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觅当年小馄饨
2014-04-08食家饭
特别健康·上半月 2014年7期
食家饭
读大学时,周边全是农田,最近的一个乡下小店,也要穿过铁路走上一站多的路程。学校食堂晚饭开得早,下午4点半吃晚饭,到8点多钟晚自习结束,大家早已经饥肠辘辘。唯一的盼望是校门口的馄饨担子。
这馄饨担子只有寒冬的夜晚才出现,只卖小馄饨,一头一个简易的竹木架子,放着碗盏和各种调料,一头一只柴炉,永远“噗噗”地沸腾着,冒着热气。摊主用一支竹篦爿,从一盆肉酱中刮一点,往另一只手中的小馄饨皮上飞快地一抹,手指灵巧地一捏,一只小馄饨就包好了。手法纯熟的,一分钟可以包上四五十只小馄饨。
所以,小餛饨也叫柴爿馄饨。这真是一种最抽象不过的消夜,馄饨皮是那么的薄,滑溜溜的完全不需要咀嚼。馄饨的肉馅只是非常形式主义地在馄饨皮上走个过场,肉的鲜味几乎要靠自己的想象。
大学同学要从澳洲回来省亲,早早打了电话来找各种惦念的吃食。
“不晓得柴爿馄饨还吃得到吗?”“小馄饨是有的,到处有,丰裕的小馄饨还是用小砂锅盛着的呢。”“不是那种,要夜里出摊的,当场包起来,滚滚烫,买二十只还送两只给你的那种。”“你是说我们读书时校门口的那种?”“是,就是校门口的那种。”
越洋电话的声音有些远,脑海里是四年寒窗里纷纷的日子。“喂……”我沉默半晌,“你来我家吧,我包给你吃。”
我想,她要吃的,无非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