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清:去往团圆的路上无比幸福

2014-04-08张自言

看天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清大院外公

张自言

海清在老家南京被唤作“潘西”,“潘西”是南京土话,就是女孩子,有时候也被引申作“女朋友”。她被奉为南京姑娘的代表,但即便是南京人也不一定都知道,海清还是甘家大院的后人。

南京的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大院最早的主人甘福、甘熙父子喜藏书,在院子里建起了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甘氏后人甘贡三是民国知名的昆曲爱好者,用甘家大院的场所做了诸多推广京昆的工作,梅兰芳、马连良等都是甘家的座上客。海清的妈妈甘娟就是在甘家大院生下了海清,之后不久,妈妈和外公才搬离大院。

诗书丝竹双修的家族带给海清的是一生的精神财富。但相比传奇的家史,海清更在意的是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记忆。

“ 怡儿,不要把画蹬了”

海清印象里,外公甘汝敏永远是个民国少爷的形象:“他很漂亮,戴着个帽子,很年轻的时候就拄拐杖,特别有范儿。白色的山羊胡子,每天修得整整齐齐,可爱干净了。有时候戴着帽子,拎着黑包,特别帅。”

衣食无忧的世家公子,喜欢文艺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外公投资拍电影,把家里的一个工厂亏得一塌糊涂。海清记忆里外公总是在听昆曲,咿咿呀呀,良辰美景奈何天,“早起听,中午听,晚上听。我一句都听不懂。”

外公是金陵美专的学生,画画是一绝。海清午睡后起床,迷迷糊糊就会闻到外公画画时墨汁的味道。她爱墨汁的味道,也爱印泥的味道。“印泥是香的,我特愿意把它给弄出来,老想拿那印泥弄嘴唇。”

海清小时候头发自然卷,像个洋娃娃,也讨外公喜欢。外公画画时,她就在一旁磨墨,画完了,外公把画挂在墙上,正好在海清睡觉的脚边。外公叫海清“怡儿”(海清本名黄怡),画挂好了,他告诉外孙女:“怡儿睡觉要注意,不要把外公的画蹬了。”但是海清睡着后脚还是经常会踢到墙上, 画就被弄破了。外公并不生气,海清印象里,外公“没跟任何人生过气”。

画只能挂在孩子脚边,因为已经没有大宅可住。甘家大院已成政府管辖,外公搬离故园,和孩子们住在狭小的屋子里,只有旧时文艺爱好是无法带走的。

海清父亲家里是安徽的大地主,卖了地到南京来经商,被划作资本家,母亲成分也糟糕。文革期间,夫妻双双被发配至最低岗位,父亲在工厂看大门。海清童年时,家里经济条件一直不好,但大家族总留下些与旁人不同的记忆。

“家里亲戚特别多。”海清回忆道,“过年的时候去看长辈,我妈准备的礼至少是四样,包得漂漂亮亮的。实在置办不出来,哪怕炒四盘特别漂亮的菜,也要送礼,这个规矩特别多。”爸爸会开玩笑告诉海清:“你妈妈家里以前好多房子!”

小时候,父母工资低,父亲还常生病。家里每天只订一瓶牛奶,是给海清的。“我就特鸡贼,我想让我爸我妈也喝点,就老嫌弃牛奶里面搁糖太多。其实不多,我说我爱喝白奶,这个奶太浓了,只肯喝一半,剩下那一半给他们喝,我爸还经常说我浪费。”

海清成长的1980年代,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至少她可以正大光明地爱好艺术。家里长辈多精通音乐,四外公甘律之是严凤英的前夫。海清跟四外公学昆曲,跟舅舅学小提琴,二外公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院长,还招呼她跟自己学二胡。但海清最喜欢的是跳舞,一到四外公那里吊嗓子就觉得活受罪:“昆曲是没谱子的,就是他唱,我跟着。他听了说不对,我就问高了还是低了,他反问:你说呢?我就蒙了。”一年多后海清坚持不下去了,四外公很无奈:“最怕教家里晚辈,狠也狠不得,又心疼。”

那时候外婆在湖南当小学校长,海清要和全家一起到长沙过年。从南京到上海就要五六个小时,再倒车。但那是海清关于家族最温馨的回忆。外公、爸爸、妈妈都坐在自己身边,她躺在大人们中间睡一个长长的觉,火车慢慢开往和外婆团圆的终点:“眼睛睁开看到的是我爸的腿,我妈的腿,还有我外公的腿,我搂着他们的腿,就觉得特安全。在去往团圆的路上,人是无比幸福的。”

“晚上工作的都不是好人!”

