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2014-04-08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圆圆代理家庭

王 冰

(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信阳 464000)

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王 冰

(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信阳 464000)

随着城市80后独生子女为人父为人母,工作环境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或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因为逃避养育责任等选择把孩子交给保姆或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其他亲戚代为抚养,这种代为抚养的儿童称为“城市寄养儿童”。和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尤其在心理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提前建立抚养人和寄养儿童的感情、强化抚养人的家庭功能以及强化学校对寄养儿童的教育与关怀是解决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

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启示

一、引 言

家庭教育素来为我国所重视,在我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家庭教育成为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特别在封建社会,家庭教育被视为治国的基础,具有特殊的意义。《礼记·大学》做了精辟的概括,即“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并且认为家教要从儿童做起,认为“天下之事,莫不如其初,家之立教,在生子之初”。

中国家庭教育的书籍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起,不乏善本,明朝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传习录》对后世的家庭教育都有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家庭教育有全面而独到的见解,他所编著的《家庭教育》更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性著作。陈鹤琴认为,实施家庭教育必须在科学了解儿童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教育功能自然的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1](P216)。

依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我们把“家庭教育界定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子女身心发展的活动”,家庭教育要在和孩子相处的基础上进行,可是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现代寄养关系却逐渐建立起来。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家庭寄养始自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是在代养基础之上,结合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针对孤残儿童的安置方式。但是随着70后、80后的独生子女为人父母,这种本是针对孤残儿童的安置方式却因为家长工作忙或者其他原因,被愈来越多的家庭采用。因此,在城市,被父母交由亲戚、朋友、保姆乃至老师代养的“寄养儿童”,正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寄养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应该引起人们关注。

二、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两年笔者对城市寄养儿童的观察走访,城市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感情交流,寄养儿童难以建立对父母的依赖感。寄养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双方之间缺乏交流,尤其是幼儿,长时间对父母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对他人的不信任感,很难融入环境。寄养儿童长期与寄养家庭生活在一起,因此与父母很难建立依赖感。在访谈中笔者遇到一个典型案例:圆圆妈妈是某高校教师,由于夫妻两人都是在职人员,在时间上无法保证能独立抚养圆圆,所以在圆圆半岁时将其送往姥姥家。姥姥是退休小学教师,对圆圆自然是呵护有加,加上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圆圆对姥姥极为依赖。圆圆妈妈每到周末都会去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在圆圆快要读一年级时,圆圆妈妈将圆圆接回,可是圆圆因为离开了姥姥,加上生活环境的改变,朋友的疏远,以及对父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情,这些使得圆圆很难适应新生活,而女儿对妈妈感情的疏远也让圆圆妈妈很难过,彼此都是重新适应的过程。

寄养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其他大多数儿童都能享受到的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寄养儿童来说却是遥不可及。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无处诉说,生活中也不能处处得到父母的小心呵护。寄养儿童很难与父母有效沟通,感情也较为疏远。不仅如此,寄养儿童与代理抚养人之间因为只是代为抚养的关系也很难建立深厚的情感,尤其是寄养在没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戚或保姆家,寄养儿童很难真正融入到抚养人的家庭。在研究中发现,近1/3的寄养儿童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寄养在别人家里,寄养儿童不免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抚养人尤其是非直系亲属的抚养人因为种种原因对寄养儿童难免有所疏忽,而寄养儿童即使有委屈也选择接受,对抚养人只有尊敬没有亲近。因此,不管是对于父母还是代理抚养人,寄养儿童的感情相对正常家庭的儿童来说较为淡漠,还有可能形成内向,甚至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教育专家尹建莉认为,在父母认为独自抚养孩子有困难时,也应该由父母克服困难而不是由孩子来承担[2](P194),比如可以让代理抚养人住在自己家里,孩子仍然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容易产生安全感,父母尽可能增加和孩子共处时间,可以是对话或者做游戏或者读书,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有利于建立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赖。

二是,教育内容单一,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寄养儿童尤其是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代为抚养的儿童,由于抚养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家庭教育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对幼儿的教育内容缺乏认识,同时缺乏卫生保健意识,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医或者乱服药的问题,威胁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是如此。孩子喜欢吃糖是个令父母非常头疼的问题,虽然知道无限制吃糖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心理上都是不利的,但因为孩子由祖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代为抚养,对此问题也是非常无奈。当问到“幼儿看到一些糖果,哭闹着要吃,你会是什么态度?”在几个备选项中,80%的代理抚养人最后选择妥协——最终还是给孩子吃糖,但同样的问题,孩子的父母却只有不到40%的比例。同时,受身体健康因素和年龄限制,由祖父母等隔代教育的孩子缺乏游戏机会,甚至没有机会进行游戏。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一般和孩子进行什么形式游戏时”,大部分代理抚养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对幼儿心理知之甚少,加上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更不会有意识的对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

