形式增加类似人才的培养,实现企业有人才,工艺有用处,人们有增收的,工艺有传承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只是单独的欣赏自然风光,满足视觉的享受,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在欣赏自然美时更多的从中了解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的、乏味的,是不会吸引住回头客的。恩施州旅游业的开发大部分都停留在对大自然美的发现上,对旅游资源里民族文化的挖掘远远不够,给游客们留下的映像自然就不够深刻,如果能在旅游景点里多增加一些民族文化元素,我想恩施州的文化旅游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五)扩大政策支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长期以来相关的政府单位、部分工作人员只偏重于文化的事业性,忽视了文化的产业性,相关的文化企业进入门槛高、要求严格,要办的手续繁多,因此被排斥在外。政府部门应该要转变思想、转变角色,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将文化产业推向市场,发挥大众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5
[2]李琳琳.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4月
[3]大理学院.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N].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