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地区中学生脊柱健康调查

2014-04-08邹培周燕萍陈洁刘宾郭章坤李红梅周英贤杨利斌侯书红

颈腰痛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劳损曲度性疾病

邹培 ,周燕萍 ,陈洁 ,刘宾 ,郭章坤 ,李红梅 ,周英贤 ,杨利斌 ,侯书红

(1.龄前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2;2.云南师范大学五华实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00)

脊柱劳损性疾病,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低龄化。据报道,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0%,甚至更高[1]。因此,防治脊柱劳损性疾病,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为了了解和掌握青少年脊柱健康情况,我们对昆明市某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脊柱健康的调查,以期对青少年脊柱健康的正向干预提供指导意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整群抽取昆明市某中学在校学生246名。其中初3学生123名(男58名,女65名),年龄14~16岁,平均15.53岁;高2学生123名(男60名,女63名),年龄 15~18岁,平均 16.78岁。少数民族 39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填写自制“脊柱健康调查表”,包括年龄、身高、体重、民族(只分汉族和少数民族)、有否颈肩部不适、腰部不适、颈部外伤及腰部外伤;上课和作作业是否注意保持正确姿势、每天上课和作作业时间(累计h)、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h)及调查知情。

1.2.2 X线摄片 采用西门子DR设备,受检者站立位,颈椎摄正、侧、过伸、过屈位;腰椎摄正、侧位。摄片要求:对每一位受检者摄颈段脊柱中立位侧位片,投照时要求受检者双肩自然下垂,双眼平视。中心线对准C4,投照距离1.5 m,摄侧位片时,硬腭与X线片的上缘平行,下颌角投照于X线上,一律取右侧立位。腰椎,患者取直立位摄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摄片时保持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防止不良姿势的影响,摄片应包含T12,S1椎体,侧位统一取右侧位,投照距离1.8 m。

X线片分析(1)包括一般情况、有否先天畸形、骨病(结核、肿瘤等);(2)重点测量颈椎和腰椎生理曲度。

1.3 脊柱生理曲度测量

1.3.1 颈椎曲度测量和评价 采用 Borden氏测量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为A线,沿颈椎各椎体后缘画一连线为B线,在A、B线间最宽处的垂直横交线为C线,此即为颈椎生理曲线的深度。评价标准,当C为正值时为“前凸”,为颈椎正常生理弧度;C为零时为“变直”,即颈椎生理弧度变直;C为负值时为“反弓”。

1.3.2 腰椎曲度测量和评价 腰椎曲度测量方法采用seze测量方法,即在侧位X线片上自T12椎体的后下角至S1椎体后上角作一连线,腰椎各椎体后缘的弧线形成一弓,测量由弓顶至上述连线垂直距离——“弓顶距离”(mm)即代表腰椎曲度。其正常值为18~22 mm。<18 mm或>22 mm均为椎曲异常。<18 mm为椎曲变小,=0 mm为椎曲变直,负值为椎曲反弓,>22 mm为椎曲增大(腰凹增大)。

2 结果

表1 246名在校中学生脊柱健康调查结果

表2 246名在校中学生脊柱X线片异常情况

表3 246名在校中学生脊柱曲度异常情况

3 讨论

3.1 脊柱生理曲度变化是脊柱损伤、疾病诊断依据之一 面对脊柱劳损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增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严峻态势,防治脊柱劳损性疾病的研究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脊柱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与病变的辩证关系也愈见清晰。尤其是脊柱生理曲度在维系脊柱正常生理功能和脊柱劳损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也得到了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是脊柱劳损性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重要基础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2,3]。中医整脊学将脊柱生理曲度(中医整脊学成为“椎曲”)的改变作为脊柱劳损性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和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标准[4]。因此,脊柱生理曲度变化的观察在脊柱劳损性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中站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对中学生脊柱健康的调查也将脊柱生理变化作为主要的观察内容。