此外,抚养人都会比较注重孩子认知方面的发展,对于孩子在绘画、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兴趣和天分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孩子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不到良好地发展。即使代理抚养人认识到了,父母也尽可能提供学习条件了,但这些业余爱好一般都会增加代理抚养人的劳动量,比如额外的接送等,代理抚养人也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结果还是孩子的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还有可能会遗憾终生。

三是,教育观念落后,过于注重认知。寄养儿童不管是寄养给保姆还是孩子的祖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教育观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非常不利。学龄前儿童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的最关键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加以适当引导,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遗憾的是大多数保姆或者孩子的祖父母因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并没有认识到此问题。比如吃饭问题是一个令很多父母都极为头疼的问题,孩子不爱吃饭、边吃边玩的现象非常普遍,代理抚养人不仅不矫正,反而认为孩子还小,吃饭都是这样的,长大了就好了,父母虽然知道这种做法不对,可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再比如,很多代理抚养人(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对寄养儿童非常娇惯,家里好吃的、好喝的都是给孩子吃,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笔者就曾见到一个5岁的孩子还让奶奶抱着,奶奶的另一只手还提着满满一袋蔬菜。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是一个尊老爱幼、宽厚友好的孩子,会是一个敢于承担的有责任的孩子。

观念上的认识还不止于此,大多代理抚养人对幼儿尤其是学龄前幼儿的教育活动也是知之甚少,对社会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一无所知,而这恰恰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此不同的是却很关注孩子的认知能力,调查中,在问道“您是否经常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都学什么?”70%的被调查者回答“是”,其中有近80%的是祖父母或者曾祖父母,还有一位孩子的爷爷直言不讳的说“来幼儿园不就是为了学习吗?背背唐诗、数数阿拉伯数字什么的!”中国的教育历来都是关注认知能力提高的,这本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里是否快乐?创造性思维是否能得到发挥?在2011年山东省举办的关于幼儿创造力培养的学术报告会中,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约翰·迪弗郎教授在《美国家庭中幼儿创造意识与创造力的培养》中谈到,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方式,幼儿父母对此要加以重视[3]。可见,抚养人的幼儿教育观念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启示

在采访中,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交给他人照顾表示非常无奈,也有不少家长表示,把孩子交给父母长辈等有经验的人来抚养,比自己没有经验“瞎折腾好”,但更多人对于不断出现的“寄养儿童”现象表示担忧。社会学家王开玉分析认为,“城市寄养儿童”虽不一定都送往外地,从空间上看不少城市寄养儿童大都和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或每周见一次,但实质上,由于父母没有全力投入关爱孩子,把养育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损害,但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成为影响孩子今后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给整个家庭带来养育的麻烦。笔者认为,“城市寄养儿童”的不断出现主要缘于在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一方面是家庭有能力雇用保姆照顾孩子,另一方面是本身就娇生惯养长大的80后年轻父母或压力大无暇照顾小孩,或不敢甚至害怕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或仍然向往自由生活,把孩子交给父母养育。针对城市寄养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改善:

一是,提前让孩子和抚养人建立感情,加强与孩子之间的联系。对于父母确实没有办法独立抚养孩子需要寄养的,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临时抚养人住在一起,生活上多加照顾从而建立感情信任,父母和孩子分别的日子里最好约定固定时间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承担痛苦,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不和孩子住在一起的父母至少每周看望孩子一次,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人们大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和睡觉,好像只要吃得好、睡得好就没问题,其实心理上孩子更期待的是感情,尤其对于寄养儿童,心里敏感而脆弱,对于抚养人的感情微妙而复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照顾者为被照顾者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是依恋的最重要、最可信赖的条件。寄养妈妈要经常对幼儿进行目光的注视,孩子感受到抚养人充满爱的目光后会从内心感受到爱和关注。同时还要经常进行身体的抚触,比如洗澡,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更容易建立情感。此外,语言的交流也很重要,能有效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对思维、情感的建立与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母亲和孩子的交往应是一个相互反馈和相互信任的过程。因为寄养关系和代为抚养关系,寄养儿童遇到问题往往并不直接提出而往往是用委婉的语气进行暗示,寄养父母要善于听取和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正确地解释和对待这些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孩子在感受到抚养人做出的反应后,就发展成为一种对寄养家长的信任和预见,以后再遇到问题也会乐于从抚养人那里寻求帮助,信任关系从此建立。寄养儿童与代理抚养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依赖促进了寄养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育。

