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刀功与养生
2014-04-08聂凤乔
聂凤乔
中国菜系用筷子进餐,至少已经有3000年了。《周礼》与《礼记》所记的“秩”和“箸”都是筷子,前者木制,后者竹制。据《韩非子》所记,殷纣时已有“象箸”,即象牙筷子。再以前,五六千年前曾用叉子。考古上曾出土过骨制餐叉,数量很多,有两齿的、三齿的。筷子出现后,叉子被淘汰了。
筷子的发明,有个先决条件:刀功已很精细。餐桌上的食物已经分解得很细小,可以用筷子夹起来送入口中。切割之劳,大都转入厨房之中,由厨师来完成了。《礼记》上所记的脍、轩、辟鸡、宛脾、绝理薄切等,都是刀功。《左传》上有屠牛坦,《庄子》上有庖丁解牛,可见当时刀功之精妙,难怪孔子也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了。再以后,曾有袒背切肉的故事,唐代有《斫脍书》,最后,在厨子行当留下一句话:“三分勺,七分刀。”
精细的刀功还可以美化菜肴,利于食材成熟均匀和入味,便于咀嚼,使养分易于析出和消化、吸收,而且也可以使原料中所隐藏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在加热过程中被杀死。刀功之精细,在于获得美味和利于养生。中国烹饪在3000年前便已在筛选、优选中获得如此成果了。筷子,便是第一成果的明证。
用手进餐的姑且不论,用刀叉进餐的,至今仍将许多切割之劳留在餐桌上进行。例如,牛排,厚厚一大块肉,半生不熟,上桌后要再切成小块才能送进嘴里。这种情况多见于西餐,包括许多点心在内。其实他们的刀具并不少,但多少年来毫无长进。中国厨师只用一把刀,不但可以切出块、角、片、丝、丁、末,还可切出许许多多别的花样。连这刀也被用得痛快淋漓:前切、后剁、中间片,刀背砸泥、把捣蒜。刀功是考核中国厨师技艺水平的标准之一。
西餐之用刀叉,始于17世纪后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18世纪初,英国推广用刀叉进餐,有些神职人员还予以抵制,说什么“上帝已经赐予我们两只手,还用叉子干吗”。
筷子的運用,最根本的在于养生。不久前,西方营养学家还呼吁:“为了健康,请拿起筷子。”虽然是要求按中国膳食结构饮食以防止“文明病”,但也揭示了筷子的深层次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