椎曲变化与临床表现在本组观察对象中,颈椎有椎曲异常变化,同时又有颈肩部不适的有101例,其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占整个颈椎椎曲异常的49.51%。其中有颈肩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者,在几乎影像学上都表现为颈曲变直和反弓,其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占整个颈曲变直和反弓异常的57.39%。按照广义的颈椎病概念,已经可以诊断为颈椎病了。

3.2 椎曲变化与学习和运动 在本组调查的246名研究对象中,每天伏案学习的时间,最短8 h,最长15 h,平均11.83 h。而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最长的2h,最短的仅仅0.2 h,平均只有0.94 h,每天的运动时间还不到1 h。而且,即使每天参加体育活动2 h的学生仅有37人,只占观察对象组群的15.04%。在调查中还发现,在所有观察组群中的学生中,每天的体育活动内容大部分为跑步和打蓝球,课间操时间认真做广播体操的学生很少,学校只能改为跑步。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脊柱稳定性的被打破是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的主要因素。而在脊柱稳定系统中,以肌肉为主的外源性稳定系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每天伏案学习时间较长,致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反生理状态的位置,长此以往颈部伸侧肌群的疲劳在所难免。加之一方面是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本来就少,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其结果是许多颈肩部的肌肉(尤其是伸肌群)运动时间大大减少。同时,部分肌群却处于疲劳状态。最终的结果便是颈部肌群肌力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颈椎的失稳。颈椎一旦失稳,其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便在所难免了。脊柱生物力学的研究还表明,长时间处于坐位的结果容易导致腰大肌肌力的下降,进而导致腰椎乃至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5,6]。从这一角度上讲,适当减少中学生伏案时间,适当增加体育运动时间,而且在运动方式和内容上指导其进行针对脊柱肌力锻炼的活动,对于防止中学生椎曲异常改变,进而预防脊柱劳损性疾病的发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

3.3 坐姿与脊柱生理曲度变化 本组调查结果提示,在本组调查组群中,有181人(73.58%)在上课和做作业时不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应当说这也是中学生脊柱生理曲度发生改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来说,脊柱本身也处于生长的重要阶段,而且,可塑性较强。脊柱长期处于不良的状态,对于其生长及塑形无疑是有害的。对于脊柱生理曲度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育引导中学生采取正确的坐姿;依据中学生身高,学习要求设计合理的座椅,对于预防中学生脊柱生理曲度的异常变化是有一定作用的。

3.4 脊柱生理曲度异常变化与脊柱劳损性疾病因为风寒湿邪的侵袭、关节软骨及椎间盘退变、外伤、劳累、长期不良姿势或工作原因,导致脊柱稳定系统构件(包括椎体、椎间盘、韧带、椎间关节、肌肉等)受到不当应力的作用而损伤,致使脊柱稳定破坏而产生一系列病变。临床上把这些疾病叫做“脊柱劳损性疾病”[7]。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类疾病发生的关键是脊柱稳定性被破坏。而在整个疾病演变过程中,脊柱生理曲度的异常改变是关键因素。它既是脊柱周围肌力失衡的结果和病理表现,又是进一步导致不当应力的直接因素。因此,在脊柱劳损性疾病的防治上应当对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给予足够的关注。

[1] 沈尔安.关注青少年颈椎病[J].妇幼保健杂志,2005,12(12):18.

[2] 顾晓明,贾连顺,陈雄生.退变性腰椎侧凸与腰椎曲度和骶骨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05,12(12):18.

[3] 穆刚,王平,张君涛.颈椎曲度异常与颈椎病[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6,3:63-64.

[4] 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

[5] 韦以宗,孙永章,韦春德,等.腰大肌作用与腰曲关系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5,23(6):579-582.

[6] 韦以宗,韦春德,谭树生,等.腰曲对颈曲影响的动态下X线片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2005,25(4):384-388.

[7] 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1-72.

猜你喜欢

劳损曲度性疾病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猪常见呕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药物治疗和预防措施
颈椎不宜太直
论按摩手法在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慢性劳损的应用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热疗并脉冲穴位刺激治疗中老年膝关节劳损78例
牵引下前臂旋滚法对纠正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0例
手法联合活动牵引治疗劳损性上腰痛1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