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鱼”总是在深海潜行
——我的创作观

2014-04-08

关键词:后土沉潜大鱼

叶 炜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大鱼”总是在深海潜行
——我的创作观

叶 炜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徐州)

评论家梁鸿鹰先生在评价长篇小说《后土》时,提出这部作品是“有难度的写作”。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回顾这几年的写作,从《富矿》到《后土》,再到新近写作完成的《福地》,我确实是在有意识地挑战写作的“难度”。我认为,一个有出息的作家,是不会总是满足于躺在回忆里一再书写带有自传色彩的“小我”的,更不会停留于自己所熟悉的那些惯性写作当中。他总是要不断地摒弃轻车熟路的那些东西,不断地开拓新的写作疆域。所谓“有难度的写作”,就是要敢于冲破一切写作禁忌,不断突破写作的自我极限,不畏叫板自我以及一切前作家,在他们所未曾走过或尚未走完的路上继续向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发,真正把文学作为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来精心营构。

“有难度的写作”必然是敢于“冒犯”的文学。有抱负的写作者必定是敢于“冒犯一切”的,无论题材与手法,无论内容与形式,无论语言与结构,对他来讲,一切“成规”都是为冒犯而存在。正如李敬泽先生在第二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颁奖典礼上致辞时所说,每一代的文学开创者尤其是年轻人都应该是热血奔腾的,“不要太在意像我这样的评委会不会喜欢,而要诚挚地面对自己的经验,打开一条自己的路,或许这会让一些人有些不舒服”。在此,我不妨说得极端一点:让一切人都感觉舒服的文学其实并不是好文学,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字其实并不是好文字。因为,文学生来就是要不断“去冒犯”和不断“被冒犯”的!

“我们这一代”的写作,不缺少“有难度”的挑战,却疏于“冒犯一切”的勇气。“我们这一代”作家走上舞台时文学刚好处于激烈的转型时期,写作资源一再被前辈们所开掘和书写,聚光灯也因此一直都是朝向他们。“时代体制”这匹狼选择了1950年代和1960年代那一拨作家们,而“市场规则”这条狗则选择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这一批写作者。处于夹缝中的“我们这一代”,被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遮蔽”了。但我以为,“遮蔽”更有利于沉潜。钱理群先生所一再强调的“沉潜十年”对于“我们这一代”写作者意义十分重大,有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潜”,我们才有了进行“有难度的写作”和“冒犯一切”的勇气和底气。

“我们这一代”是文学的“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我们不约而同地背负着两个文学的“伪命题”:“到世界去”以及“精神还乡”。则臣兄在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的创作中一再提到“到世界去”,在他的语境中,故乡和世界是“两个世界”,是“二元的存在”。但“到世界去”又如何?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是城市?还是另一个乡村?世界无非就是城市和乡村的二元对立,你总不能到“郊区”去吧?我们不在乡村,就在城市,或者在去往城市的路上。所以,“到世界去”,我的理解基本上就是“到城市去”。但我们或许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城市不是我们的城市,外面的世界也不是我们的世界。

关于“精神还乡”,我在《后土》创作谈中有所谈及。这同样也是一个“伪命题”。不错,我们可以放弃城市,然后回到乡村。但回到乡村又会怎样?这个乡村还是“我们的乡村”吗?“我们的乡村”已经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存在于记忆、存在于纸上的乡村。我们突然发现,“精神还乡”已经无路可返。

当然,伪命题也罢,真命题也好,都是我们自己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它代表了“我们这一代”的文学理想,当然也暴露出我们这一代的精神游离。

那么,“无地彷徨”的“我们这一代”的出路在哪里?

不可否认,我们是矛盾的一代。我们的身体、精神与灵魂一直处于分裂当中。我曾经以“心在乡村、身在城市、灵魂在路上”来概括这一代作家的生存状态:我们的身体在城市,城市是我们生活、工作地;我们的精神在乡村,我们的童年在乡村,我们精神底色在泥土;而我们的灵魂在路上,我们的所有书写都属于“在路上的这一代”。

我觉得,“在路上”是文学的一种最佳的理想状态,因为“他们那一代”要么还未正式出发,要么已经走在远处,渐趋于无。

汪政老师曾在长篇小说《后土》座谈会上谈到文学家与作家的区别,他认为可能有些人是个诗人、是个小说家,可能是一个各种文体都擅长的作家,那么,作家再往上走是什么,我们称他为文学家。文学家的标志是有自己的观念,有自己的自觉的文学理想,能够开一代文风,并且不仅在文学的层面,而且在人类的层面上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赞同他的观点。“在路上”的“我们这一代”有着不同于“他们那一代”的优势,我们有着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我们承续着1950、1960年代作家的文学精神,承启着1980、1990年代作家的书写高度。因此,我认为,这一代,更有可能写出大作品,这一代,更有可能出现大作家。

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优势也不意味着必然转换为写作资源与创造能力。或许,“我们这一代”真正的大作品和大作家可能还在沉潜,尚未完全浮出水面。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喧嚣的、闹腾得很厉害的往往都是些浮在表面的“小鱼”,而那些“大鱼”总是在深海潜行。

I206.7

A

1007-8444(2014)06-0805-02

2014-10-25

叶炜(1977-),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师范大学作家工作坊主持人,主要从事当代小说写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后土沉潜大鱼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会海”养不出“大鱼”
柳青:沉潜于生活深处
大鱼带来的启示
晋中南地区后土图像流变及原因述论①
沉潜冷梅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
一条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