海清的理想是当演员。从小看着父母在工厂里做乏味的工作,又常有工友受伤,海清总觉得“上班特别可怕,永远跟机器在一块儿”。

出自书香门第的妈妈,最重视教育,父母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块钱时,每个月就给海清存五块钱,作为教育经费。海清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演些电视剧,妈妈怕“耽误学习”,给海清提了要求:“考到年级前三名才能去演戏。”海清考到了。之后一直有演戏的机会,妈妈坚持的前三名原则,海清也居然都做到了。

重压之下,海清的童年一直在用功:每周三次学跳舞,间或演戏,回家都要坚持把作业做完。爸爸倒是素质教育派,不仅不管学习,连在卷子上签家长名字都不愿意:“读书是你们老师的事情,为什么我要去签字呢?”

小学毕业后海清想报考江苏省戏剧学校学舞蹈,那里离演员梦想更近。志愿遭到了全家反对,理由是:“那是一所中专。一辈子上不了大学,就没指望了。”海清执意要考,并且被高分录取了,父母却把通知书偷偷藏了起来。当海清意外发现时,学校已开学几天了。家庭矛盾升级,解决办法是妈妈写信给在长沙的外婆请示,外婆回信道:“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妈妈跟海清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海清硬邦邦地回了一句:“那是外婆走的桥多,还是你走的桥多?”

外婆在信里语气平等:“人生好比在大海里航行,我很高兴你在12岁的时候就确定了航向。”而妈妈认可的家庭秩序是“小的要听老的”,她听外婆的话,最终准许海清上了戏剧学校。

海清从那里起步,又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知名演员。外婆常常做明星剪报寄给她看。从陈冲、张瑜开始,一年年,终于剪到了海清的新闻。

海清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她说,每年春节都要和父母一起过,这样才有意义。只有一年上春晚是例外,但父母认为那是极有意义的工作,她才答应参与了。父母和她住在一起,她拍戏时帮她带儿子。长辈难免宠孩子,但海清也宠父母:“比如说桌上十个虾,我会给他们一人剥好三个,再剥三个给我孩子。”

“大家认为对父母好,是因为他们对我们付出过,所以我们要回报。但我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父母和我们本身就是一个人,我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对他们好就是对我自己好。”这是海清的家庭哲学。

已经97岁的外婆也让海清牵肠挂肚。前年外婆生日,海清给她电话祝寿,第一句话先问:“外婆你好吗?”外婆答:“我不好,我想你,你不来。”海清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当时她在一部戏的宣传期,工作排得紧,但她还是第二天就出现在外婆床边。她至今记得外婆那时嘴角的笑容。一整天,外婆都握着她的手。

即便海清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对她还像以前一样盯得紧。在外面工作太晚,妈妈的电话就追过来:“谁跟你在一起?通告有谁陪你?你今天晚上几点回家?你回家吃饭吗?”妈妈不许海清太晚回家。如果12点半海清还没到家,“第二天她就没好脸色给我看,不理我。她认为晚上工作的人都不是好人!”海清笑着说:“其实主要是因为健康。她说十一点人就要睡觉了,你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养生,到老了谁来管你?”

老一辈对子女的關切总表现在对细枝末节的碎碎念。海清在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里设计了一句台词:“注意安全”,这不断重复的话语对男女主角来说就等于“我爱你”。灵感来自她爸爸:“我每次出门,我爸都跟我说‘注意安全,他觉得一切都不重要,但他要我平安。我们这辈父母不会说我爱你,但他们真的爱你。”

妈妈的查岗电话

在外面工作太晚,妈妈的电话就追过来:“谁跟你在一起?通告有谁陪你?你今天晚上几点回家?你回家吃饭吗?”要是海清12点半还不到家,“第二天她就没好脸色给我看,不理我。她认为晚上工作的人都不是好人!”

猜你喜欢

海清大院外公
我愿意死在舞台上
“大院子弟”说“大院”
外公的节日
外公爱吹牛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
谢谢
谢谢
恒大院线未来3—5年将建影城335家
遇记者同款手机壳上前打招呼海青自带表情包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