二是,强化父母或者代理抚养人的家庭功能。家庭对于儿童而言发挥着养育、教育和情感培养的功能,对于寄养儿童来说,家庭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寄养儿童更多时间见到的是保姆或者其他抚养人,即保姆或者代理抚养人代替寄养儿童父母在实施监护权,因此除了选择合适的代理抚养人之外,还要提高代理抚养人对抚养儿童的教育意识,特别要注意代理抚养人与寄养儿童的交流,尤其要关注寄养儿童的心里成长。代理抚养人可以让寄养儿童和自家的孩子一样参加家庭事务管理,比如家庭所在社区正在进行一项“保护地球”的公益活动,可以让寄养儿童和自家的孩子一起想办法参与环保事业,也可以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遇到问题民主解决等等,这些方法能让寄养儿童觉得自己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从而增强寄养儿童的家庭意识,主动参与家庭事件,完善家庭功能。

同时,父母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定期和孩子交流。父母养育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为种种原因把孩子交于他人代为抚养本就给孩子造成心里阴影,为了尽可能减少寄养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遗憾,父母要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心理、情感的变化,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情感问题要及时关注,并及时给予反馈;同时还要与寄养儿童的代理抚养人和学校进行交流,掌握他们的学习、思想发展状况,让孩子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仍然非常爱自己,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是,强化学校对寄养儿童的教育与关怀。有些寄养儿童由于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在学龄期仍然住在代理抚养人家里,学校应格外关注这些寄养儿童,尤其是寄养儿童大量存在的地区,比如农民工的集中输出地等。河南省信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在对某行政农村的调查中,85%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大都选择寄养在爷爷奶奶家中。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儿童家庭责任的强化方面,其实,针对寄养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建立寄宿制学校,强化学校教育对寄养儿童的积极影响才能真正缓解寄养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信阳市某县已经对此做出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从空间上看,城市寄养儿童和父母可能住在同一屋檐下,但本质上和农村留守儿童一样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在农村建立寄宿制学校的经验也可以用于城市寄养儿童,借助学校教育体现对城市寄养儿童的关怀。此外,学校针对寄养儿童易敏感、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还需要格外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专门开设针对寄养儿童的心理课程,为寄养儿童建立心理档案,定期记录和跟踪寄养儿童的心理状况,并与寄养儿童家庭经常保持联系,报告寄养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状况等,从而为寄养儿童的心理建立一道有力防线。

对于城市寄养儿童存在的问题,作为孩子的父母要真正重视起来,养育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如果把孩子全权交给爷爷奶奶或保姆带着,自己只顾忙自己的事,漠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度和质量,固然他们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却不肯对孩子用心,使得孩子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同的成长境遇。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4](P55)。”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3]黄海涛.加强东西方学前教育交流,探寻幼儿创造力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1(12).

[4]池莉.来吧,孩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Adopted Children in City Education Problem and Inspiration

WANG B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 464000,China)

when single children who born in 80’s turn to parents,work competition becomes tougher.More and more young parents send their children to be adopted by children’s nurse,their grappa, grappa in law,or other relation people.It was called Adopted Children in City.Compare with children in their own family,adopted children don’t have education completely,and there are big problem,especially in psychological,education content and education concept,set up ahead of time to raise and A-dopted children’s feelings,strengthen the supporter of family functions and strengthening school education and care for children is the main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Adopted Children in City.

adopted Children in City;family education;inspiration

G459

A

1009-1734(2014)09-0101-04

[责任编辑杨 敏]

2014-03-15

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科项目“河南省农村家庭投资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2013-QN-181)的部分成果。

王冰,讲师,硕士,从事学前教育及教育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圆圆代理家庭
爱帮忙的圆圆
圆圆和胖胖
家庭“煮”夫
Across the Style of Culture
代理圣诞老人
代理手金宝 生意特别好
恋练有词
汤圆圆又圆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