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
2014-04-08陈洪才
陈洪才
1967年腊月,我第一次跟随堂兄到诸暨用鸡毛换糖,时年23岁。据说那里的鸡毛非常好,特别是阉鸡毛,诸暨人将其当宝贝,非要用瓷碗换不可,那地方碗奇缺。我跟堂兄各买来120只大碗,加上糖和小百货等装成一担,约有160斤,然后到荷叶塘火车站上火车。
车到诸暨直埠站,还要挑15里路才到目的地江藻村,那里住着十几位鸡毛换糖人。我与堂兄住在一户农家,费用一宿两餐一元钱,价格还算合理。
晚上,堂兄教了我一些生意上的常识,如闲时“开门做”,忙时“关门做”。“开门做”是说生意清淡时走出宿处就做,因为担子轻,一天到晚也换不了多少货。然而旺季就不行了,如果“开门做”,担子就会越挑越重,越挑越远,待到傍晚回住处就会辛苦至极。所以,旺季必须采用“关门做”的办法,即先将担子挑到十里路之外,再慢慢往回做。这样,随着换来的东西增多,担子越来越重,但越挑越近,能省下许多气力。
诸暨人习惯农历十二月廿四杀年鸡,至廿八基本杀完,那几天是换糖人最忙碌的时间。为了能多收些鸡毛,我起早摸黑拼命地干,做了三天,换来许多鸡毛,心里非常高兴。我发现堂兄收来的鸡毛光泽度比我的好许多。堂兄说:“诸暨人每家都用风箱拉风烧饭,风箱内有块拉风板,是用最好的公鸡毛穿成的,而这些毛正是我们要的‘三把毛。你换的毛都是肥田毛,像这样的毛只用针和糖换就行,用碗换就亏本了。”
正月初十回到家,我粗粗一算赚了三十多元钱,比起生产队两角分红已算很不错了。
到了1972年,由于生产队的收益越来越低,走鸡毛换糖之路的人更多了。东山无水西山走,于是有人走出省界,到了江西。
秋收完毕,农事空闲,义乌工商部门开始做鸡毛换糖临时许可证,经营地址局限于省内。为了便于涂改,我在填写经营地址時,写上“江山”,待证领到手后,把“山”字改为“西”字,许可证上的经营地址就变成了江西。
1975年,廿三里废旧市场的破棕衣单价从原来的三角猛涨到七角,鸡毛换糖人就到处收集破棕衣。仅一年,就把省内的破棕衣基本收完,换糖人又开始向省外拓进。
一次,同村陈军法的表姐夫来探亲,他在江西彬江火车站工作。在交谈中得知那地方从来没有鸡毛换糖人去过,我马上会同下骆宅村的骆光祥火速赶赴彬江去经营。根据往常经验,破棕衣山区为多,离彬江60里的双林公社就是山区。为了生意,我俩不辞劳苦,挑担前往。
山区村庄稀少,但每户门外墙上都挂有新旧不等的棕衣,有的将破烂的棕衣塞在泥墙洞里挡风,有的盖在茅房上遮雨,也有丢在门前柴草丛中的。我将拨浪鼓一摇,高喊破棕衣换香干(香皂),他们欣喜若狂,纷纷去家里拿破棕衣来换。一块香皂一件,不一会儿就换了满满一担。一连三天,我换来180斤,合一块香皂换三斤。香皂时价每块一角四,利润相当不错。干我们这一行的当时属于投机倒把行为,到处都要管,一旦被有关部门抓住,货物就会被没收。为防万一,我们将换来的破棕衣挑到彬江,在陈军法表姐夫家屋后的柴堆中藏起来,然后重新回双林经营。
当时,我和骆光祥租住在一农户家里。一天晚上10时许,十几个民兵在两位全副武装的警察的指挥下,包围了我们的住处。我们在睡梦中惊醒,未等穿衣下床,两名警察早已破门而入,用手枪指着我俩,强行搜身。警察搜去了证明,命令我们挑担去公社,我们无可奈何,只得从命。
次日一早,警察将我们押到会议室。只见前面摆着三张办公桌,中间坐着彬江公社的书记,两侧是派出所所长与工商所所长。三位领导品茶抽烟,昂首挺胸,大有“三司会审”之势。他们把我们两个换糖佬的事当成大案来审了。不过,我们除鸡毛换糖外并无其他违法之事,他们七审八审也审不出什么来,最后没收我们的担子与所有小商品了事。
我俩空着手来到陈军法表姐夫家。我忙去屋后柴堆里找破棕衣,幸好尚在,心里欣慰许多。只要破棕衣在,担子虽被没收,还不至于亏本。
1978年,我还被强行送到“投机倒把学习班”学习。这些事已经过去好多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