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顶着雾霾,200哈佛MBA中国探路

2014-04-08王莹莹

看天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哈佛教授案例

王莹莹

就读MBA专业的“商界骄子”们在哈佛商学院学什么?他们有门必修课叫《在中国做生意》(Doing Business in China)。如果感兴趣,在二年级还可以接着上。课程序号1570,20节,选修,笔试,共计1.5学分,教授则是哈佛大学的“中国通”柯伟林(William C. Kirby)。

“学院里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想回国,很多美国学生也渴望在毕业后到中国工作。”Felix Oberholzer教授告诉本刊记者,“更重要的是,即使留在美国的学生也会被在中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影响,例如中国经济增长放缓。”Felix教授是一年级课程的创办者之一。

很多美国学生对此课“一听倾心”。刚修完2013年下半学期的课程,JanWidmer迅速在Linkedin上建立了一个群,希望大家保持联系,继续交流创业点子以及中国“神奇”的市场文化,目前该群成员已有29人。

理论课少不了“关系”

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在中国做生意》总是充满浓郁的“中国风”。

中国学生有时会感到尴尬,但美国学生却听得津津有味。金发碧眼的美国老师对着墙上的PTT正儿八经地传授如何与中国人“讨价还价”(negotiation)——中国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训练,上海人在菜摊上练,成都人则在麻将桌上将此技能不断深化。

曾有人专门去哈佛蹭过课,发现所有选取的案例和分析最终都会归于一个结论,那就是想要在中国经商投资,就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与政府部门、客户及竞争对手的关系。

不可否认,有中国特色的“关系”文化确实是在中国做生意的必修课。当然,要学习的东西并非仅限于此。《在中国做生意》的一系列案例从国企改革到互联网创业,从地方市场跨至产品经济,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劳动力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塑造的商业环境。

哈佛商学院没有专业之分,所有MBA学生都要学习综合管理课,但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他们也没有教科书,所有的课堂都是案例学习。世界各地商学院所教授的案例中,80%在哈佛商学院制作。

从1999年开始,哈佛大学就在香港设立亚太区研究中心,万科、海尔、SOHO中国以及苏州工业园区等,都是其搜罗的案例。2012年,泰康人寿入选“哈佛商业案例”,董事长兼CEO陈东升被邀请到课堂上,分享了保险业的“中国式成长”故事。

除了大佬,创业“小佬”的故事也可以拿到课堂上分享。一位哈佛商学院的中国毕业生回国后,希望能开一家化妆品公司,不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的限制条件以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焦虑,成为一道又一道横在他面前的门槛。

来中国“吸”口气

事实上,哈佛商学院刮“中国风”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979年,麦克法兰教授就带领哈佛商学院的代表访问中国。如今,来中国“访问”的不仅是那些资深学者。Felix教授的学生们,每年都有机会来中国“实习”。

《在中国做生意》的大一课程,每年9月开课,学生们会学习如何在产品和服务中进行创新。随着课程进展,他们会被告知谁是其“中国合伙人”。之后的三个月学生们会呆在波士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中国移动、中国人寿等“合伙人”研发新产品。1月份,这些学生会来到中国,试试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否在这片土壤生存。

起初,只有20几个学生去上海帮助一些跨国企业做项目,之后,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亲自来到中国后,这些学生才开始真正认识中国。“去年1月,我的学生在北京时正好赶上雾霾天,这让他们很恐惧,整天都呆在宾馆里不敢出去。”Felix告诉记者,还有几位在北京工作的校友因此申请回国。

尽管如此,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兴趣,“2014年1月,会有200名学生来中国,分别去北京、上海、重庆、成都做商业实践。最近几年中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得很快,我们特意把成都和重庆加进来。”看来,沒准有一天,哈佛商学院会把《在中国做生意》的课堂,彻底搬到中国。

猜你喜欢

哈佛教授案例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开心格格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